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专题首页 -> 内容页

杨振怀:珍惜水,保护水,让水为人类造福

2006-03-24 11:08:43

珍惜水,保护水,让水为人类造福

 

杨振怀

2006年3月22日

 

  第十四届“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

  水是资源,更是环境、生态构成要素。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生命的源泉。世界文明发源地与江河、水源有关,如古埃及尼罗河文明,中东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国黄河、长江文明,其中真正由当地民族几千年来一贯传承不断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中有关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三千年前中国古代哲人就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道法自然”。儒家倡导“中庸”“和为贵”“和而不同”。东方文明很早就强调人和自然、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而西方文明强调“人定胜天”,个人利益与占有和竞争。东、西方文明是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互补的。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创造了:都江堰、长江流域的河网、圩田;珠江三角洲的桑基、蔗基鱼塘;华北的井田、沟洫、梯田;西北干旱地区的人工绿洲和坎儿井等等。自古以来,中国水利实际上是除水害、兴水利的一项环境、生态改善事业。它减轻了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取得了防洪、除涝、供水、灌溉、水力、水运、水产、水土保持等综合效益,使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经济、工业、城镇的发展,用水量剧增,水污染严重,随着大量水利、水电工程的兴修,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日益显露,必须高度重视和防治。今后仍然要保证防洪、供水、粮食、能源和环境、生态安全。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视水工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走人水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水的方面具体化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和解决城乡饮用水安全问题。在建设法治国家前提下,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公众参与、监督,关键在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贯彻水法等,依法管水。最近国务院颁布《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这是继2002年新水法颁布后又一件重要法规。水利部周英副部长已开会进行部署和落实,这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初始水权,推进流域、区域水务体制改革,将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原则下,根据水法“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应加强对水力资源的有序开发许可与监督,因为宪法中明确的是“水流”。江河正因为有水头、坡降水才能流动,才能成为“水流”,水力资源可以舂米、磨面、发电、和水量、水质不可分割一样,是水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今后需要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实施水的需求侧管理;以供定需,量水发展;调整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走汪恕诚部长提出的自律式发展模式,建设节水型社会。第19届中国水周的主题是:“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关键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除了生产模式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方向转变外,人的思想观念、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等也需要转变。要提倡科学、合理、绿色消费。要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八个方面的荣辱观十分重要,要提升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新价值观。

  马克思说:“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人与人间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社会中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共赢、和谐。上述两类和谐,互为前提,相互制约,要使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一致发展。而水文化的提倡,将在这一进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谢谢!

 

    (此文为作者在水利部3月22日召开的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3月24日

作者:杨振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