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介绍当前防汛抗旱情况全文

2007-08-29

关于当前防汛抗旱情况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07年8月28日)

 

一、汛情、旱情、灾情

今年我国气候异常,盛夏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西偏强,台风登陆前期明显偏少偏晚,后期明显增多,强度偏强,淮河、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汉江等流域降雨明显偏多,江南、华南、东北降雨明显偏少,短历时强降雨、雷电等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频发。淮河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一些中小河流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山洪灾害频繁发生,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据统计,截至8月21日,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1.45亿亩、成灾7975万亩,受灾人口1.39亿人,因灾死亡1098人,失踪192人,倒塌房屋88.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59亿元,其中水利工程损失130亿元。全国耕地受旱面积8853万亩,作物受旱7646万亩,有657万人、51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今年的水旱灾害总体上呈现“两大两重”的特点:

一是淮河洪水量级大。6月29日至7月25日淮河流域累计面雨量达370毫米,为常年同期的3倍。淮河干流先后出现四次洪峰,在运用蒙洼等10个行蓄洪区情况下,干流王家坝水位仍高达29.59米,与1954年持平。润河集洪峰水位高达27.82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王家坝、润河集等站最大30天洪量小于1954年、大于2003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

二是山洪灾害损失大。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山东、河南等地中小河流发生超过保证水位或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西南、西北等地山洪灾害频发,人员伤亡大。据统计,全国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七成以上,已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山洪灾害60多起。

三是城市暴雨洪灾重。7月17日重庆市主城区24小时降雨266毫米,陈家桥24小时最大降雨量达350毫米;7月18日17时济南市主城区1小时降雨高达151毫米,均创有气象记录以来之最。严重的暴雨洪灾造成两座城市103人死亡或失踪,十分罕见。武汉、西安等城市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四是部分地区旱灾重。今年我国春旱和夏伏旱都非常严重。6月前,全国受旱面积一度达到2.24亿亩,比多年同期多4500万亩。6月下旬后,东北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夏旱,黑龙江三江平原发生了建国以来仅次于1982年的特大伏旱,赣湘桂闽等南方省区旱情罕见,8月上旬全国受旱面积一度达到1.73亿亩,比多年同期多3200万亩。这次夏旱发生在传统的涝区和多雨区,为历史罕见。

二、防汛抗旱情况

一是领导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在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亲赴防汛抗洪一线视察灾情、慰问群众、指导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防汛抗洪和抗旱救灾斗志。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指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深入防汛抢险一线,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人员转移、抗洪抢险、抗旱救灾等工作

二是提早部署。国务院、国家防总先后召开五次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全国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工作。回良玉副总理早在4月5日就主持召开了国家防总今年第一次全体会议,随后又召开了长江防汛工作会议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安排部署全国防汛抗旱工作。在淮河洪峰到来前回良玉副总理亲临国家防总指挥中心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紧急会商会议,作出运用蒙洼蓄洪区的科学决策。在全国防汛的关键时刻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全国防汛抗洪救灾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加强预测预报和会商,及时安排部署各项工作。

三是准备充分。各地按照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开展了防汛抗旱工作检查。首次会同监察部联合通报了全国重要防洪工程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加大了监督力度。举办了地市级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培训班。组织修订完善防汛抗旱有关法律法规预案。会同总参作战部举行了永定河联合军地防汛演习。汛前完成了价值为30亿元的防汛物资储备。会同中宣部联合开展了防汛江河行活动。

四是科学调度。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水利部门科学分析水情、雨情和工情,加强预测预报和会商,统筹上下游,兼顾左右岸,精心进行调度,努力减少水旱灾害。在抗御淮河大水中,科学调度石漫滩等上游水库,削峰90%以上;及时启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等主要泄洪河道,降低洪泽湖水位;相机运用蒙洼等10个行蓄洪区,减轻干流防洪压力。国家防总7月9日连续召开四次防汛会商会,果断决策启用蒙洼蓄洪区。长江防总精心调度长江流域三峡等骨干水利工程,有效缓解了长江干流的防洪压力。

