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沈伟忠——为了灾区人民早日得到生命之水


2008-07-22

 

上海水务局赴川抗震救灾指挥部业务指挥、上海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沈伟忠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沈伟忠,是上海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也是此次上海水务赴川抗震救灾抢修队指挥部业务指挥。

  在这次赴川抗震救灾中,我和我的82名同事在灾区奋战18天,帮助抢通供水生命线,这个经历让我们终身难忘。

  这18天,对常人来说是大家关注的日子,对我和同事们来说,是一场时间与生命赛跑,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转战,更是一场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在灾区,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感天动地的事迹,经历了无数次心灵的震颤与灵魂的洗礼。当我们昼夜兼程抵达绵竹市广济镇后,灾区那一幕幕缺水的情景让我们深深震撼: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每人每天只有两瓶矿泉水,嗷嗷待哺的婴儿因为缺水不断啼哭,年幼孩子追着妈妈要水喝,抢险官兵和志愿者需要水、野战医院抢救伤员需要水……水,在这里赋予生命的特殊意义,成为我们最有力的参战动员!

  忘不了抢建第一个供水点时的感人场景。总指挥沈依云副局长站在坍塌的废墟上,含泪深情地动员说:同志们,灾区正饱受大劫之痛和缺水之苦,我们忍饥挨饿经过三天四夜长途跋涉2200多公里奔赴灾区,使命就是一个,早一天让灾区恢复供水,让灾民用上放心水,我们要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打好首仗,打胜首仗!

  广济镇是重灾区,施工环境极为恶劣,到处是碎石瓦砾,遍地是钢筋、铁钉、玻璃,还有坍塌的废墟里来不及处理的遇难者遗体散发出的阵阵气味,抢修队员抑制住心头的悲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水、水、水!总指挥沈依云和临时党委书记杨申鲁冲上去了,队长和支部书记冲上去了,党员队员全冲上去了。有的队员手被划破了,有的队员头被飞石磕伤了,冒着可能被感染的危险,供水不通、抢修不停,抢修行动化为一场与时间拼速度、与艰苦环境作抗争的首次较量。经过2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5月25日中午12时46分,抢修队抵达灾区的第二天,第一个供水点在广济镇率先建成、流出涓涓清水。
  水来了!水来了!恢复供水的消息传开,灾区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有的提着大桶小罐赶来盛水,有的流着眼泪看着哗哗流淌的清水,孩子们更是围着水龙头嬉戏打闹……这是自"5·12"大地震后,广济镇一万多名群众13天来首次喝上放心的自来水。

  一位在地震中失去父亲的14岁孩子,在我们供水点装水时望着我说,叔叔,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用水洗澡啊。那时,我想起自己在上海的孩子,洗澡,这件在上海最平凡的事情,但在灾区,竟然成了一个孩子最奢侈的梦想。我一把搂紧了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心在流泪,更在呼喊:孩子,请放心,叔叔们会努力,再努力,一定会帮你实现早日洗澡的愿望。

  取得广济、湔氐两镇恢复供水首战告捷后,水利抗震救灾指挥部临时决定,把援建什邡市蓥华镇示范供水点的任务交给了上海供水抢修队。

  蓥华镇位于龙门山区。原来的生活用水,主要通过管网引用高山蓄水解决。地震使原有供水设施基本被毁。要建设供水示范点、恢复供水,需要从附近的山腰重新寻找水源,重新铺设7.4公里的供水管道,需要克服穿越湍急河流、在有一百多米落差的山坡上排管等技术难题。当时,余震不断、滑坡不停、道路不通,环境非常恶劣。5月27日,我们冒着余震大雨向现场行进,一群好心的乡亲边挥手边拦住了我们,告诉我们前面有山体滑坡,有泥石流,并且说亲眼看见一位老乡被飞落的滚石砸死,劝阻我们:太危险,不要进山了。但我们没有退缩,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硬是把材料与设备全部扛到了山上。

  一连5个昼夜,困了,就小眯一会儿;饿了,喝着溪水啃一口干粮,队员们惜时如金、争分夺妙、连续奋战在抢修一线。风餐露宿、蚊虫叮咬、水土不服,连日施工,衣服无法更换,使我们这些来自上海、缺少锻炼的很多队员腿部、裆部、背部出现溃烂,小腿抽筋,肌肉僵硬,脚底磨出水泡,膝关节不能弯曲,但大家没有任何抱怨和懈怠。凭着执着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不惜体力透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用极为原始的人工作业方式,硬是在峭壁山林间筑起一条生命线,在废墟瓦砾上建成了灾区首个供水示范点,圆满完成水利部交给的任务,并得到了胡四一副部长"特别能战斗、能吃苦、能奉献"的热情鼓励。

