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王家坝开闸分洪目击记

2007-07-11

    7月10日12时29分,王家坝闸自动化控制室,安徽省阜阳市防汛指挥部政委、市委书记胡连松对着控制台大声宣布:“按照国家防总和安徽省防总的命令,现在我宣布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泄洪。”

    话音刚落,控制台上人员轻点鼠标,瞬时,电脑屏幕上一排绿色的闸门图标陆续变成红色。

    随着王家坝闸门徐徐开启,刚才还平静等待的洪水顿时像脱了想缰的野马,一路奔腾呼啸着冲进蒙洼蓄洪区。13孔闸门13股水流,卷起层层浊浪,在水面激荡起一片片白沫。

    正在闸上操作间值守的张汉军目不转睛地盯着对面机器上闪动的流量数字,493,496……“现在这孔闸的瞬间流量达到近500了。”老张说着,嘴角微微抽动,眼睛有些湿润。

    “我在这闸上工作了20年,经历过3次开闸泄洪,就属这次最特殊,因为这是老闸拆除后重建的新闸第一次泄洪。”“很激动,很激动。”老张喃喃道。

    据张汉军介绍,去年建成的王家坝新闸自动化水平较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老闸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过去老闸都是半自动的,而现在全是计算机控制,只要一按鼠标,所有闸门自动开启,我们的任务就是看流量和压力数字有无异常即可。”

    和老张一样激动的还有王家坝闸下围观的群众,他们中一些人忙着拿手机拍照。穿着迷彩服,戴着“阜南民兵”红袖章的李家备正眯缝着眼出神地看着撒欢的洪水,边看边与身边的乡亲讨论。

    李家备说,他家住在王家坝北边的王塔乡,今年的大水让他们村遭受了多年未遇的涝灾,“地里的玉米、西瓜全部绝收!家里也进了尺把深的水,水都没到脚脖子了!”“今年的水真大!1991年、2003年的水都没这么大!”

    虽然自己家里进水了,但是李家备却顾不得那么多。昨天晚上6点他接到村武装部的通知要求紧急支援蒙洼蓄洪区居民转移,作为村民兵队的一员,他立即和其他100多名民兵火速赶赴蒙洼。从昨天晚上6点开始忙到今天早晨9点,帮助蒙洼村民转移粮食、牲畜、财产。“一晚没睡,终于把村民和财产都安全转移到庄台上了。”李家备告诉记者,在转移中,也有些老百姓不理解,认为天晴了,而且蓄洪区内也没有水,庄稼长势正好,没有必要行洪,但是,经过说服宣传,村民最终还是配合转移了。“只有老百姓理解配合全部转移走,行洪才安全!”李家备说。

    和李家备一样,烈日下的李刚也感到今年的洪水来势凶猛。这位年纪30有余的小伙子生在蒙洼长在蒙洼,每遇洪水便举家转移,这成为他成长经历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么些年来,国家的防洪调度是越来越好,转移的损失也越来越小,这次我们是转移到保庄圩内,生命和财产都很安全,只是蓄洪区内的7亩玉米地是保不住了。”

    即便这样,李刚仍是很理解国家的行洪安排。“这里的确不适合人居住,一遇到洪水就受淹。”“那你为什么不搬迁到蓄洪区外呢?”记者问道。李刚苦笑了一下,“想搬啊,可往哪搬呢?”正说着,李刚的妻子抱着儿子走过来催他回家。看着他胖胖可爱的儿子,记者追问:“你的孩子将来会不会还住在蓄洪区?”刚走了几步的李刚听见记者的问话停下脚步,回头坚定地回了一句:“不可能!”说完,抱着儿子朝保庄圩走去。

    据了解,安徽省从7日开始全流域出现强降雨,进入8日淮河安徽段压力加大。从7日下午,蒙洼前线指挥部就开始准备蓄洪前的20项预案,包括公安、交通、粮食、民政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提前谋划、提前安排。在接到国家防总启用蒙洼蓄洪区命令后,蒙洼蓄洪区所在的阜阳市阜南县迅速启动,出动了所有乡镇的得力干部参与转移蓄洪区内的群众和牲畜及各种易燃易爆和污染品,从7月9日晚上至10日5时,经过一夜紧急转移,共转移群众3684人。
 
    来源:新华网  2007年7月10日

作者:杨玉华
首页 | 专题头条 | 最新要闻 | 各地讯息 | 一线身影 | 气象预测 | 汛情旱情 | 综合评析 | 聚焦前线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