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拿水来说,改革开放之前,农民要跑很远的山路担泥浆水吃,难以想象有一天能喝上自来水。现在可好了,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方便又卫生,省事多了……”日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农民李明文看着自家新建的自来水井高兴地说。和李明文一样,乐山市300多万群众无不受益于水利建设。
乐山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过渡带,山区面积占64.4%,由于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开发利用率低,十年九旱,坝区洪涝时有发生,薄弱的水利基础设施一度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改革开放30年来,乐山水利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水战略,积极探索水利改革的新路,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抵御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探寻改革新路 水利事业蓬勃发展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大力抓好水利项目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乐山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环境改善等目标,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水利,水利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全市共争取水利建设项目投资22亿元,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5万处,蓄引提水能力达14.5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8.6万亩;整治病险水库200座,水库蓄水量达2.4亿立方米;治理旱山村58个,解决旱片死角地区3.4万亩耕地用水。这些年,乐山市水利局先后10次荣获四川省政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李冰杯”,成功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城市,6个区(县)建成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始终坚持依法治水方略,水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自水法颁布实施后,乐山市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构相继建立,狠抓水资源管理的科学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乐山市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报告》等涉水项目规划报告20余个;坚持开展主要江河和重点水库水质监测,按季编发《全市主要江河河段水环境通报》,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乐山市水资源公报》,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力推行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依法收取的各项水利规费,按照“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政策,专项用于水利项目建设;全面深化水利综合执法,组建水利综合执法队伍,建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理顺水行政执法体制,全面落实日常巡查制度,严厉查处各类涉水违法事件。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乐山市属水土流失中度侵蚀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水土保持办公室。30年来,该市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重点查处严重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开发建设项目,切实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水土流失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1998年四川省政府作出停止天然林采伐决定以来,通过退耕还林(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32%,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达1.3亿元,其中国家补助6009万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7万公顷。2003年,乐山成功创建了“全国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城市”。
——坚定不移实施水管体制改革,水管单位焕发生机和活力。为改变基层水管单位“事业性质不清、功能定位不准,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来源不畅、收支矛盾突出,机构设置臃肿、人员结构失衡,社会保障程度低、养老和医疗负担重”等现状,2003年以来,乐山市通过科学合理的定性,将全市水管单位分类定性为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管单位多年来机构性质不清、功能定位不准的问题;同时承担发电、供水的部门剥离为下属企业,做到事企分开,由此解决了经费来源,落实了社会保障,改革了内部机制,并于2007年12月全面完成国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遵循以人为本理念 民生水利惠泽民生
——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上个世纪70年代,乐山市把修建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纳入小型水利建设范畴,每年从财政小农水资金中安排10万~20万元,逐步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1984—2004年的20年间,全市累计投入1.55亿元,解决了91.71万人的饮水困难。随着工业迅猛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乐山市农村饮水解困也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基本解决人民群众有水吃的基础上,重点转向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从2005年起,乐山市农村饮水工作突出“三个转变”,即从饮水解困向安全饮水转变、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从低层次饮水工程向精品饮水工程转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4年间,全市共投入专项资金1.2亿元,解决了3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水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项目迅速壮大。30年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休稻渔业和无公害养殖为重点,乐山市狠抓水产品标准化建设、水生生物防疫体系建设、渔业资源保护和安全生产,2007年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达6924公顷,农民人均渔业增收26元。
——努力构建防洪安全体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革开放以来,乐山市始终把“治水兴乐”“抗旱夺丰收、防汛保平安”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立足防大汛、救大灾,加大防洪投资力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安全体系,防洪工程抗御洪水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江河堤防、护岸345.9公里,修建救生高台196个,可救助5.89万人。同时,全市江河防洪工程建设由单一的防洪功能转变为与城市发展、交通建设、重大项目布局等紧密结合,沿江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防洪非工程措施得到加强,建立市、县、乡(镇)和部门及企业防汛指挥机构2000余个,组织抢险队伍700余支,计3万余人,储备防汛抢险物资价值达2000万元,成功抗御了多次特大暴雨灾害。
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服务经济社会大局
——广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针对灌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渗漏严重等状况,乐山市从1979年起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列入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水库大坝进行安全鉴定。30年来,该市共投入1.5亿元,对200座水库的动态病害进行了除险加固,确保了灌区群众的生活稳定、生产发展和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乐山市因地制宜,注重效益,大力实施渠道浆砌石、混凝土防渗,推广薄壳U形槽、低压混凝土管道灌溉以及微灌技术,开展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实施节水灌溉措施面积21.6万亩,保证了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亩均年增产粮食50~80公斤,亩均节水200~400立方米,相当于7座中型水库的年供水量。
——大力抓好抗旱水源建设,保农业丰收。为解决丘陵区无水源旱片死角地带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市就开展了以微型水利工程为主的旱山村治理工作,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措施,坚持不懈地发动群众大搞抗旱水源建设,一大批小微型水利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旱山村治理共投入7827万元,达标治理旱山村58个,新建整治小微型水利工程8344处,新增供水1096万立方米,旱片死角变成了丰收的田野。
——大力开发江河流域水力资源,地方电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乐山市坚持“自建、自管、自用”方针,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办电原则,地方电力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2年,乐山电力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地方电力企业。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地方电力企业达159个,拥有固定资产近44亿元,其中水电站资产30.3亿元;建成农村水电站233座,装机容量50.83万千瓦。地方电力的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保证。同时,农村水电的开发,尤其是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在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
“改革开放宏伟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乐山水利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治水思路更加明确,工作措施更加具体。我们有理由相信,乐山水利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乐山市水利局局长杨良清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