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柳棵的变迁
荫柳棵是东平县黄河滩区一个普通村庄的名字。相传因黄河泥沙淤积,土地沙化严重,村民竞相栽种一种耐水性树种――柳树。垂柳依依,绿丝成荫,故名荫柳棵村。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叩访了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小村庄。
浊浪滔天的黄河,孕育了文明,也承载着苦难。荫柳棵村曾经是踏着洪水迁徙的村庄……
“荫柳棵村最初是在黄河北岸,还是在黄河南岸?我们村年龄最大的老人也记不清楚”。谈起自己的家乡,曾担任荫柳棵村近30年的老支书、现年70岁的卢道勤也颇有些无奈。
“在我小的时候,俺村在黄河左岸;后来黄河来大水,河道往北摆,把我们村淹了,我们村又搬到了黄河右岸。”
荫柳棵村就是这样被洪水追逐、驱赶着,几度迁徙,但却总与黄河不弃不离。
“黄河带给你们哪么多苦难,为什么不搬出滩区,离黄河远着点呢?”。当笔者带着疑惑问起老支书时,带着几分梁山好汉豪爽的卢道勤哈哈地笑了起来:“梁山好汉向来喜欢占山为王,划地为界,黄河大堤以外的土地早让别人占完了,我们往哪搬?,滩区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黄土地啊!”。
善淤善滚的黄河带给荫柳棵村的不仅是洪水和黄沙,也造成了荫柳棵的贫穷。荫柳棵村的老人们曾经祈求神灵保佑……
“山青水秀风光好,光见大哥不见嫂”,这句带有黑色幽默色彩的乡间俗语印证着生活在黄河滩区群众的贫穷。
“‘搬家一次穷三年’,为了躲避不断摆动的大黄河洪水,荫柳棵群众曾多次搬家。”老书记介绍说。他们曾经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上,大约在晚清时期,附近的老百姓以荫柳棵村为中心,集资建了河神庙,并雕刻了5、6座河神、河官石像,耸立在黄河岸边。每年春天,当地群众便搭台唱戏,祭奠河神,祈祷黄河安澜,人丁平安。然而,黄河还是不断的发水、摆动,灾难还在这个小村庄徘徊。
“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好!”人民治黄之后,国家投资修建了长2860米的荫柳棵控导(护滩)工程,约束住了摇摆不定的黄河主河槽,也保障了黄河荫柳棵滩区中小洪水不漫滩……
“原来只要超过4000立方米/秒流量的洪水,我们村就进水漫滩,庄稼都被洪水淹了,一年只能收一季,群众生活困难。自从修了护滩工程以后,即使“96.8”洪水,我们也没有受淹,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好!”老支书卢道勤感慨地说。
1968年,为了保障黄河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控制黄河河势变化,国家投资修建了长2860米的荫柳棵控导(护滩)工程,约束住了摇摆不定的黄河主河槽,也保障了黄河荫柳棵滩区中小洪水不漫滩。
有了荫柳棵护滩工程的防护,才使荫柳棵村群众结束了年年担心来洪水的苦难日子,黄河滩区百姓有了一个稳定的家。
走进今天的荫柳棵,让你感悟最大的是,荫柳棵群众已彻底摘下了昔日贫穷落后的帽子……
1990年,国家为荫柳棵村投资修建了荫柳棵扬水站,黄河河务部门为其办理了取水许可手续。母亲河的乳汁为荫柳棵村万余亩耕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东平县斑店镇是有名的大蒜之乡。荫柳棵村群众大力发展大蒜种植业,每亩大蒜可收入3000多元,每家都种植了3、4亩大蒜,年收入万余元。群众的房子越盖越漂亮,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荫柳棵村群众逐步富裕起来!
荫柳棵村在黄河北岸有近4000亩耕地。附近没有跨河桥梁,往年当地群众只有通过摆渡小船往返黄河两岸。遇见恶劣天气,船翻人亡的事故也时有发生。2004年6月,经过黄河河务部门批准,荫柳棵村群众集资700万元修建了正大浮桥。
“正大浮桥是荫柳棵村群众集资建起来的,家家都有股,人人都有份。浮桥对隔河种地的群众完全免费,收费只针对过往营运车辆,即使如此,浮桥每天收费数额也将近1万元”。正大浮桥经理卢炳光如此对笔者说。
正大浮桥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运营2年多后,浮桥已收回了建设成本,村民可按股分红,家家都有了固定收入,荫柳棵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