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梅——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
|
|
2008-07-22
|

四川抗震救灾医疗志愿者、珠委医务室医生陆梅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陆梅,是珠江委医务室一名普通医生,今年51岁,1982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工作。
"5.12"特大地震前,我正在家里休假。地震发生后,电视滚动播放着灾区山崩地裂、家园倾覆的场景,罹难者、受伤者的惨状,让我心里涌动着一种不可言状的情绪。不知多少次,我泪眼朦胧,泣不成声……
14日晚,我的丈夫出差在外,儿子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在家。空旷的房间里,我独自一人,守着电视,直到天边露出鱼肚白。看着屏幕上惨烈的画面、主播员含泪的双眼,刹那间我的脑海里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国家和人民在召唤!四川灾区在召唤!现在,灾区最急需的就是医务人员。感动、信念、使命,一瞬间我做出了一个一生都不能忘怀的决定:到灾区去,到一线去!当一名志愿者,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
15日早上8时整,我没有任何犹豫,向医务室领导请求继续休年假后,匆匆收拾行装,带上家里所有的药品,赶赴机场,搭乘10时30分的飞机飞往成都。
到达成都后,我才打电话给我的丈夫,告诉他我的决定。他听完后,平静地说了一句:"注意安全!"听到这,我哭了。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儿子,想起了我的兄弟姐妹。灾区的情况我并不十分了解,或许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但我选择一个人默默地承担,因为我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
在成都,这个城市抗震救灾的气氛立刻感染了我。所到之处,我看到的都是抗震救灾横幅、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捐款活动等等。所有这些,让年过半百的我热血沸腾,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不适,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青年时代。
我马不停蹄赶到成都市团委办理登记手续。因为想要到一线的人实在太多了,到处排着长队。进入灾区"通行证"的名额有限,但工作人员看完我早就准备好的执业医师资格证后,马上给我办理了到第一线的登记手续。可以说,我算是一名很"幸运"的志愿者。
很快,我被编入一个马上奔赴地震灾区的医疗志愿队--"爱传承"。团队的口号是"传递爱心,传承希望",宗旨是把食品、药物和医疗救助送到偏远的、与外界中断联系的地方,带给他们爱心和关怀。
这是一个出色的团队,队员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有退役和现役军人,有旅日华侨,有私营业主。我是这个团队医龄最长的医生,所以大家都称呼我为"陆老师"。
当天下午15时,我们的团队自备水和干粮,并带上所需的物资,立即出发赶往第一个救灾点:彭州市。
一路上,我们看到昔日繁华热闹的乡镇、村庄几乎都已成为废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就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争的扫荡,满目疮痍。沿途有救援人员紧张忙碌的身影、有从被摧毁的家园逃离出来的人们。队员们的心情都十分沉重,大家的视线一次次模糊。
傍晚18时左右,我们抵达彭州地区的红岩镇,紧张而又繁重的救治工作就此开始了。地震后,当地很多医务所都坍塌了,连最基本的药品都找不到,受伤需要救治的人比比皆是。我们是比较早到达这些偏远乡村的医疗救援团队,那些等待救治的伤员纷纷向我们伸出求助之手!
作为团队里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医生,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多争取一些时间,就可以让伤口少一点感染!多救助一个人,就少一个人受苦!多一点辛苦,就多挽救一条生命!怀着深深的使命感,我不停地救治伤员,小心翼翼地帮他们清洗伤口、上药、包扎、配药,教会他们基本的护理常识。
没有麻药和止疼药,没有手术台,也没有遮风挡雨的病房,而灾区又余震不断,到处都是倒塌的废墟,恶劣的现状考验着每一个人。地震后,村落里有不少饥饿的流浪狗,而平时我最怕狗了,一看到就躲的远远的。有一天在医疗点诊断时,我听说村里有一个老奶奶,本身就有高血压,在地震中又受了伤,只能在帐篷里躺着,不能到医疗点来。得知情况后,我立即自告奋勇到她身边去治疗。为了防止村里的饿狗突袭,我和另一个护士手拿着木棍,警惕地向前走着。其实当时心里真有点怕,可是一想到老奶奶的痛苦,我就什么都顾不得了。
我来到帐篷里,来到老奶奶的身旁,细心地给她检查,帮她清洗伤口、敷药、包扎,抚慰她受伤的心灵,带给她大家的关爱。
还有一次,也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老奶奶。她在我们医疗点看病时,突然腹部剧痛、汗水直流。我马上进行检查,发现老奶奶是因为进食不正常,加上受到惊吓而引起了胃痉挛。我当机立断,立马给她打了一剂解痉止痛针。看着虚弱的老奶奶,我心疼不已,一手搂着她,一手把带来的牛奶一点一点地喂给她喝,又用水把干粮泡软了,再一口一口地喂她吃。老奶奶的胃痉挛很快就缓解了,她泪流满面,紧紧拉着我的手,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医生,你们真是党和国家派来的亲人啊!
