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通讯员张春利 陈秒清 火传斌报道 万里黄河哺育了大河上下各族人民,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却得不到有效治理,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人民治黄的新纪元。经过各级政府、沿黄群众、治黄职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共同奋斗,黄河治理与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战胜了历年伏秋大汛,彻底改变了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并引黄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山东人民多次对千里堤防进行大规模加高加固,将过去的秸料埽坝全部石化,共修建各类堤防1504.7公里,险工116处、3816段坝岸,控导工程125处、1994段坝岸。兴建了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等4处蓄滞洪工程。对黄河河口流路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实施了黄河口门疏浚和挖沙固堤工程,现行黄河清水沟入海流路保持了30年畅通稳定。特别是1998年“三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对黄河治理的投资力度,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开创性地建设了治黄史上前所未有的128公里标准化堤防。经过60年不懈努力,黄河山东段已初步建成了由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累计完成治理投资94亿元,完成各类工程土方13亿立方米、石方1928万立方米、混凝土近62万立方米,工程抗洪能力显著提高。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依靠沿黄军民和治黄职工的严密防守,战胜了历年洪水。特别是战胜了1949、1958、1976、1982年大洪水以及1996年历史最高水位的较大洪水,创造了60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
引黄灌溉从建设虹吸工程、修建引黄涵闸到跨省区、跨流域调水,灌溉面积迅速扩大,黄河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山东引黄灌溉面积3163.5万亩,累计引水2500多亿立方米。自1999年3月根据国务院授权黄委实施第一次全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以来,黄河已连续7年不断流,基本满足了沿黄城乡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需要,堪称世界奇迹。
按照黄委部署,黄河实施了5次调水调沙,约把3.6亿吨泥沙送入大海。黄河山东段主河槽明显刷深,平滩流量从过去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左右,河道过洪能力大幅度提高。黄河人在探索治理世界最难治的河流过程中,找到了处理黄河泥沙、扼制悬河升高的一剂良方,走活了历代治黄人苦思冥想的一盘大棋。
近年来,山东黄河配套法规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先后颁布实施了《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黄河防汛条例》、《黄河河口管理办法》和《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黄河工程管理办法》。为山东黄河治理开发提供了法制保障。
在大规模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山东黄河加强经常性的工程管理,连续多年被黄委表彰为“工程管理先进单位”,有9个县河务局被评为国家一、二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8处工程被黄委确认为“工程管理示范工程”。经过不懈努力,山东黄河树株存有量已达到2000多万株。两岸黄河堤防犹如一条“绿色长城”,横亘在齐鲁大地,一条独具生态魅力的绿色风貌带已呈现在世人面前。与此同时,山东黄河职工大力发展经济, 2005年,全局经济总收入达到14.3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5.5倍,弥补了治黄经费不足,提高了职工收入水平,改善了工作生活条件。
60年辉煌春秋,历史不会忘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心治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鎔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黄河,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黄河治理开发做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政府把治黄工作视做大事和第一要务,不论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洪工程建设,总是要人有人,要料有料,随要随到,全力以赴。
人民群众为治理黄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战争年代,解放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抢修堤防坝岸。解放后,沿黄人民群众手推肩抬,积极参加三次黄河大复堤。近年来, 建设黄河标准化堤防,沿河群众为工程建设顾全大局,拆房搬家,为工程让路。巍巍壮观的黄河大堤,是沿黄人民用鲜血和汗水修筑起来的坚实防洪屏障。在历年防汛抢险中,人民解放军哪里有困难、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在抗洪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劳。60年来,山东黄河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由各类技术人员组成的治黄专业大军,他们传承弘扬黄河精神,长年坚守千里堤防,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一代代人为治黄事业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60年辉煌春秋,黄河不会忘记:1958年花园口站出现2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为黄河有水文观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7、8月间,花园口站出现一万以上流量洪峰5次。山东部分堤段洪水几乎与大堤持平。在洪水暴涨的危急关头,沿黄各地干部、群众、解放军110多万人上堤防守,喊出了“水涨一寸,堤高一尺”、“人在堤在”、“洪水不落,决不收兵”的战斗誓言,山东临黄大堤一昼夜间修起了600多公里子埝。最紧张时干部群众站在堤顶,形成人墙,抵挡风浪袭击。
60年辉煌春秋,我们不能忘记:人类不能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应自觉地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河流。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黄河下游频频断流,黄河山东段1972年至1999年28年中,就有21年出现断流。尤其90年代,黄河年年断流。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山东利津站断流13次、226天,330天无黄河水入海;断流曾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全长704公里,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90%。那无水可流的大河曾让人痛心地反思自己的过去。黄委主任、黄河专家李国英指出:“无数事实证明,人类向河流透支的财富,河流已经在向人类严厉追讨了,如果人类不能妥善地弥补和偿还,难免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注:引自李国英《维持黄河健康生命》46页)为此,黄委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理念,又据此建立了“1493”治河体系。可以说,这是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的转变,这是人类与河流开始和谐发展。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就是维持人类健康生命,现代治黄向人类提出了要终身奋斗的现代选题。为此,人类当应认准这个选题,坚持做好这个选题,为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