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治理黄河60年回顾
人民治理黄河是从1946年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开始的。大河奔流,岁月悠悠,伴随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成长步伐,古老的黄河沧桑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上级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沿黄人民群众、解放军指战员和广大黄河职工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彻底结束了旧社会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悲惨历史,而且在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回顾济南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辉煌成就。
1.取得了“反蒋治黄”斗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反动派蓄意挑起内战。蒋介石为了配合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以“黄河归故”为名,提前强堵花园口口门,妄图以水代兵,分割、淹没我解放区,重演历史悲剧。1946年5月19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了黄河复堤堵口的协议。1947年,滔滔黄河水回归断流9年的豫鲁故道。济南人民苦战3年,修复了低矮残破的堤防险工,战胜了波涛汹涌的洪水,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大复堤运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古老的黄河结束了苦难的历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整个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党和政府把黄河治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了大规模的治黄斗争。为了战胜洪水,济南河段与下游各沿黄地市一样,先后在1951至1954年、1962年—1965年、1974年—1983年进行了三次大复堤,从而使放荡不羁的黄河水得到了有效控制,彻底改变了历史上“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局面。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把千疮百孔、低矮残破的堤防工程变成了坚固的防洪屏障。先后建成了三门峡、陆浑、故县、刘家峡、青铜峡、小浪底等干支流水库和东平湖、北金堤等滞洪区,形成了上下游、左右岸统一治理和“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较为完善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特别是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对黄河防洪、防凌和下游地区供水灌溉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3.确保了黄河60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人民治黄60年来,济南人民和其他沿黄地区人民一道,战胜了黄河历年的伏秋大汛。特别是战胜了1949、1958、1976、1982年大洪水和1969、1970年的严重凌汛。创造了60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奇迹。尤其是1958年,黄河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达到22300立方米每秒,洛口站洪峰流量达到119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32.09米,济南市河段普遍高出保证水位1米以上,险工坝岸大部漫顶。为了确保安全,济南市组织40万人上堤防守,经过十几天的艰苦奋战,终于战胜了济南河段内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保卫了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引黄淤灌取得重大突破。在消除黄河水患灾害的同时,积极利用黄河水沙资源“除害兴利”。积极利用黄河水沙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服务。20世纪6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引黄灌溉发展很快,沿河修建了大量的引黄涵闸,仅黄河下游就有70多个县市用上了黄河水,控灌农田面积达一亿多亩。目前,济南市已兴建引黄水闸11座,设计引水能力225立方米每秒。控灌面积206万亩,累计引水193.42亿立方米。引黄灌溉的大力发展,使沿黄绝大多数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粮食产量从过去的几十斤、几百斤提高到了上千斤,沿黄人民彻底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安定生活。在大搞引黄灌溉的同时,还积极利用黄河丰富的水沙资源,大力进行了淤地改土,使几十万亩盐碱涝洼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经过大规模的引黄淤地改土后,变成了号称鲁北“小江南”的鱼米之乡,黄河大米、黄河鲤鱼、黄河莲藕成了闻名遐迩的名优特产,远销四方。黄河水已成了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命脉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水资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插上了金翅膀。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用水量也迅速增加,引黄济青、引黄济津、引黄入卫、引黄保泉等调水工程相继建成,对缓解城市用水促进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强力进行标准化堤防建设。为了将黄河大堤建设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实现黄河长治久安,促进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黄委根据《黄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安排,确定从2002年开始,进行标准化堤防建设。在标准化堤防建设中,广大建设者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工作,充分展现了黄河干部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风采。黄河标准化堤防一期工程的完工,不仅大大提高了抗洪强度,而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6.走上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人水和谐、科技治黄的新里程。60年的治黄工作实践,治黄工作者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适合黄河特点的治理措施和理念。从解放战争时期的“确保临黄、固守金堤、不准决口”到建国初期的“宽河固堤”,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蓄水拦沙”到20世纪60年代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治黄思路和措施不断得到发展。尤其是2004年,黄委在总结长期治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并将其作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把“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作为这一终极目标的四个主要标志,把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等作为实现终极目标的9条途径,把“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作为9条途径的主要技术支撑,从而形成了“1493”的治河新体系,为今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明确了方向。从2002年开始,黄河连续3年进行了调水调沙试验,掀开了以河治河、科学治河的新篇章。
7.黄河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20世纪80年末代开始,济南河务局为了弥补经费不足,逐步发展了多种经营,先后开展了淤背区种植、养殖、对外承揽工程等经营项目,对增加经营收入,壮大黄河产业经济,促进治黄工作,发挥了显著作用。据统计,济南黄河从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间,多种经营累计创收13.6亿元。一是以施工企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通过积极走向市场承揽土石方工程,10年来完成承包工程额3亿多元。二是以跨河交通项目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从2000年开始,平均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成为济南河务局依托黄河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长效项目。跨河交通项目的发展,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济南黄河职工创造了166个就业岗位,稳定了治黄队伍。三是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在淤背区开发利用上,按照以林为主,大力发展适生林,适度发展经济林,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的工作思路和“植满植严”的要求,开发利用面积达到1.4万多亩,现有树株508万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旅游产业有了新的突破。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充分发挥人文、自然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人文景观、工程景观、生态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产业,2003年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五是组建了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2005年济南黄河在全河率先进行了水管体制改革试点,组建了普汇、普泺、普泽三个维修养护企业,当年完成维修养护合同额1937万元。在去年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又进行了全面改革,按照黄委、省局要求,整合组建了济南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责任公司。