其实,我不过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但灾民的感激让我深受感动,时刻激励着我。我告诉自己,要坚持住,患难与共的骨肉同胞需要我,无论多苦多累,都要尽自己的力量,多救护一些伤员。
看着灾区人民缺衣少药,我就自掏腰包,在沿途购买药品,分送灾民。
我们的另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防疫。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处于穷山僻壤,"大部队"暂时还未开进,而防疫工作是地震后防止次生灾害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因此每到一处,我们就分发消毒物品,了解当地卫生情况,事无巨细地叮嘱当地群众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导他们如何预防疫情。
我和年轻的志愿者一样,抗着、抬着一箱箱的水和食物,挨个生产队、甚至挨家挨户分发,并跟他们亲切的交谈,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我耐心细致地把国家的行动、中央的决策和国内国外人们的捐助与关爱告诉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抗击灾难的信心
几天里,我们团队先后到达绵竹、彭州、绵阳、安县和什邡等重灾区。我们一路颠簸,一路救治,一路奔忙,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中途根本没时间吃饭和休息。每天早上醒来,简单吃点干粮,直到晚上9点、10点再停下来吃几块饼干、喝几口矿泉水。"住"是随机而定的,有时是车里,有时是帐篷,可以说是"食无规律,居无定所"。但是,面对那些痛失亲人和家园,身受伤痛的人们,我们就觉得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在灾区的日子里,我们不知道跑了多少个乡镇和村落,不知道救治了多少名伤员,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为了救助伤病员,手机响了,不能接听。对不断而来的短信问候,只能利用晚上和空暇时间回复信息报平安。超负荷的工作量,不堪目视的境况,我们的队员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救援工作中,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受伤的老人、孩子,以及那些救治不了而死去的人们。由于没有及时救疗,有些灾民的伤口已经化脓。在包扎时,怕弄疼他们,我始终小心翼翼,问他们疼不疼,他们都回答不疼,还说你们辛苦了,这是多么坚强的人民啊!这种坚强让人感动。在如此惨重的灾难面前,灾区的人民依然怀有一颗纯朴、善良和感恩的心,说得最多的除了"感谢",还是"感谢",他们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感谢全国和全世界帮助他们的人,他们始终坚信国家会帮助灾区重建家园。
面对如此坚强勇敢的人民,面对如此纯朴善良的乡亲,面对依依不舍流泪送别的老人和孩子,试问有谁能抗拒?有谁还会顾及自己的安危和个人名利?正如救灾中人们说过的一句话:"为什么我们能够这样,是因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相互守望和帮助!"
我本来身体就不太好,来到成都的时候,为避免伙伴们担心,我始终没敢告诉大家我的真实年龄。在灾区连续七天七夜的紧张工作后,我身体渐感不支。于是,我与朝夕相处的队员告别后,坐上了21日下午回广州的飞机。回到家,儿子和兄弟姐妹才知道这一切。儿子对我说:"妈妈,你告诉我一声,我和你一起去呀!"
回来之后,我依然时刻记挂着灾区的那些善良的人们,老奶奶的伤口应该痊愈了吧!孩子们脸上是否已经露出了笑容?
作为一名医疗志愿者,在灾区救援的日日夜夜让我一生难忘。在我平凡的人生中,能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贡献我的一点力量,值了!
谢谢大家!
|
作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