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水利委员会直属党委副书记王灿勋同志发言,他交流发言的题目是《用先进典型奏响黄河精神的最强音》。
用先进典型奏响黄河精神的最强音
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创业实践,为先进典型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也对大力学习先进典型提出了迫切要求。黄委党组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创业实践中,秉持用先进典型引路、造就一支优秀治黄队伍的理念,用先进典型奏响黄河精神的最强音,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在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一、波澜壮阔的治黄事业英雄辈出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尤其是近年 来,随着“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的确立和“三条黄河”建设的大力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这场伟大的治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用生命和汗水推动着治黄事业不息前进。
郭文秀,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普通工程师,为了让草木栖这一优良牧草尽快扎根黄土高原,他与时间、与癌细胞做赛跑,坚守在四壁透风的试验场里,强忍着病痛,拖着孱弱的身体反复地进行筛选试种,直至栽倒在试验地里。杨广成,黄委设计院测绘大队作业一组组长,为了执行西线南水北调超前期测绘任务,第一次上高原的他很快就感到了不适,作为组长不仅对自己的不适一声不吭,反而安慰和鼓励其他高原反应明显的组员,并坚持带班作业,直至将年仅25岁的生命奉献给雪域高原。刘孟会,河南台前河务局的一名修防工,只上过初中的他在平凡的工作中不安于现状,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上、从实践中,努力学习、掌握黄河防汛抢险技术,并多次在防汛抢险中大显身手,2002年被授予“中华技能大奖”,被人们誉为“抗洪抢险的黄河卫士”。边春华,山东黄河水文水资源局黄河口勘测局浅海测验队队员,在参加黄河水文工作的20多年里,曾两次遭遇风暴潮,在他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把观测资料用塑料袋包扎好,并写下遗言,然后再与风暴潮作抗争。
谢会贵,黄河水利委员会玛多水文站职工,更是近年来治黄事业先进典型的杰出代表。玛多水文站,无遮无拦的大风常年刮个不停,屋子里冻得像冰窖,墙上结着厚厚的冰。即使是三伏天,人们都离不开厚棉衣。因为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人到这里会呼吸困难、胸口发闷,头痛得像要炸裂,高原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灼得人脸上像被开水烫了一样,痛得连脸也不敢洗。高寒缺氧的气候,一年四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生活。谢会贵,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谢会贵每天的工作就是测试黄河流经玛多断面的水位、水速、水流量、含沙量、蒸发量、气温等,在冰期试验中要用钢钎凿出十几个冰洞,冰层最厚时光破冰就得一天时间。尽管工作枯燥、单调而充满艰辛,但谢会贵却把这看得非常神圣。他30年扎根雪域高原,用青春年华换取了上万组水文数据,为保护黄河及其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水文资料和水情信息。
还有黑山峡雄鹰王定学,黑河铁人杨正吉,独耳英雄卢振甫,大难不死杨顺义,倒在路上的杨金堂……一项数据显示,建国以来殉职的仅黄河水文职工就达40多人。还有开封黄河修防段工程队三班班长姚志泉,舍身堵漏洞的山东济阳黄河工程队队员戴令德,屡创奇迹的泥沙专家赵业安等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治黄事业中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用平凡的行动和伟大的精神,感召和带动广大职工见贤思齐,奋发向上。广大干部职工在黄河治理开发的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不仅取得了黄河岁岁安澜及全面开发利用的伟大成就,还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了一种新的精神品牌,这就是黄河精神。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为核心内容的黄河精神,就是由这些黄河人无私奉献的行为凝成的,并且历久弥新!
二、发现、挖掘、培养典型,用先进典型引领黄河职工
黄委党组在治黄实践中,做到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善于挖掘先进典型,悉心培养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引路,逐渐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在全河乃至全国水利系统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多年来,我们在发现、培养、宣传、使用先进典型等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培养先进典型。多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创新思维,开拓进取,确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着力构建科学决策场,科学管理、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对全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确保黄河连年不断流;开展调水调沙,成功塑造人工异重流,提高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强力推进堤防建设,实现以“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为特征的标准化堤防,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利用并塑造桃汛洪水过程,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并取得预期效果。治黄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先进典型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在加快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黄委党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特别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会贵更是在全国水利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黄委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的有12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的有14人;获得“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的128人;还有一部分同志获得“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省部级劳动奖章等国家级或省级的荣誉;获得“黄委劳动模范”称号的已近千人。
2、突出行业特色树立先进典型。与许多行业相比,黄河治理开发工作的艰苦指数是“五个星”的。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如修防段、河务段、航运队、水文站、水位站、水保试验场等黄河基层单位,绝大多数都设在黄河或者支流边上,不要说城市了,有的离乡镇都很远,职工的日常生活诸如理发、洗澡、看病、找对象等都存在很多困难,业余文化生活连想都不用想,子女入托、上学、就业这些人生的大问题也都束手无策;大多数水文站、水保站还有吃水难的问题,有的长年直接饮用河水,有的因河水污染而无法饮用,只能跑几里甚至几十里远从别处拉水;一些设在河源高寒缺氧区的水文站,职工连维持生命最基本的呼吸都很艰难。还有一些工作甚至是高危工种,与大洪水进行肉搏战的防汛抢险队员,黄河解冻时在冰面上跳跃测流的水文职工,终年驾船在风浪中穿行的黄河航运工人,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进行勘察的南水北调西线队员,都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光荣”的黄河人。就是在这样的工作以及生存环境里,黄河人也从来没有退却,他们以神圣崇高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无私无畏的境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默默地为治黄事业奉献着一切。以谢会贵为代表的这些先进典型,都产生在治黄第一线,是黄河人的优秀代表。树立职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3、把握时机和节奏宣传先进典型。