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期,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探索。21世纪,黄委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三条黄河”建设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思维,并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实践。在这里,笔者仅就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创新思维的提出、确立以及实践探索等进行叙述,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黄河出现严重“病态”所引发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黄河出现了一系列“病态”,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一是1990~1999年黄河下游年年断流,断流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严重影响了沿河城乡人民的生活,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二是黄河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黄河下游、宁蒙河段及渭河下游河道形态恶化到了历史上最危险的程度,河道过流能力大幅度降低,黄河下游部分卡口河段过流能力已经从6000立方米每秒降低到1800立方米每秒;三是黄河两岸污染源不断增多,进入黄河的污水排放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1亿吨增加到2004年的42亿吨,黄河水质呈急剧恶化趋势,河道内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着沿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严重制约了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面临的严重生存危机,引发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思考。大致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对黄河的治理开发是否违背了自然规律;二是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应该有一个极限,过度地索取和开发利用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三是是否应该给河流留下维持自身健康发展的水流和水量,是否应该维护和修复正在日趋恶化的河流生态环境;四是治理开发和管理河流的目标应该是什么。考虑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应该充分考虑河流的承载能力,考虑河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首先实现了河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提出与确立
2004年1月12日,在全河工作会议上,李国英主任作了《全面推进“三条黄河”建设,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而奋斗》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流域机构应成为河流健康生命的代言人和捍卫者”,“建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并将其作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的明确要求,阐述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终极目标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
2005年10月,黄委在郑州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黄河国际论坛。论坛以“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为主题,并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理念和目标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形成了以“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为主题的《黄河宣言》,从河流代言人的角度,发出了尊重河流,善待河流,保护河流的最强音。
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实践探索
针对黄河出现的严重“病态”,尤其是在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的前后,黄委不仅加大了对治理开发与管理黄河的研究力度,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实践,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一)建设黄河标准化堤防,确保黄河大堤不决口
在黄河下游河道日渐高悬于黄淮海平原的情况下,为了将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安全输送入海,黄委在黄河下游两岸实施了标准化堤防建设。
黄河标准化堤防一期工程定在黄河南岸,包括堤身帮宽、放淤固堤、险工加高改建、修筑堤顶道路、建设防浪林和生态防护林等项目。面对战线长、工期紧、迁占赔偿任务艰巨的重重困难,各单位落实目标责任,强力推进,2005年汛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确保黄河不断流
2000~2005年,黄河流域总的趋势是来水量偏枯,黄河平均天然径流量42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三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干流主要断面多次跌破预警流量。面对严峻的局面,流域机构与沿黄有关单位综合运用多种措施,科学调度,强化管理,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认真落实水量调度责任制,实行订单供水,启动《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水量调度预案》,高起点推进水量调度现代化建设,及时化解了一次次断流危机,保证了沿黄地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基本满足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实现了黄河连续6年不断流。这一期间,还4次成功实施引黄济津,有效缓解了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的用水紧张局面;实施了引黄济卫、引黄济青等远距离调水。
(三)实施调水调沙,塑造黄河下游河道中水河槽
为了改变下游河槽急剧萎缩,行洪输沙能力锐减的不利形势,黄委将调水调沙作为有效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重要措施。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为实施调水调沙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从2002年开始,黄委连续3年分别进行了基于小浪底水库单库运行的调水调沙、基于不同来源区水沙过程对接的调水调沙、基于干流多水库联合调度和人工扰动的调水调沙试验,并于2005年正式转入生产运用。连续4年的调水调沙运行,共将3.2亿吨泥沙送入大海,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面冲刷,槽底高程平均下降了1米,下游的一些卡口河段,最小过流能力已经从调水调沙实施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了3500立方米每秒。
(四)加大黄土高原粗泥沙流失区治理力度
黄河粗泥沙的概念首先由我国已故著名泥沙专家钱宁教授提出。1996~1999年,黄委、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界定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为7.86万平方公里。
