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引黄始于50年代中期。历时30余年,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8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引黄保泉”构想的出台,引黄工程建设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近十年来,黄河水为保护泉城特色、补给地下水源、方便人民生活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保障,成为保证济南市工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水源。
引黄灌溉——昔日盐碱地,变成米粮仓
解放前,山东沿黄两岸有句老俗话:“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那时没有引黄闸,地里的庄稼再旱,黄河水再大,沿黄老百姓只能看,却不能灌溉。
建国后,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为改变沿黄地区的生产面貌,提出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引黄灌溉,淤填涝洼坑塘,淤地改土,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补给小清河航运用水等一系列措施,相继兴建了虹吸、水闸引黄工程。
截至目前,济南市共有黄河引黄水闸11座,分别建设于1981-2000年间,槐荫、天桥、历城、章丘、济阳、商河20多个乡村的200多万亩农田依靠“母亲河”的乳汁灌溉滋养。沿黄地区通过引用黄河水灌溉土地,改良了土地条件,使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仓。目前,辖区内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黄河水已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农业的丰产丰收已离不开“母亲河”。
引黄保泉——泉涌胜景现,供水惠万民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干旱和地下水位下降,济南市泉群喷涌时间越来越短,1999至2001年间,泉城更是经历了3年无泉的锥心历程,刺痛了泉城市民的心,使“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特色盛景不再,并且供水矛盾日益突出。
1998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济南市开始实施“引黄保泉”供水重点工程,投资20多亿元开始在济南市区西、北部建设鹊山和玉清湖引黄调蓄水库,2000年、2001年,两座库分别建成向济南市区供水。两个引黄调蓄水库的建成运用,使济南市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比例由原来的7∶3变成4∶6。这使济南泉水复涌,甚至在正常降水状态下保持常年喷涌成为可能。
通过引用黄河水,减少开采地下水,济南市的地下水逐步得到恢复。“池水穿墙过,清泉石上流”的昔日美景,终于在2003年8月再现已闹水荒多年的泉城,3年以来实现持续喷涌。引黄保泉工程不仅再现泉群复涌胜景,而且对改善济南市的生态环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更有专家指出,黄河水量的丰欠直接影响济南泉水的喷涌程度。“母亲河”已成为泉城群泉的生命水线。
说引黄工程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点也不为过。两大水库的建成运用,给济南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尤其是主体工程于1999年12月底完工的鹊山引黄调蓄水库,当时,相配套的供水设施还不完全具备通水条件。2000年春,济南城市居民用水出现严重不足,黄河河务部门立即向水库送水,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使相配套的供水设施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日供水40万立方米的要求,为及时缓解济南城区日趋紧张的供水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此,引黄调蓄水库被济南市民亲昵的成为“咱们的大水缸”。2002年,山东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另一座引黄调蓄工程--玉清湖水库亦完全具备了供水能力,鹊山、玉清湖两大引黄水库全部蓄满黄河水,日工水能力达到80万吨,基本满足了全市的用水需要,缓解了当时严峻的城市供水形势,稳定了民心。截至2005年底,自两大水库向市区供水以来,黄河实际平均日供水量40多万吨,占全市日供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黄河水同全市的工业发展和城镇居民的生活已密不可分。引黄工程的建设使城市供水得到了有力保障。
供水措施――水量调度数字化,“两水分供”显效益
据统计,自2000年国家对黄河水实行统一的水量调度后,济南市的年平均引水量为4.9亿立方米,而统一调度前约为4亿立方米,这说明,济南市因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而受益。河务部门每年为济南争取到的引水量达到5.4亿立方米,能够充分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用水需求。
近年来,黄委进行了引黄工程数字化建设,截至2003年12月,济南11座水闸全部实现远程监控,为实现“数字水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定单供水制度,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这是促进水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推动了水量调度工作规范、高效运行,顺应了治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为了化解工农业用水矛盾,2005年,山东黄河进行了“两水分供、区别计费”试点,取得较好成效,2006年,在山东沿黄全面推开。“两水分供”这一革命性的供水模式为济南的引黄供水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了长期以来沿黄地区工农业引黄渠系不分导致的农业灌溉得不到保障,非农业用水户暗享农业水的价格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两水分供”实施后,同一条引黄渠系流出价格不同的黄河水: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这一科学的供水模式优先保证了季节性极强的农业灌溉高峰期用水,保障了农民利益,是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对于建立和谐有序的用水秩序、促进沿黄地区工业企业开展节水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除了采取一系列供水措施外,近年来,济南河务局加大人力、资金投入,加强对引黄水闸的工程管理,改变了引黄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的落后面貌。首先,从日常维修养护入手,保证引黄工程的正常运转,并分期对所属水闸进行大修,为济南的建设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黄河水。
供水体制——创新机制谋发展,优质服务促飞跃
步入21世纪后,为了加强对引黄供水工作的有效管理,黄河流域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2002年,黄委成立了专门的供水机构,济南河务局亦设立了供水处,推动了供水工作由“管理型”向“管理经营型”,由多头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转变。2006年5月,在大河上下顺应市场机制发展、大力推行新一轮水管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济南河务局又组建了供水分局,从机制、组织、人员到资金为济南的引黄供水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有力保障,由管理单位悄然向服务单位转变。黄委对供水机制的锐意改革,为供水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体制和机制基础,保障了引黄供水工作健康、协调发展,成为治黄事业中的一大亮点。
新的供水体制建立后,济南供水分局调整思路,摆正位置,将自身角色定位为“服务者”,不断提高供水服务质量。一方面,宏观上,为地方政府当好用水参谋,积极研究制定黄河水资源使用、管理、调度政策,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根据水资源分配政策积极为济南市谋划有利的用水方案,预筹相应对策,做到未雨绸缪;另一方面,着眼微观,供水管理人员积极深入用水户,主动摸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协助做好引水的调研和论证工作,使有限的黄河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河河务部门心系地方百姓、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