8.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多年来,济南河务局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的方针。将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荣获了“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一级河道目标管理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机关”等多项荣誉称号。在所属基层单位中,有8 单位个晋升为“省级文明单位”,有5个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同时,先后有100名职工荣获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水利部、黄委和省局“劳动模范”称号,有87名职工立功受奖。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为济南黄河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基本经验
人民治黄60年来,济南黄河的治理开发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得益于党和国家对治黄事业的高度重视。人民治黄以来,党和国家对黄河的治理开发十分关心和重视,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亲临济南黄河视察,并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早在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巡视,就来到黄河视察,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9年9月20日下午4点左右,毛主席又亲临济南泺口险工视察了黄河。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勉励我们“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同时,国家始终把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摆在全国7大江河之首,即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挤出大量资金用于黄河治理,从而为加快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和水沙资源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二是得益于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治黄工作的大力支持。济南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治黄工作一向高度重视,将黄河的事情作为重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对黄河防汛工作和防洪工程建设,更是优先安排、精心组织。每年汛期都组建上百万人的防汛大军,严阵以待;洪水来临时,各级领导都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亲临一线指挥抗洪抢险斗争,为黄河60年安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大复堤和标准化堤防建设中,省、市、县、乡领导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特别是在2002—2004年的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中,工程量之大、困难之多、施工条件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就不可能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三是得益于沿黄广大军民的无私奉献。人民治理黄河60年来,济南市人民为治理黄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济南市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分男女老幼,积极参加了“反蒋治黄”斗争,为修复堤坝献砖献石。在历年的黄河春修、冬修、防凌、防汛工作中,人民群众始终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特别是防凌防汛期间,黄河一旦发生大洪水,政府一声令下,都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同时,在历年的防汛抢险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一直承担着“急、难、险、重”的任务,充分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可以说,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人民解放军,为黄河防汛抢险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是得益于一支作风顽强、技术精湛的黄河专业队伍。在人民治黄60年的光辉历程中,不管是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济南黄河职工为了黄河的安澜,舍生忘死、任劳任怨,在190多公里的黄河大堤上,到处留下了他们艰苦奋战的足迹。在长期的防汛和防洪工程建设中树立起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为治黄事业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岁月峥嵘,青史浩然,长河似虹,岁月如歌。济南人民治理黄河60年,是团结治河的60年,是胜利前进的60年,是硕果累累的60年。回顾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辉煌业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展望黄河的未来,我们感到任重道远,豪情满怀。
当前,黄河洪水还未得到完全控制,发生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下游“悬河”的不利形势仍然没有得到缓解;济南市黄河防洪工程还存有不少险点隐患。同时,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水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按照“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做好黄河的各项工作。
首先,进一步搞好防汛建设,确保防洪安全。堤防工程是防御洪水的重要屏障,但我们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全河的标准化堤防建设还仅仅处于试点阶段。今后,按照国家计划安排,要继续搞好标准化堤防建设,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济南黄河172公里临黄堤防全部建成 “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为省会城市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继续发扬黄河防汛“专群结合,军警民联防”的成功经验,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汛队伍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民兵抢险队的组织训练形式,不断强化防汛非工程措施,长期保持黄河防汛队伍技术精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特点和优势,确保黄河防汛安全。
第二,加强黄河水资源管理、确保黄河不断流。经济越发展,对水的依赖性就越大。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解决好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今年国务院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这是国家专门对黄河出台的第一部法律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黄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搞好黄河水量调度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和确保黄河不断流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管理,使有限的黄河水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济南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黄河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水和谐。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沿黄群众对黄河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在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黄河生态环境建设,为沿黄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黄河安危事关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大局,治理开发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任重道远。只要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黄委、山东河务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干事创业、开拓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济南黄河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黄河网·黄河报 2006年9月22日
|
|
作者:
张需东 张荣田
|
SRC-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