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四支队六中队中队长王维伟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王维伟,是武警水电第一总队四支队六中队中队长。5月18日下午,正在汉源灾区带领中队执行废墟清理任务的我,接到上级紧急命令,赶赴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前线集结待命。
唐家山堰塞湖,地处北川城西北6公里处,是汶川特大地震形成的最大、最危险的堰塞湖,严重威胁绵阳市及下游地区130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午3点半,我带中队98名官兵从大渡河畔乌斯河镇出发,昼夜急行军向北川挺进。
5月19日,我们翻越泥巴山,经雅安、成都、绵阳、安县到达北川。灾后的北川一片废墟,依稀可见当地幸存百姓背着简易的家当向外撤离,偶尔看到运送遇难者遗体的车辆……
震撼!同情!哀痛!……战友们油然而生的--是压力!是使命!是责任!
5月20日,中队正式受领到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的任务:第一组,陈全义等3名测量工,跟随支队高级工程师梁启成,到堰塞坝体执行上游水位观测任务;第二组,由我带领62名大型设备操作手,承担坝体导流槽开挖任务;第三组,冯建樟等33名官兵跟随支队教导队教导员漆文,承担设备、物资、给养输送任务。
临危受命。使命高于一切!完成任务第一!这是水电部队全体官兵的坚定信念!
水位观测组的4名同志,第一批被空投到堰塞坝体。21日那天,由于坝体地形复杂,直升机在上空盘旋良久,找不到适合的着陆平台。当距离地面还有3米多高的时候,三级士官陈全义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成为成功着陆唐家山堰塞坝的第一人!
由于持续的阴雨迷雾天气,此后的4天,空中通道受阻,通讯中断,无法和外界联系。
余震!饥饿!萦绕在头顶的黄蜂!近在咫尺的毒蛇!随时可能发生的溃坝!恐惧、凄凉的气氛弥漫在四周。
4名同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昼夜不停,每隔半小时,观测一次水位,记录一组数据。
第三天,仅有的粮食吃完了,水也喝光了,他们挖野菜、摘野果、嚼草根、舔露水。
第四天一大早,饥饿难耐的他们,留下1人坚守岗位,另外3人抱着一线希望,在一片狼藉的倒塌民房中寻找食物。翻遍了一堆废墟,没有任何发现…又翻遍了一堆废墟,还是没有任何发现…除了石头就是土块!没有一点能充饥的东西…大家的心由希望,到失望,到濒临绝望。手臂起了泡,指头出了血,十指连心般地疼痛…嗓子冒了烟,汗水滴湿了泥土,体力近乎透支般的劳累…但要想活下去,就只有不停地用双手挖,用双手刨。不停地挖呀,刨呀,从清早找到下午,他们终于刨出了两块腊肉,却连欢呼高兴的力气都没有了。带走腊肉前,尽管知道民房的主人也许不会再回来了,但他们还是凑出身上仅有的98块钱,用砖块压在了刨出腊肉的地方。
水位在上涨!险情在加剧!天气还是满足不了直升机飞行条件。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所有的人心急如焚!
25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程前方指挥部果断决定,山下的参战官兵,徒步挺进唐家山。
晚上10点半,我奉命带领中队62名突击队员,每人背负30公斤的给养物资,沿着我们总队开路先遣队留下的标识,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徒步跋涉,艰难前行。零点时分,走在队伍中间的一级士官秦立振,突然被松散的碎石滑倒,溜出路面五米之下,在距他不到1米的脚下,就是震后形成的一道两尺余宽、深不可测的地表裂缝,战友们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一路上,躲过余震引发的滚石,踏过刀尖般锋利的乱石,穿过荆棘密布的丛林,趟过被泥石流覆盖的小道,冒着随时可能跌入悬崖和山体裂隙的危险,行进…穿越…攀爬…匍匐……手划破,腿抽筋,脚出泡…没有一个人喊痛!1小时…2小时…3小时……没有一个人叫累!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没有一个人掉队!
我们不能停!我们不能歇!下游130万群众等不起了!挺进!挺进!就是登天也要上!挺进!挺进!就是爬,也要爬进唐家山!
8小时后,伴随着曙光,我们终于到达唐家山堰塞湖坝体。
坝体就在脚下!堰塞湖就在眼前!决战就要开始!