  如果说建立首个供水示范点是历经了一次山林野外作业的全新考验,那么完成野战医院的供水任务,更让抢修队员的拼搏奉献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光大。5 月28日晚,我们正准备移师执行新的任务时,广济镇领导急切地赶到驻地,向抢修队提出了一个紧急"恳求":因临时决定要在广济镇建一座野战医院,希望抢修队能够紧急帮助医院修建供水。

  原定计划不能变,医院用水关系到生命救护。总指挥果断决定,抢修队立即放弃休息,连夜施工,即使通宵达旦也要为野战医院明天提供供水。为了赶在天亮前完成任务,劳累了一天的队员们顾不上吃饭,带着管材、设备和各类配件,开着"多功能抢修车",急赶施工现场。破路面,接管材、装水泵、铺管道。

  天刚蒙蒙亮,抢修队完成任务正准备收工时,早起的炊事员发现帐篷前赫然摆着一口大锅,打开一看,是满满一锅热气腾腾的稀粥,原来是附近学校的老师们送来的,他们用从废墟里的家中刨出来的大米,为抢修队熬了整整一夜的粥,自己却因大米供应不足而吃方便面,多好的父老乡亲啊!地震后受到温总理慰问的张雪梅姐妹俩,拖着家里的电冰箱主动来到抢修队驻地帮助洗菜烧饭,所到之处灾区人民主动提供帮助, 当地群众拉出的横幅上写着"危难时刻伸援手,地震无情人有情,感谢上海水务对灾区人民的援助支持",我们的队员常常沉浸在这种的感动中,时时为灾区人民的激励所感染、所鼓舞。

  就这样,一个镇接一个镇的转战,18天时间里,我们先后征战1县2市18个镇,以每天平均抢修1个镇、每天排管4公里有余、每天开设4个以上供水点、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的推进速度和工作强度,为灾区14余万人民送去了安全水、放心水,用行动生动地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向灾区人民交出了一份水务人的合格答卷。

  在这里,我还要讲一讲在灾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陈国光教授。陈国光是国家级水质专家、教授级高工。当听到要组建队伍赴川救灾时,年近花甲的他连续三次书面请战:"让我去,我是共产党员,我长期从事水质监测工作,有一定经验,在灾区能发挥更大作用。"

  在灾区、在一线,作为先谴队员的他,移动水质检测车成为他的家,每日驱车几百公里,始终勘察前行在抢修队之前;作为水质专家的他,工作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坚持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把好安全用水关;作为共产党员的他,更是不顾胃病缠身、冲锋在前。

  蓥华镇的水源位于山势陡峭险峻的蓥华山上,一侧是松动的悬崖峭壁,一侧是汹涌湍急的山涧急流,地震发生后,塌方、滑坡、泥石流频发,当地人望山心悸,没人敢上。但陈教授不顾当地群众劝阻,多次上山寻找水源。记得5月25日那天,陈教授又带头钻进了蓥华山,他们正头顶摇摇欲坠的断岩,身避不断滚落的飞石艰难攀登,突然感觉地动山摇、头晕目眩,汶川地震后的最大一次余震瞬间发生,震中青川离蓥华镇只有几十公里,震级达到6.4级。

  面对死亡威胁,面对余震恐怖,不是不后怕,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为了及时铺就一条山下数万灾民的生命水路,明知这是一条探水人险象环生的生死之路,陈教授和同事们义无反顾、临危不惧。凭着这种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终于为山下群众找到了生命之水。

  真情动天、心诚则灵,陈教授流泪了,队员们流泪了,灾民们流泪了。"陈教授"的大名也在当地传开了。其实,像陈教授这样的感人事迹在抢修队每天都发生着。中国水利报记者赵建平到一线采访后不由得为之感动,用深情的笔尖为上海水务抢修队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抢修铁军"。

  我们在四川抗灾救灾工作中,所取得的点点滴滴成效是与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时时刻刻关心、支持分不开的。水利部有好多领导还亲自到一线慰问,指导工作,在这里,我要代表83名抢修队员向你们说声:谢谢!

  18天的时间是短暂的,上海水务人为灾区人民所作的贡献更是有限的,但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永生难忘的。在时间与生命赛跑的千里转战中,我们得到更多的是灵魂的洗礼、意志的锤炼、精神的升华,这些难得的人生体验,必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激励我们水利人、水务人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

  谢谢大家!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