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莉——一根主心骨撑起一支震不垮的水文队伍
|
|
2008-07-22
|

四川省阿坝州水文局办公室干部杨莉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我叫杨莉,是四川省阿坝州水文局的一名职工,今天我要宣讲的是我局局长罗华强同志和他带领的阿坝水文人在大灾中的感人事迹。
自五一节过后,我局就实行了夏季作息时间。"5.12大地震"爆发瞬间,罗局长正准备从家里赶去单位上班。猛然间,房屋剧烈地摇晃起来,电视机、冰箱和所有家具被重重地摔到在地上,墙体顿时出现了巨大的裂缝,他想跑下楼却迈不开脚步。
地震稍微间歇后,他和家人立即冲下楼,浮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灰暗,整个汶川县城淹没在山体滑坡造成的漫天尘沙中,房屋垮塌声和人们的哭喊嘶叫声交织在一起,顷刻间,死亡阴影向每一个人袭来,一种灾难末日的景象让人透不过来……
电力、交通、通信、道路完全中断,汶川瞬间与外界完全隔绝。如何让外界知道这里的灾情 ,如何尽快赢得救援,就在人们恐慌却又束手无策时,罗局长突然想到了水情值班室的防汛电台,希望它能把汶川地震的消息传送出去。
于是,在地震发生仅12分钟后,罗局长就带领水情预报科的张志琼,设备科的熊甫剑穿过拥挤混乱的人群,率先冲进了办公楼。对办公楼是否会被震垮,冲上楼是否还有跑出来的可能,他想都没有想,他一心只想到启用电台,只想到把汶川地震消息发布出去,尽快赢得救援。
"各市州水文局!汶川紧急呼叫!汶川紧急呼叫!……"15点,电台发出了震中汶川的第一声拯救生命的呼叫。汶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很快得知我局电台正在向外界紧急呼救后,十分关注,十分期待。15点15分,县委副书记张志宏和县委常委郭素梅紧急赶到我局,要求用电台代表县里将汶川的地震消息发布出去。从那一刻起,水文防汛电台,成为了汶川县城几万人的重生希望,发出的是汶川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电波。
"汶川紧急呼叫!汶川发生大地震!……"余震在持续,大地在抖动,大楼随时有坍塌的危险,但罗局长没有害怕,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虽然幸运地躲过了强地震,但还没有完全走出死亡的威胁,特别是那些废墟中的生命,迫切需要紧急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呼叫始终没有人回复。他不停地调换频段,每调到一个频段,都声嘶力竭地呼叫。遭遇如此强烈的地震灾难,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第一次,在如此恐慌的情况下工作,罗局长也是第一次。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台闪烁的指示灯,尽管额头上的汗珠掩饰不了内心因焦急而产生的紧张,但丝毫没有分散他的注意力。
16点正,在空荡的办公楼里,电台突然发出了一个声音--"汶川!汶川!我是大金……"一听到大金水文站王志富的声音,罗局长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用颤抖的双手紧握着电台对话机反复呼叫着:"大金!大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立即联系丹巴水文站、雅安水文局、阿坝州防汛办!"那一刻,他的眼睛里闪动着泪花,因为汶川的生命呼叫终于被外界听到了,这让外界确信汶川还有生命!
防汛电台成为整个汶川重灾区与外界联系的第一信息通道。为了让党和政府及时了解汶川灾情、部署救灾工作,此后的几天里,罗局长日夜坐镇值班室,带领阿坝水文人轮流守护着小小的防汛电台。电台的信号不清晰,有太大的杂音,为了准确地传递信息,他们必须用尽力气对着电台大声呼叫,才能让对方听清楚。地震把所有东西都掩埋了,没有食物,没有饮用水,也没有援助,很多人的嗓子都嘶哑了。值班室在四楼,每当有余震,整个办公室都震动得让人屏住呼气。他们随时面对着危险,但始终没有退缩,没有畏惧。饿了,就用限量的几块饼干充饥;困了,就在桌上打个盹儿。夜晚,行人看见水文局办公楼的值班室灯火通明,喟叹到:还真有不怕死的人!谁不怕死?谁不希望躲在安全的角落?然而,所有这些,为的是能把汶川的声音传出去,把关心和希望带进来,让存活的生命得以延续!
