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六十年仅仅是短暂的一瞬。
然而,对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来说,从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到2006年的六十年间,却是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六十年。
大河化乳
----为黄河下游引黄供水而作
本站记者 刘自国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有一片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神奇土地,这就是号称“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它以奇异的地理构造、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皱褶,雄奇高峻、傲视四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脚下涌出第一股圣泉,让黄河母亲从此充满了灵性,她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汇溪流,终成泱泱大河,从祖国的北中部横亘而过,奔腾入海。
作为我国西北、华北的重要水源,黄河以其无私的情感,为两岸奉献出宝贵的乳汁,在深山野峡中,勾画出了巍巍大坝、碧波平湖、鸢飞鱼跃;在广袤的田野里,渠道纵横,稻麦飘香,在繁忙的城镇和工厂,淙淙流水显示出繁荣和生机。
黄河水资源并不丰富,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35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2%,仅相当于长江的1/18,在全国大江大河中占第5位。
是的,黄河就是用这有限的水资源,承担着占全国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面积的用水需求,支撑着占全国9%的国内生产总值。
黄河流域农田灌溉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各民族就挖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发展农业。“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了解黄河的人大都知道这句古老的民谚。
但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史上,黄河下游记载的几乎都是洪水泛滥、旱魃肆虐、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人们对于洪水十分恐惧,称之为“祸水”,在堤防上修建涵闸,提闸引水,更是无人敢逾越的“禁区”。不过,这个“禁区”随着人民治黄的到来而宣告终结。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就立即着手兴建下游引黄工程。1950年8月,黄河下游首个引黄放淤涵洞在山东利津县綦家咀建成;1952年,河南新乡建成了人民胜利渠大型引黄灌溉工程,豫、鲁两省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新天地从此开启。
1952年10月,共和国刚刚度过第三个生日,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视察黄河时便来到人民胜利渠,望着广袤的豫北大地,格外欣慰,他亲自摇动了启闭机手柄,感慨地说:“要是一个县有一个就好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黄河下游建成引黄渠首工程94座,河南、山东两省引黄灌溉面积达3500多万亩,汩汩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愿,从高悬的河床流向大堤外,尽情地流向广袤平原上纵横交错的大小渠道,滋润着万顷良田。昔日黄河两岸沙荒盐碱等不毛之地,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自流连片灌区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用黄河水浇灌而生产的优质大米销往全国各地。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曾经工作的河南兰考县,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决口泛滥,在此留下许多塘坑、盐碱沙荒地,许多地方飞沙滚滚,荒碱遍布,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通过开展引黄放淤,利用黄河水沙改良土壤。富含大量有机质和氨、磷、钾的黄河水,让曾经饱受风沙之苦的兰考大地绿树成荫、庄稼茂盛。
吮吸着黄河乳汁建立起来的山东沿黄灌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该灌区在连续大旱的情况下,依靠黄河水的滋润,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彻底扭转了以前“东粮西调”的局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工业用水迅速增加,兰州、银川、包头、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几十座沿河大中城市,以及一大批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煤炭等工矿企业,都以黄河为主要水源。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先后9次向天津应急调水60多亿立方米,母亲般慈祥的黄河水,一次又一次地泛着金波,舒缓地流淌在天津大地,让古老的天津卫重现勃勃生机。引黄济青供水工程自1989年建成送水以来,为青岛和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目前,黄河平均每年引水量超过300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70%,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
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成为亿万黄河儿女使命的新时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引黄供水需要新的管理模式和手段。
2002年,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黄委适时作出了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一个由黄委供水局,山东、河南供水局、市供水分局构架的3级供水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新成立的供水机构以服务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供水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供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提高供水质量为基础,以开发和扩大供水市场为重点,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致力于引黄水闸的维修养护、供水生产管理、供水项目开发等中心工作。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用水收费制度相伴而生。早在公元前300年的战国时期,著名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使成都“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农业连年丰收。秦朝政府规定,所有受益农田,每亩都要交18斤大米作为水费。
