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的事情。盛世修志更要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苦。我省参加修志的同志现如今都是七旬以上的老人了,他们亲历亲为,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史料。跟他们聊起修志的过程,老专家们神态安详,娓娓叙述。作为听者,我的心也于喧嚣中渐渐沉静下来。
75岁的蔡效凯老专家参与的《淮阴水利志》获得了全省史志评选二等奖。他说,搞史志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枯燥,比如某项水利工程涉及的数据,翻阅多次的资料,规划、施工、验收报告的数字总会有所出入,最终他摸索出一个规律,就是以竣工验收时提供的数据为准,作为史料来讲,这是最准确的。
上世纪90年代初,蔡老到北京参加一个史志工作培训班。当时课程安排是半天讲课,半天自由活动。为了弄清康熙、乾隆期间皇帝南巡的始末,蔡老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每天带一瓶水、两块面包,跑到博物馆查资料,半个月天天如此。那时查阅资料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站着翻阅,一站就是半天,博物馆的人看他天天来,大为感动,悄悄地给他弄了张小凳子坐着看。说起这些,蔡老的脸上带着一种感激的神色。
就在那段时间,蔡老靠手抄摘录了一大批宝贵的资料,现在再谈起康乾盛世那段皇帝南巡史,蔡老可谓是真正的专家了。蔡老自豪地告诉我,他手摘的资料达250万字之多。他说,这些资料的摘抄,让他用起来时特别顺手。蔡老说,不过,资料有时候也有误差。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尤其是两地交界的地方,只能通过实地勘察,掌握最真实的数据。他说,有疑问的地方弄明白以后,心里特别高兴,这是别人所不能体会的。
今年86岁的老高工张经文在修史志的那会儿是70多岁,每天拖着一条在“文革”中伤残了的腿,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阴雨天,腿疼得钻心,还是坚持上班、查阅资料。为方便行走,他特意自制了一根拐杖,随身携带。两年前,他躺在病床上,还记挂着过去收集的江苏水利大事记资料,担心它们散失,由于行走不便,就让老伴一次次地找到主管史志的行政领导,建议把资料编撰成册,以供后人查阅。老人拳拳之心,人皆可见。主管者接受建议,《江苏水利大事记》得以顺利出版,张老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74岁的徐泺初老先生是在退休以后受聘担任江苏省水利史志办公室主任。收集资料,撰写稿件,均是亲自动手,精益求精。一篇文稿,一次又一次修改,对于数据,更是多次对照,生怕搞错了贻误后人,在志书出版过程中,他亲自到出版社看版样,再一次次核对、修改,甚至对于已经出版的《江苏水利志》从头至尾翻阅以后,仍觉得有需要推敲的地方。他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已经化为他人生的一种性格,伴着老人的每一步工作历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