把握时机和节奏是做好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典型宣传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必须有一定的热度和力度,但只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做到适时、适度,就能产生更好的影响和效果。所谓适时,就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在不同时间推出不同典型,宣传不同典型,主动配合中心工作的实施。例如为了宣扬“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我们隆重举行“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演讲比赛,集中展现在各项治黄工作中艰苦奋斗与创新思维的先进群体和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我们组织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出版了《先锋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汇编)。在纪念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系列活动中,我们又组织了“黄河不会忘记”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及全河巡回演讲,讴歌为治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人物,并编辑出版了《黄河往事》、《黄河不会忘记征文选编》。在中央电视台《劳动者之歌》栏目报道了谢会贵的先进事迹之后,我们随即在全河开展向谢会贵同志学习的活动。所谓适度,就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重大典型与一般典型的关系,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密度服从效果,做到一般典型“常流水、不断线”,重大典型在一段时期内既不过于集中、又不拉得过长,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多层次示范引导作用。
4、突出精神内涵学习先进典型。推出一个先进典型,必须始终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按照先进人物的本来面目塑造典型形象,从具体环境条件中把握典型事迹,用平实语言阐释深刻道理,用平凡小事展现崇高精神,做到内容真实准确,细节生动鲜活,事迹合情合理,评价适度适当,而且要充分重视对先进典型精神内涵的挖掘和提炼。如宣传谢会贵时,我们紧紧抓住他三十年坚守在雪域高原这一基本事实,号召全河学习他忠诚治黄事业,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学习他甘于寂寞、舍小家顾大家、默默奉献的高尚品德;学习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认真负责、忠于职守的爱岗敬业精神;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治黄第一线,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的美好情操。宣传刘孟会时,通过他刻苦钻研防汛抢险技术,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防汛抢险专家的事迹,号召全河职工学习他自学成才、勇于探索的时代精神;学习他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牢记宗旨、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三、主要体会
黄委党组始终把抓好先进典型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工作部署中,通过坚持发现典型、挖掘典型、培养典型,用先进典型引路,让全河干部职工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就做好这一系列工作而言,我们主要有以下五点体会:
1、要深入基层、发现典型。典型大多来源于基层。黄委党组始终认为,基层单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职工有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去克服、去战胜。到基层单位去发现典型,到困难环境中去挖掘典型,更容易找到闪光点,更容易让人信服,更容易使人受到激励。黄委党组从李国英主任做起,带头调查研究,带头深入基层,从基层发现典型、挖掘典型、树立典型。例如2004年李国英主任深入基层水文单位,就发现了玛多水文分队这个先进群体,回到郑州以后,立即对在全河学习玛多水文分队活动进行安排,并以黄委党组的名义做出了《关于开展向玛多水文分队学习的决定》。
2、要实事求是、严格选材。在先进典型的选材上,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虚构、不夸大。如在谢会贵先进事迹的发现、挖掘过程中,黄委党组组织人员深入到谢会贵工作生活的第一线,仔细询问了谢会贵所在单位的同事、所在单位的上级领导,全面了解谢会贵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感人细节,总结和提炼其精神实质。坚决做到没有核实的不写、没有把握的不用,对每一个事例都调查核实,对每一个闪光点都分析透彻,用平凡的事情,用平实的语言充分展现谢会贵的不平凡之处,确保忠于事实、准确无误,确保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考验。
3、要领导重视、组织有力。黄委党组对树立先进典型一贯重视,始终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黄委主任李国英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伟大事业营势造场。如2006年12月12日谢会贵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劳动者之歌》栏目播出后,12月13日黄委党组就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全河开展向谢会贵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随后迅速组成了由谢会贵与他的领导、同事、女儿参加的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大河上下进行巡回报告。在2007年全河工作会议现场会上,安排谢会贵先进事迹报告团向与会的干部职工作报告,李国英主任代表黄委党组向谢会贵的女儿赠送了学习用品,同时要求用劳模的精神解决劳模的困难。
4、要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这些年,我们在实践中注重运用新的方式、采用新的手段,改进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例如在确定要宣传谢会贵这个典型之后,就迅即组织报道组,深入一线采访调研,形成了报告文学《河源之子》和各种类型的文字宣传材料,专辑制作电视宣传片《格桑花为你而开》,组织谢会贵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河共组织了21场报告会,组织《黄河报》、黄河网、黄河电视台、《黄河政工》等委内新闻媒体集中报道,深入研讨,充分挖掘、全面展示谢会贵同志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风采。同时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的联系合作,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都及时作了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谢会贵先进事迹的覆盖面,增强了谢会贵先进事迹的影响力。所有这一切工作,也为水利部文明委在全国水利系统宣传学习谢会贵做了充分的准备。
5、要准确定位、注重实效。实践证明,用先进典型教育群众,是最实在、最具体、最生动的活教材。但取得的效果如何,关键在受众。谢会贵的先进事迹是和黄河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是从新时期基层治黄职工群众性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黄委党组在树立谢会贵先进典型的过程中,以受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需要,准确定位,增强实际效果。紧紧围绕谢会贵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水文职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通过真实、生动、具体的事例,用朴实感人的语言,把谢会贵的先进事迹有血有肉地凸现出来,讲真事、道真情、说实话,缩短了典型与受众的距离,使受众看得见、摸得着,使受众被感染、被打动,迅速掀起了学习谢会贵先进事迹的热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黄委党组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坚持用先进典型教育人,用先进典型带队伍,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全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