“十一五”期间,湖南水文将在发展中提高水文的社会地位,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加快发展,稳步推进水文工作现代化,努力实现‘水文人进城’”的战略目标贯穿始终。
“十一五”开局之年,湖南水文工作发展思路怎样?有哪些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如何让水文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开始了与这位既细腻又果敢的湖南水文领跑人之间的对话。
水文要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赋予了水文一种新的概念,服务方式和模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给予防汛抗灾、水务一体化管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服务,不只是一个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和效的问题。
现代水利周刊:今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上提出“水文工作要拓宽服务领域”,您是如何理解的?
白超海:拓宽服务领域,既是新形势对水文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水文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水文的设立本来应该是为经济社会建设的规划设计作依据,主要是搜集水位要素资料、研究水规律。传统的水文工作是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供依据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水文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概念,服务方式和模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给予防汛抗灾、水务一体化管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服务,不只是一个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和效的问题。现代水文的内涵应该是,现代水文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水文又该如何拓宽服务领域?去年,我们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水文服务需求调查”。现在社会上还没有对水文产生很大的依赖性,水文行业的地位和知名度都比较低。我在人大议案中建议成立国家级水文机构,加大对水文的投入。其次是要赋予水文工作的职能,实现一套站网、一支队伍,所有的水信息监测都由水文部门承担,这样既节约了人力物力、训练了队伍,保证了信息的可靠和准确,又为水文赢得了一条谋求发展的道路。
现代水利周刊:湖南水文在拓展服务领域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白超海:近年来,湖南水文始终围绕确保防洪安全、粮食安全、饮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做好全面服务,不断寻求湖南水文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在服务内容上更加突出基础性,既重视收集基本水文要素资料和服务于防汛减灾等传统工作内容,又不断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小城镇防洪、旱情分析、地下水监测、水土保持、水环境监测分析、防洪评估、水资源论证、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服务项目。
在服务范围上始终坚持广泛性,不仅围绕水利发展做好服务,还将水文工作的服务面延伸到工程建设、城镇防洪、城市建设、农业生产、交通、旅游、生态修复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确保水文服务职能的到位。
在服务质量上切实注重可靠性,以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增强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能力,以科技创新提高预测预报预警水平,不断追求水文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在服务形式上,充分利用简报、公报、报刊、电视、广播、网站和手机短信等平台,及时发布各种预警预报信息和水资源状况信息。
在服务方式上,既注重中长期趋势分析,又重视短期预测;既注重实时信息,又注重历史资料的深加工和开发。
“水文人进城”的战略目标是对传统水文工作模式的突破
使水文职工从偏僻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从固守断面的测验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因循守旧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从枯燥无聊的生活环境中解放出来,从传统落后的信息采集方法中解放出来。
现代水利周刊:湖南水文提出了“水文人进城”的战略目标,能为我们阐述这一战略的基本思路吗?
白超海:“水文人进城”的战略目标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加快水文事业发展的具体行动,是湖南水文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推进这个战略目标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水文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水文人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这个目标也是一定时期内,解决水文一系列问题的一个系统工程。
我想,可以用“站网优化、功能齐全、以点管面、扩大信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科技领先、技术先进、拓宽领域、全面服务”几句话来概括“水文人进城”的战略目标的内涵。
现代水利周刊:这个目标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白超海:近年来,湖南水文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水文事业的进步大家也有目共睹。但我们还是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测验方式还比较原始,工作方法还比较传统,仍在守着水尺和断面过日子,测验项目还是千篇一律的“水流沙”,服务范围主要还停留在防汛这一主题上,职工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落后,生活环境相对较为艰苦,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仍是制约水文发展的主要障碍,水文的发展仍是低层次的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水文发展思路,突破水文发展瓶颈,明确水文发展方向。“水文人进城”的战略目标就是这样一种创新,对加快发展、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水利周刊:为了实现这个战略,湖南水文在哪些方面作了努力?对于促进湖南水文事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白超海:提出“水文人进城”战略的时候,我们认识到,推进“水文人进城”的战略目标,完善站网功能是基础,改革测验方式是手段,提高信息采集能力是重点,完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是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设备改造、站网功能优化、测验方式改革、先进仪器应用、队伍素质提高等基础之上,将分散固守在各测站的水文职工就近集中到县城水文站,建立巡测小区,强化区域水文行业管理,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提高设备设施的科技含量,提高水文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全面、有效、及时掌控水文信息和突发性水事信息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布设各种水文要素测验断面或测站,采用各种可行的巡测方法,扩大水文要素的收集范围,拓宽服务领域,使水文工作与社会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与经济发展融合起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起来,增强社会对水文的依赖度。同时,通过管理方式的变革促进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以最少的人员管理更多的测站,提高效率和效益,集中优势力量,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开展资料深加工,为防汛减灾、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务一体化、水环境保护、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全面的服务。
这个战略目标的提出,促进了水文行业管理,拓宽了服务范围,促进了资源组合和促进了人才素质的提高,使测站的主要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6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