然而长期以来,黄河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却一直没有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致使引黄供水价格严重偏低。人们形象地说:“一千吨黄河水不抵一瓶矿泉水”。过于低廉的水价显然无法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目前黄河下游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40%,工业水重复利用也较低。与此同时,由于水价过低,资金投入不足,不少引黄工程年久失修,老化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我国水资源危机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推动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时期,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水价政策,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黄河水的商品属性也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为了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极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5年7月1日起调整黄河下游引黄渠首工程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价格。调整后的非农业水价分别由每立方米3.9分和4.6分,分别调整为每立方米8.5分和9.2分。水价提高后,增加的水费将直接反哺工程,“强筋壮骨”后的工程将更好地服务于供水,二者的良性循环昭示着黄河供水无限光明的未来。然而,占黄河下游总供水量90%以上的农业供水价格仅为成本水平的25%,黄河水价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为了探索引黄供水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提高引黄供水经济效益,黄委积极创新,优化供水结构。一是加大供水市场开发力度,提高商品水供水比例;二是推行两水分供、优化渠首供水结构。
位于中国“防腐之乡”河南长垣的引黄供水工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不仅让长垣人民第一次用上优质、洁净的黄河水,还引发出河南引黄供水连锁效应,激活了河南引黄供水产业。
2003年6月,河南河务局与长垣县政府签订了联合投资修建供水厂的合作协议。长垣县政府承诺一期工程日用水量不少于25000立方米,并向供水局预缴了1000万元水费。2003年11月,由长垣县人民政府投资修建的工程净水厂及城市管网建设率先开工建设。2004年7月,由河南河务局供水局投资修建水源厂、水源厂至净水厂输水管道全面开工,并与地方建设项目同期完成。2004年12月,工程正式竣工通水。
工程的成功建设,得益于经营理念的创新。可以概括为“分工建设、独立运营;协同配套、地方先行;预交水费,用量保底;优水优价,各方共赢”。这32个字被誉为“长垣供水模式”,它在引黄供水上实现了诸多突破:
-开创了由供应原水到商品水的先例;
-采用预交水费以及分工建设、地方先行的建设原则,规避了工程建成后不能正常发挥效益或用水不交费的风险;
-实行黄河水资源用量保底经营和引黄供水的市场原则计价,实现了河务部门与地方的双赢。
今天,“长垣供水模式”正在以其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理念,在引黄供水市场开发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效应,催生了河南温县引黄补源供水工程、洛阳石化白坡供水工程、武陟引黄补源供水工程。
在山东,一种依靠市场化运作、社会化融资、一体化经营、公司化运营的“滨州供水模式”正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刚刚竣工的滨州龙潭水库供水工程。水库总体规划占地面积4000亩,库容1300万m3。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占地2700亩,库容600万m3,净水厂一期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3万m3,二期工程日供水能力将达到8万m3。
“滨州供水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
- 一体化经营。实现了从源水供应向成品水供应的转变,涵盖了供水的各个环节。
-多元化投资。项目以公司制运作,实行社会化融资,公司化运营,管理科学、经营规范。
-最小化风险。地方政府承诺水价和最低用水量,并用财政资金建立了保证基金,如果没有达到最低用水量,政府将用保证基金按成本支付水费。
-优惠的政策。水库项目建设用地由地方政府支付土地使用费,供水部门无偿使用50年,同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较大优惠。
“两水分供、两费分计”,是供水工作近年来机制创新、理念创新结出的又一硕果。为了缓解工农业争水矛盾,2005年黄委选择对黄河水依赖性最强、工农业用水矛盾最为突出的河段,开展了“两水分供、两费分计”试点。
“两水”是指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非农业用水是指农业用水以外的用水。“分供”是指在同一条引黄渠系中,错开农业灌溉高峰期,农灌峰期集中供应农业用水,“两费分计”就是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实行单独计量,分别收费。“两水分供”突破以往只管渠首,不管渠道,只管放水,不管用途的传统管理模式。
实践证明,实施“两水分供”是解决工农业争水矛盾,促进节约用水,维护用水户和供水单位双方合法利益的有效手段。
2005年,山东黄河沿黄地区实现水费收入比上年翻了一番。
为全面贯彻水利部“从伟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新时期的治水新思路,服务于黄委“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引黄供水管理的现代化,黄委提出“数字供水”的建设构想。
该系统将依托黄委信息传输网络及存储平台,建设能实现供水工程统一管理和调度、水量精确计量、水费收缴等功能的黄河下游引黄供水管理系统,实现供水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与处理自动化,全方位提升供水管理水平。
当黄河携着历史的风尘,昂首向前,去创造新的辉煌时,让我们用全部的睿智和力量去捍卫母亲河的青春。
看,一条“生命”之河,流淌在黄河两岸,向我们走来,向未来走去!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