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家细数2007年淮河抗洪中的"五个明显减少"

2007-07-26

    今夏,淮河遭遇1954年以来第二位的流域性洪水。经过二十多天的抗洪抢险,目前今年淮河洪水的最高峰已过,淮河渐入退水期。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2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根据截至24日的数据,细数了与往年相比,今年淮河防汛中呈现出的“五个明显减少”。
   
    纪冰介绍,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快推进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其中安徽段涉及14项。近年来,淮河流域已形成由大型水库、临淮岗控制工程、分洪河道、堤防、行蓄洪区等组成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这在抵御今年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比往年淮河抗洪,几组“明显减少”的数据非常具有说服力。
   
    第一个明显减少的是堤防险情。今年汛期淮河干流王家坝最高洪峰水位高于2003年,但是安徽省淮河干流及行蓄洪区险情明显减少。2003年为883处,其中较大险情179处,重大险情19处。而2007年为238处,其中较大险情46处,重大险情没有。
   
    第二个明显减少的是上堤抢险干群。纪冰介绍,1991年淮河大水过程中,安徽省投入了151万人上堤抢险,2003年是101万人,而今年只有20万人。
   
    第三个明显减少的是洪涝面积。1991年安徽省淮河流域受灾面积2855万亩,2003年2821万亩,今年是1983万亩。
   
    第四个明显减少的是抢险兵力。1991年是2.5万人,2003年是2万人,今年是6900人。
   
    第五个明显减少的是已运用的行蓄洪区转移人数。纪冰介绍,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实施沿淮行蓄洪区移民迁建,其中仅蒙洼蓄洪区就在4个乡镇各规划新建了一座保庄圩,总面积近5平方公里,安置移民2万人。移民迁建工程使得今年转移人口大幅度下降。具体为:1991年安徽省沿淮已运用的行蓄洪区转移了50万人,2003年转移了22万人,今年则仅有1万人。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7月25日 

作者:
SRC-72
首页 | 专题头条 | 最新要闻 | 各地讯息 | 一线身影 | 气象预测 | 汛情旱情 | 综合评析 | 聚焦前线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