白天,狼藉的惨状让人毛骨悚然;深夜,狂乱的犬吠声让人揪心难耐。连日的疲劳与胃病的疼痛让罗局长忍受着常人的苦楚,克服着常人无法克制的恐慌,用水文人的职责和使命将余震化险为夷。
5月13日19点30分,刚平静下来的大地忽然狂风四起,大雨如注。持续的余震,使岷江上游20多公里的铜钟水电站闸门不能启闭,无法正常泄洪。汶川县城几万人的生命再次面临威胁,政府的决策面临巨大考验。汶川县委书记王斌通过对讲机紧急联系罗局长,要求我局以最快的速度就铜钟水电站溃坝将对汶川县造成的后果进行研判分析。
这是一项艰巨而棘手的任务,更是汶川县城几万人的生命嘱托。在电力、交通中断,大雨不停的情况下,如果连夜组织几万人撤离,将造成更大的恐慌与灾难,甚至新的死亡。罗局长不敢怠慢,立即与水情科、勘测科技术人员根据铜钟水电站的库容、上游来水量以及相关参数进行周密分析,慎重得出了只需做好该水电站附近的人员疏散工作,无需一时全面转移县城几万人的结论。恐慌平息了,人心也稳定了,灾情没有进一步加重。这不仅为抗震救灾工作赢得了秩序,为党和政府赢得了信任和称赞!更为至高无上的生命赢得了时间!
无情的地震发生以后,阿坝州水文局100多名职工及家属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汶川已经没有了宽敞的平坝供我们躲避余震。天暗了下来,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惧,又遇刮风下雨和低温天气,所有人都面临着有生以来最艰巨的考验。
在利用水文监测和技术分析优势,确信暂时尚无堰塞湖险情和涨洪水的迹象后,罗局长带领局领导班子于天黑之前把100多人集中到局办公楼院坝。在经历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夜晚后,食物和水的短缺,让所有人陷入危急中。尤其是看到那10多个小孩, 30多个体弱多病的老人,还有 2名行动不便的孕妇时,他心痛,他也深知不能坐等救援,必须自救求生。余震间歇,他把人员分成两组,一组从没有倒塌的危房中把食品抢出来,统一管理,限量供应。另一组搬运钢管、木板、竹篾墙,搭建简易棚。尽管岁月不饶人,但罗局长总是强忍着疲劳,与亲壮年们一道在烈日下忙碌、张罗。
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建起了一个供我局100多人栖身的场所,建起了一个充满温暖、互助、友爱的大家庭。从工作到伙食、从住宿到卫生防疫,罗局长都安排得面面俱到。工作上的连续奋战,后勤上的精心组织,累得他无数次只能依偎在椅子上小憩的场景始终让人铭刻于心。
正是在他的操持下,防汛抗震工作得到了后勤保障,100多人的生活被经管得有条不紊。在共度灾难的日子里,每天能吃上两顿至少一顿的饭菜,大家心里都有着别样的感受,因为正是他这一根主心骨舍小家、顾大家,让阿坝州水文局避震营充满了温情与和谐,在这里创造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5月15日,与世隔绝了三天后,我们终于听到了汶川以外的声音。阿坝州水利局局长俄基甲和省水文局局长张霆、党委副书记冉启育在第一时间分别带来了水利厅党组和省水文局党委的慰问。上级的关心,同行的祝福,家人的问候,这一切都更加坚定了罗局长抗震自救的信心,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当省局领导、各兄弟局多次与他联系,提及前往汶川来看望时,他总是出于安全考虑,婉言相拒;身陷震区,他总是以"还有更多的灾民需要救助" 来抗下自力更生的担子。
驰援的爱在涌动、在汇集。身处爱的关怀中,罗局长更清楚,爱是相互给予,爱是共同担当。为了能让岷江电力工人在第一线放心抢修电路,他欣然答应对其子女的照顾;在自救食品有限,最艰难时每天只有半纸杯稀饭的情况下,他提出为抗震救援的武警部队官兵送去开水和煮熟的鸡蛋等食品……
今天,我站在这里,讲述我们的带头人罗华强同志在震灾中沉稳镇定,带领阿坝水文人率先发出汶川第一声生命呼叫和自救求生的感人故事,让人体会最深、最难以忘怀的是人世间的爱,这种爱既有全中国人的大爱,也有水文人的小爱。是爱支撑了生命的信念,也是爱激发了坚守的勇气。
在地震发生后孤立无援的境况下,阿坝水文人牢记使命,坚守岗位,及时通过短波电台发送水文信息200余份、为汶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传递重要信息 50余份。
同时,在分析室仪器受损的情况下,克服交通不便等困难,发布了水环境监测信息4期。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勇气和坚持,更是一种止于至善的境界和品格。
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它摧不跨水文人的胆识与信念。在断水、断电、余震不断的日日夜夜里,我们累过、疲倦过、担心过,但不曾退缩、也从未曾放弃。那些救人的英雄和那些痛失亲人却依然坚守岗位的楷模激励着我们,在党和国家的支持鼓舞下,劫后重生的我们一定能浴火重生,用水文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去重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最后,受罗局长委托,我代表他和阿坝州水文局全体职工及家属,向关心、关爱灾区水文事业的各级领导、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谢意,谢谢大家!
|
作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