在老一代科学家对黄河粗泥沙来源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黄委进一步界定了1.88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并加大了对粗泥沙来源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淤地坝作为水利部的“亮点工程”,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突出重点、集中规模治理的转变,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按小流域进行科学配套,形成沟道拦沙工程体系,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入黄泥沙明显减少。
(五)进行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实现“淤粗排细”目标
进入21世纪,黄委确立了利用小北干流“淤粗排细”的放淤原则和目标,实施了放淤试验。2004年7月26日~8月26日,共进行了6轮放淤试验,累计淤积粗泥沙437.8万吨。2005年,在来水来沙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对弯道溢流堰进行了运用调度,放淤试验累计运行84小时,实现了“淤粗排细”的目标。
(六)开展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
潼关高程的淤积抬高曾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近年来,黄委先后采取了潼关高程清淤、控制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东垆河道裁弯取直、小北干流放淤等多种措施,积极寻求降低潼关高程的有效途径。优化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塑造和谐水沙过程,利用桃汛冲刷降低潼关高程亦被列入重要途径之一。2006年3月,黄委首次开展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试验结果分析显示,潼关高程由327.99米降至327.79米,同流量水位下降了0.20米。同时,万家寨水库还减少了淤积,调整了淤积形态,天桥水库、小北干流河段得到冲刷,三门峡水库淤积部位得以改善。
(七)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进入21世纪,黄委加强了水资源保护工作。采取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水利与环保相联合的方式,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提出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意见,依法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限制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对排污口的管理,强化对水量水质的统一监测和分析评价。建立了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应对了甘肃兰州河段、内蒙古包头河段等10余起重大水污染事件。
(八)治理下游“二级悬河”,确定下游河道治理方略
为了有效遏制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加剧的不利发展趋势,黄委相继采取了疏浚主槽、修建防滚河工程、淤堵串沟、淤填堤沟河、调水调沙、淤背固堤、加强河道管理等多项治理措施。2003年1月,黄委在濮阳召开了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治理对策研讨会,特邀了国内知名水利专家及治黄专家,探讨治理对策以及长期预防、减缓“二级悬河”加剧,加快治理步伐的方案。黄委在综合吸收了专家们的意见之后,进行了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治理试验,加大了对下游“二级悬河”的治理力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为了积极探索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方略,黄委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先后于2004年2月、3月分别在北京和开封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在充分听取并总结专家们意见的基础上,黄委明确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方略为: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
(九)加大河口治理力度,减少对下游河道的不利影响
2003年3月,黄委在东营市召开了“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黄委加大河口治理力度,以尽量减少河口淤积延伸及其对下游河道的不利影响。继续实施河口挖沙固堤工程和河口口门疏浚工程,稳定现行清水沟入海流路,塑造满足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良性维持要求的径流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清水沟入海流路已经安全行水30年,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三角洲地区植被开始呈现良性演替。
(十)大力推进“三条黄河”建设,形成科学的决策场
2001年11月7日,李国英主任在黄委党组会议上正式提出了“21世纪要加大治黄科技含量,着力建设‘三条黄河’”的要求。
“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根据2002年7月国务院批准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黄委大力推进“原型黄河”建设,进行了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和游荡性宽河道整治等工程。2003年4月,水利部正式批复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黄委先后建成了黄河防汛调度中心、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水文情报预报中心、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水土保持监控中心;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下游工情险情信息采集系统等一大批应用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了黄委的国家水文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黄河下游工情险情数据库等。2003年11月,《“模型黄河”工程规划》得到水利部批复,由黄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模型、三门峡水库模型、小浪底水库模型等组成的模型试验基地建成投入应用。河口模型开工建设,黄土高原模型前期工作进展加快。数控制模机、多功能测桥、光栅水位计、在线超声含沙量仪等研制成功,使模型量测和制模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在21世纪初的这一系列重大实践中,“三条黄河”整体联动,为治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大量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为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小北干流放淤试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等提供了技术参数、实施方案和决策建议,构建了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科学决策场。
来源:黄河网·黄河报2006年9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