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重水旱灾害——全新理念从容应对

2008-01-22

    □本报记者 夏海霞

  2007年12月7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二楼会议厅内喜气洋洋,全国防汛抗旱100个先进集体和199名模范的代表,身披绶带,胸戴红花,上台接受表彰。全国防汛抗旱总结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自为防汛抗旱模范代表颁奖。这是对防汛抗旱先进和模范的褒奖,更是对2007年全国防汛抗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的充分肯定。

    2007年,是防汛抗旱工作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过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接踵而至,登陆我国沿海省份;重庆、济南等城市遭受了有记录以来的特大强降雨袭击;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与此同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冬春连旱,黑龙江三江平原以及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夏伏旱……

    严重的洪旱灾害,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检验着我们的应对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防总汛后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国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全国因洪致灾死亡人数较常年减少一半,在抗御淮河流域大洪水和防御“罗莎”台风期间,没有一人死亡。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较常年减少两成,减灾效益达2006亿元。抗旱浇灌面积3.98亿亩,减少经济作物损失437亿元,解决了3101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事实充分表明,我们再一次经受住了洪旱的严峻考验,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胜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级防汛抗旱部门科学调度,广大军民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多年来建成并不断完善的工程体系与非工程体系有力支撑的结果。让我们在分享胜利喜悦的同时,共同感受防汛抗旱工作发生的深刻变化。

    面对洪旱 我们更加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重要的执政理念。这在2007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又一次得到充分彰显。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首位”,这已成为指导防汛抗旱工作的一项根本指针。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心系人民群众的安危。据国家防办提供的资料,2007年汛期,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就防汛抗旱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达200多次,每一次都明确要求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在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他们亲临一线,察看灾情,慰问群众。

    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门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全过程。无论是在预案的制订,还是在具体的调度实施中,始终把人的安全放在首位。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在淮河特大洪水防御中,先后启用10个行蓄洪区,转移人口80.87万,无一人死亡。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当超强台风频频登陆,袭扰我国东南沿海之时,沿海各地以“不死人、少伤人”为目标,超前部署,加强防御,下最大力气抓好人员的转移安置和避险。防台风期间,浙江、福建、江苏、上海、海南、广东等沿海省、区、市共紧急转移安置人员724.13万人。

    坚持以人为本已成为防汛抗旱部门实施科学调度的基本原则。在严重的旱情面前,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义不容辞,据统计,有3100多万人因旱造成的临时饮水困难得到了及时解决。

    面对洪旱 我们更加理性

    洪旱是一种自然现象,随着我们对其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把握,我们在防抗过程中更加理性,我们的思路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控制洪水、与洪水抗争向现在的洪水管理、主动防御和疏导转变,由过去单一被动抗旱向全面、主动抗旱转变。

    在淮河大水防御中,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级防汛抗旱部门采取“上拦、中畅、下泄”等多种措施,科学调控洪水,给洪水以出路。

    蒙洼蓄洪区的分洪即是一个典型范例。当淮河干流水位持续上涨,上游干支流堤防防守压力增大,下游正阳关、洪泽湖等水位也快速上涨的关键时刻,国家防总依法决策:开启王家坝闸,启用蒙洼蓄洪区。虽淹没了18万亩耕地,临时转移了3000多名群众,但换来的却是沿淮千万人的平安,保住的是沿淮城市、工矿企业和交通干线的安全。

    在超强台风防御中,我们坚持“以防为主、防避救并举”,突出抓好“防”“避”“救”三个重要环节。在台风到来前,以“防”为主,充分准备,积极防范;在台风到来时,以“避”为主,及时撤离,避免人员伤亡;在台风过后,以“救”为主,迅速实施和做好各项救助救援工作。同时,科学调度洪水,防洪减灾与抗旱蓄水统筹兼顾。海南省在“范斯高”台风影响期间,利用台风降水的有利时机,适度承担风险,增加水库蓄水3.26亿立方米。通过科学精确的调度,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的同时,为后期抗旱储备了必要的水源。

    在罕见的干旱面前,我们不再是传统的被动应付,而是主动应对、全面抗旱。国家防总及早部署抗旱工作,争取主动权;同时一些重旱省份着手调整种植结构,调减高耗水作物,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节水,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干旱。去年一段时间,嘉陵江来水严重偏少,重庆市区120多万人饮水受到严重威胁,国家防总紧急协调国家电网公司和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对嘉陵江上游水量的控制调度,保证了重庆城区的供水安全。此外,通过组织实施珠江压咸补淡、引江济太、引黄济淀等跨省区和跨流域紧急调水,有效化解了澳门、珠海、无锡等城市用水危机,改善了珠江三角洲、太湖和白洋淀等地的生态与环境。

    可以说,随着理念的更新、思路的转变,面对洪旱,我们更加科学、理性,更添几分自信。

    面对洪旱 我们更加从容

    洪水惊心动魄,山洪不断暴发,台风频繁登陆,干旱持续蔓延——面对严重的洪旱,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那种千军万马齐上阵的紧张场面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忙而不乱、有序推进的景象。人们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面对洪旱,我们更加从容。

    这份从容,首先来自完善的工程体系和科学的调度。

    在淮河大水防御中,治淮骨干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通过科学调度,仅淮河上游18座大型水库就拦蓄洪水21亿立方米,削减洪峰流量82%以上,减免洪灾损失达30多亿元;先后启用蒙洼等10处行蓄洪区,行蓄洪总量15亿立方米。长江干流三峡工程已基本建成,今年首次拦蓄长江洪水,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压力。

    科学调度,离不开现代化的手段。在淮河洪水防御中,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功不可没。随着水雨情监测系统、台风预报预警系统和大江大河主要河段的洪水预报系统的初步建成,约60%的防汛信息可在30分钟内汇集到国家防总;国家防总与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视频会议会商系统实现了异地会商……正是这些现代化手段,使汛情、旱情预报更加及时、准确,使决策和调度更加自如和优化,为防汛抗洪抢险赢得了先机。

    这份从容,更来自依法防控和有效的社会管理。

    依法防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作支撑。近年,我国防洪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快,继1998年防洪法颁布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批国家级防洪法律法规相继实施。2007年12月底,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意见》,各地也陆续出台地方性法规文件。这为依法防御洪旱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完善的应急机制,为有效的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淮河防汛关键时期,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沿淮三省防指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逐步提升等级,Ⅳ级、Ⅲ级、Ⅱ级,国家防总还首次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安徽省防指依法宣布淮河流域进入紧急防汛期。每一级应急响应在“预案”中都规定了应采取的具体行动,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各司其职,积极行动。

    与此同时,在夏旱紧急期,东北、江南、华南部分省区启动了Ⅱ级或Ⅲ级抗旱应急响应,积极、主动抗旱。据统计,今年防汛抗旱期间,国家防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预案先后启动Ⅳ级以上应急响应62次,浙江省依据刚刚颁布的《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两次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预案,无疑成为各地依法防御洪水干旱的行动指南,也成为各级政府有效进行社会应急管理的行动计划书。

    2007年防汛抗旱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防洪标准低、能力差,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突出,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等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防汛抗旱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月22日

作者:夏海霞
首页 | 专题头条 | 最新要闻 | 各地讯息 | 一线身影 | 气象预测 | 汛情旱情 | 综合评析 | 聚焦前线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