26日上午,天气转好。中队15名战士受命吊装设备,他们兵分两路,一组在北川县擂鼓镇负责起吊,一组在堰塞坝体卸载。巨型"米-26"直升机靠近地面时,发动机产生的轰鸣声,让人振聋发聩;螺旋桨刮起的风力达到10级以上,叫人难以站稳;强气流卷起的砂石打在身上,就是一道血口;悬吊在空中不停摇摆的钢缆,随时可能会伤及人命。而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为一台台设备缠绕钢丝绳,为一次次设备空运挂钩、摘钩。不知多少次重复受伤,不知多少回死里逃生。
二级士官冯建樟,耳膜穿孔,听力受损;三级士官石代明,手臂、背部被砸得青一块紫一块;四级士官陈功俊,手掌血肉模糊……8天时间,他们完成作业189次,吊装设备45台套,油料物资230多吨,最多的一天吊卸36次。
施工机械上去了!物资油料上去了!决战的条件成熟了!武警水电部队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坚决完成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任务!
26日上午11点6分,现场指挥人员一声令下,中队四级士官、挖掘手方振伟箭步跨入操作室。这名来自唐山的老兵,自打懂事的那天起就听父母讲,76年唐山大地震时,正是来自滦河上游、承建潘家口水库的基建工程兵61支队官兵,把他的父母从开滦煤矿矿井中营救出来,把尚在襁褓中的他从废墟中解救出来。而这支部队,正是武警水电一总队的前身。还没穿上军装的时候,他就对水电军营充满向往,对水电部队饱含深情。服役16年来,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用卫士的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自己的军旅生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年底要服役期满、面临转业的他,第一个报名上前线抢险;决战唐家山的冲锋号拉响后,他第一个把挖掘机从停机坪开下,沿着凹凸的坡面,驶向方案设计的出水口,挖下第一铲土石方。
三级士官、自卸车驾驶员陈平,家住安县永安镇,离唐家山不到3公里,家中受灾、房屋倒塌,参战之前就得知:腿部被砸伤的父亲就在附近临时医疗点救治,他也无暇顾及,始终奋战在抢险一线。只能在每天交班以后,含着眼泪给父亲发条短信,重复着这样的话--"爸,今天您感觉好些了么。不能陪在身旁,是儿不孝啊,您受罪了。等完成了任务,儿再请假去多陪您几天。您安心养病,儿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别挂念。"
为了抢时间,以方振伟、陈平为代表的党员突击队员率先垂范,早晨早干一小时,晚上晚回一小时;为了抢时间,操作手高强度作业两班倒,做到人歇机不停;为了抢时间,有的中暑晕倒,打完点滴继续上,有的裆部溃烂,抹点药膏接着干;困了,吃瓣大蒜…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凉水…尿急了,用空水瓶解决问题…肚子胀了,提前10分钟报告……推土机操作手、二级士官江明聪突发急性肠炎,强忍腹部疼痛不下机,当我发现时,他已虚脱、倒在操作室里……
火线入党的二级士官彭笃仁说:"在坝体上举手宣誓的一刻,我就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为早日排除险情,我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使命高于一切!完成任务第一!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不讲任何条件、不惧任何困难,不惜任何代价,豁出命来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经过6天6夜的艰苦鏖战,一条长475米、底宽7至10米、深13米的引流渠出现在堰塞体上,部队提前5天超额完成抢险最高方案确定的目标和面貌要求。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取得阶段性胜利!
6月6日,接到上级新的命令,我们中队官兵征尘未洗,再上唐家山,再战堰塞湖!水位上涨!危情加剧!官兵上前线时,纷纷留下遗书、托付后事。在水利部和部队各级领导的有力指挥下,中队官兵和兄弟单位的突击队通力协作,再次连续奋战86小时,在堰塞体左岸成功开辟一条分流渠,为加快泄流速度、应对更大规模泄洪创造了条件。
6月10日下午3点15分,最大洪峰顺利通过绵阳,人民群众无一伤亡,抢险排险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决战唐家山的日子里,中队98名官兵,牢记忠诚卫士的神圣使命,坚决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把艰难困苦踩在脚下。用智慧、汗水和鲜血,把水电兵的忠诚,镌刻在唐家山巅!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