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淮河”记忆中的四次大水

2007-07-13

  昨天上午,57岁的蒙洼蓄洪区老观乡陡河村村民刘文国,坐在淮河大堤上的房子前,与邻居们聊着历年来的淮河洪水。刘文国一会看看右侧的淮河,一会看看左侧蒙洼蓄洪区里的洪水,盼望着洪水早点退去。在刘文国和邻居们看来,与往年相比,今年蒙洼蓄洪前后的日子,不再像过去那几次大水那么慌张、那么迷茫了。

  刘文国告诉记者,2003年淮河大水、蒙洼蓄洪后,政府新建保庄圩,将那些住在蓄洪区不安全地带的居民全部移民搬迁到保庄圩和附近的庄台上,只有很少的居民由于生产或庄台上房子不够住等原因,仍然留在蓄洪区内。刘文国一家,就是那年之后搬到坝上居住的。

  1968年:飞机空投食品

  刘文国清楚记得1968年那次淮河洪水。那是刘文国记忆中第一次经历洪水淹没家园的痛楚。当年蒙洼一带的淮河大堤在阴历六月十八决堤,大坝被洪水冲开,庄稼随即全部淹没在水中,很多庄台也被洪水淹没。

  当时陡河村附近只有一个大庄台没有被水淹没,附近所有庄台上的居民全部集中到这里,大约有几千口人。除了人过来,家里的所有东西全部在水中。由于附近全部是水,且水流非常急,船开不过来,庄台上短缺粮食。后来,政府派飞机过来空投饼干、馒头等食品。大水过后,政府给每人每天8两红芋干作粮食。

  1975年:割麦后没来得及运出

  1975年的7月,一场洪水又如期而至,王家坝开启向蒙洼分洪。刘文国记得,那时他已将地中的麦子收割,但仍全部放在地里,还没有来得及运回庄台,蓄洪就开始了,麦子全部浸泡在水中。当时“四人帮”还没有被粉碎,所以那年的蓄洪也是他经历的最痛苦的一次蓄洪。

  当时生产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劳动。看到很多蒙洼居民缺少粮食,村干部后来说漂上来的麦子,谁捞上来就归谁,居民们就靠捞上来的麦子制成麸麦吃,靠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

  1991年:洪水积存40多天

  1991年的蓄洪,是刘文国记忆中蒙洼洪水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那一年,王家坝接连两次分洪向蒙洼放水,洪水在蒙洼积存了40多天。虽然政府给每人每天提供1斤细粮作为口粮,可以维持人们的生活,但很多居民的家园被冲毁,只能在庄台或大堤上搭建庵棚居祝失去了家园的居民,灾后又得重建新居。

  2003年:那年后不用再搬家了

  2003年淮河大水,王家坝又两次开闸向蒙洼分洪,当地居民已经得到了青苗补偿,老百姓的日子比较稳定。尤其自那以后,生活越来越好,蓄洪区内的居民开始陆续搬迁到保庄圩中,很多人不用再一遇大水就搬家了。

  而在此之前,除了王家坝开闸蓄洪外,蒙洼地区还几乎每年都发生内涝,很多居民每年都要经历一次搬家历程。

  与往年相比,今年洪水是刘文国感觉最不紧张的一年,人们也不再愁眉苦脸,因为损失也就是田里的庄稼,而且还能得到补助。最让他们省心的是,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要搬家了。 

  (注:本文为个人回忆,部分内容可能与历史事实有出入)

 

  来源:新安晚报  2007年7月13日

作者:
SRC-75
首页 | 专题头条 | 最新要闻 | 各地讯息 | 一线身影 | 气象预测 | 汛情旱情 | 综合评析 | 聚焦前线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