五是工程效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水利工作。1998~2006年,中央安排水利基建投资2783亿元,其中用于防洪工程建设投资达1706亿元,占61%。治淮骨干工程累计安排中央投资266亿元。目前,全国大江大河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已初步形成,基本具备了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为抗御洪水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治淮工程在今年抗御淮河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长江干流三峡工程今年首次拦蓄长江洪水,减轻了堤防防洪压力。

六是严密防守。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深入抗洪第一线,及时组织堤坝防守,做到了组织、措施、队伍、预案、物资五落实。党员干部带领广大军民,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冒着酷暑,坚守岗位,昼夜值班,加强巡查,连续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在淮河抗洪高峰时期,沿淮三省共有50多万军民上堤防守,其中解放军、武警官兵1万多人,他们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工作。

七是合力抗洪。在今年淮河防汛抗洪斗争中,各部门积极配合,防汛抗洪救灾机制高效有序运转。受灾地区各部门按照统一指挥和调度,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切实做好本职工作。沿淮三省以流域防洪为重,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坚决服从国家防总和淮河防总的指挥和调度,团结抗洪。在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斗争中,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

八是救助有力。根据汛情、灾情,国家防总及时启动Ⅳ级以上应急响应56次,其中针对淮河防汛抗洪,首次启用Ⅰ级应急响应,累计派出58个工作组,及时拨付防汛抗旱经费17.88亿元,多次紧急调拨中央防汛物资,支援灾区抗洪抢险工作。国家防总各成员单位也加强了对灾区的救助工作。水利部领导多次率工作组赶赴抗洪一线;民政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下达救灾资金、调拨帐篷、安置受灾群众;财政部及时下拨抗洪抢险和救灾资金;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及时部署人员搜救工作;卫生部及时派出医疗队赶赴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和消毒工作;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防总其他成员单位也各负其责,做了大量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做好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

三、防汛抗旱减灾成效

总的看,今年暴雨虽强,但应对有序;洪水虽大,但防范有力;灾害虽重,但损失较小。防汛抗旱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确保了重要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的安全在部分中小河流水位超过堤防保证水位、水库超设计水位的情况下,各级防汛指挥部科学调度,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

二是因灾死亡人数大为减少。截至目前,全国因洪灾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减少近五成。由于防洪设施发挥作用,及时转移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群众,有效减少受灾人口4615.2万人。由于及时发布预警预报,并转移群众,在2592起山洪中使20.3万人避免了伤亡。淮河紧急转移80多万人,无一人伤亡。

三是减灾效益较为显著。截至目前,全国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较常年同期减少12.9%,减淹耕地6078.8万亩,减免城市进水200座,减灾效益达2005.9亿元。抗旱浇灌面积2.35亿亩,解决1476万人和903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同2003年相比,沿淮三省堤防险情减少3/5,淹没面积减少2/5,转移人数减少2/3,倒塌房屋减少4/5,农作物受灾面积减少1/2。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扎实工作;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得益于依法科学防控,给洪水以出路,从被动抗洪到主动防控;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以及治淮工程建设在淮河抗洪中发挥的巨大减灾效益;得益于团结抗洪、密切配合,广大军民艰苦奋战、顽强拼搏。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现在是8月下旬,仍处在全国防汛抗旱的关键时期,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9、10月份是秦巴山区阴雨连绵的季节,俗称“华西秋雨”,极易造成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嘉陵江、汉江和黄河流域的最大支流渭河发生秋汛。1983年汉江特大秋汛就发生在10月上旬。2003年黄河的秋汛到10月下旬才结束。二是登陆我国台风个数前期偏少偏晚,8月份开始变多变强,9、10月很可能会集中生成并登陆,强度也可能进一步增强。三是受极端致灾性天气影响,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局部洪涝灾害不可避免,防御任务艰巨。四是发生大范围秋旱的可能性很大。五是前期受灾地区水利等基础设施水毁严重,急待修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和科学调度,及时实施人员安全转移,着力做好大江大河防秋汛工作,切实加强山洪灾害、台风防御和水库水电站安全度汛工作,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做好抗旱工作,夺取全国防汛抗洪和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8月29日

作者:
首页 | 专题头条 | 最新要闻 | 各地讯息 | 一线身影 | 气象预测 | 汛情旱情 | 综合评析 | 聚焦前线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