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淮人民开闸启用行蓄洪区 又见"龙江精神"

2007-07-30

    随着淮河流域第九个行蓄洪区开闸泄洪,总共50多万亩的土地,滞蓄洪水14.75亿立方米,桀骜的淮河洪峰被拦腰斩断。9个行蓄洪区15.2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保障了上下游、左右岸数千亿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财产的安全,安徽沿淮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龙江精神”,在感动中国。
                                  ——编 者
    大局
   
    “宁肯淹着自己,也不能淹着城市呀!”二道河村老支书蒋道德,挖下下六方堤行洪口的第一锹土时,转过身他的眼泪就掉了下来。
   
    暴雨滂沱,淮河洪水滚滚扑来。
   
    “宁肯淹着自己,也不能淹着城市呀!”经历了13次行洪的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二道河村老支书蒋道德,挖下下六方堤行洪口的第一锹土,看着自家种植的3亩成熟西瓜以及辣椒、茄子、豆角等农作物,瞬间没入汪洋之中,转过身他的眼泪就掉了下来。
   
    “说句心里话,村里人谁都不希望蒙洼蓄洪。洪水一放进来,不但地里庄稼淹了,经济受损失,生活也不方便,庄台被水围困着,进出困难,而且先前守堤的辛苦白费了。不过,为了上下游的安全,这个亏咱愿意吃。国家也是不愿意行洪的,洪水是自然灾害,没有办法呀!关键时候就是要舍小顾大。”蒙洼庄台上73岁的老人刘克义的话代表着行蓄洪区群众的心声。
   
    截至7月24日,安徽已经启用9个行蓄洪区的50多万亩土地,滞蓄14.75亿立方米洪水,紧急转移10305人,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安徽为淮河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再次做出巨大贡献。
   
    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防指总指挥赵树丛说,行蓄洪区的合理运用,扩大了淮河干流下泄流量20%—40%,有效降低了淮河干流水位,减少了淮北大堤及下游城市等堤圈的防洪压力。可以说用局部的、较小的牺牲换取全局的、重大的利益。如果淮北大堤失守,淮北大堤保护区内1000万亩耕地、600多万人口、淮南煤矿、平圩电厂、京沪铁路,以及淮南、蚌埠等城市遭受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这一场洪水,给地处阜阳境内的蒙洼蓄洪区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亿元,这6亿元换来的是淮河干流防洪的全局利益,换来的是多少个6亿元!71岁的赵仁国老人说:“在蓄洪面前,只要一声令下,村民们说走就走呀!”
   
    7月10日王家坝水位陡涨至29米以上,并继续上涨到国务院批准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中的29.3米的保证水位,如果不分洪,预测水位将达到29.8米。11时左右,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下达启用蒙洼蓄洪区的命令。12时28分,淮河王家坝闸开启。顿时,洪水滔滔,汹涌着奔向“准备就绪”的蒙洼蓄洪区,绿油油的耕地成了水乡泽国……
   
    连续9个行蓄洪区的调度运用,使咆哮的淮河安静下来了。连续9个行蓄洪区的运用,让人看到了安徽沿淮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龙江精神”,并且义无反顾。连续9个行蓄洪区的运用,静态损失15.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呢?特别是水退之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投资又从何而来呢?“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的生计是否从此得到改变呢?在大局面前,安徽沿淮人民虽然含着眼泪,但牺牲自己保全大局的意志坚定不移。“我们是顶住了巨大压力,我们是忍泪作出分洪决策的。”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这样说。
   
    重建
   
    “每年4月,我们都把地里种什么、种多少的情况上报政府,一旦行洪,政府就会进一步核实灾情,补偿我们的损失。”保庄圩47岁的赵寿传心头涌着感激,又无限惋惜。
   
    危难之中显身手,沿淮人民抗洪的“龙江精神”使洪水低头了。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阜阳市委书记胡连松说:“行蓄洪区群众的经济损失,政府将按最高标准依法补偿。”
   
    “现在国家对我们的蓄洪损失给以补偿,让我们很安心!”说着话,蒙洼蓄洪区王家坝保庄圩47岁的赵寿传心头涌着感激,又无限惋惜。这次蓄洪,他家的20亩土地被淹了。赵寿传说,“每年4月,我们都把地里种什么、种多少的情况上报政府,一行洪,政府就会进一步核实灾情,补偿我们的损失。”
   
    据了解,对行蓄洪区群众的经济损失,国家逐步完善了补偿政策和办法。历史上,在运用蓄滞洪区以后,国家对行洪区的群众给予低标准的补助和救济。今年国务院决定将按照最高标准给以补偿。
   
    2000年5月27日,国务院第286号令颁布实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决定对在防汛抗洪期间做出巨大牺牲的蓄滞洪区群众给予合理的补偿。2002年6月7日,安徽省政府出台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蓄滞洪区内居民除依照《办法》和细则获得蓄滞洪补偿外,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与其他洪水灾区灾民同样的政府救助和社会捐助。
   
    《办法》规定,蓄滞洪区运用后,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含街道办事处)对区内居民承包土地、住房、家庭农业生产机械和役畜以及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户进行登记,并由村(居)民委员会将登记结果张榜公布。同时,县级人民政府组织财政、水利、民政、农业、统计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登记结果进行核查。补偿标准为:农作物、专业养殖和经济林,分别按照蓄滞洪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70%、50%、50%补偿;住房按水毁损失的70%补偿;家庭农业生产机械和役畜以及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按照水毁损失的50%补偿,但登记价值在2000元以下的,按照水毁损失的100%补偿,超过2000元不足4000元的,按2000元补偿。同时规定对已下达蓄滞洪转移命令,由于情况变化未实施蓄滞洪造成损失的,给予适当补偿。
   
    为帮助行蓄洪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安徽省政府目前已经启动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要求省防指、省水利厅等部门会同省财政厅编制行蓄洪区实施补偿方案。安徽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行蓄洪区补偿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对财产损失、补偿标准和补偿方案全部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把补偿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行蓄洪区的群众手里。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流域充满着希望。
 
    来源:人民日报   2007年07月30日

作者:
SRC-72
首页 | 专题头条 | 最新要闻 | 各地讯息 | 一线身影 | 气象预测 | 汛情旱情 | 综合评析 | 聚焦前线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