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阳工作组组长、建管司司长孙继昌
各位领导,同志们: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率专家于13日一早火速赶到四川地震灾区,随后被任命为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副组长、德阳工作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奉命指导德阳水利抗震救灾工作。
我永远忘不了当地惨重的灾情。德阳市与震中汶川隔山相望,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地震不仅夺去了近两万人的生命,也震损了当地大量水利设施。小岗剑水电站、红松电站等,被滑坡体掩埋得无影无踪,同时被埋的还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仅绵竹市水利局就有14名水利职工遇难……那是令人撕肝裂肺、心底泣血的疼痛。在四川的那些日子里,面对灾区那一片片废墟和瓦砾,我都感到无比的压抑和沉重!更增添了一份责任和使命!
我永远忘不了那些危急的险情。震损水库普遍产生纵向、横向裂缝,有的裂缝半米多宽,有的大坝滑坡、建筑物垮塌,有的堤防整体下沉,有的闸坝位移、变形,震损工程岌岌可危,时刻都有垮坝失事的可能。
德阳境内的绵远河和石亭江,发源于强烈地震区龙门山,地震中形成了多处堰塞湖。但究竟有多少个堰塞湖?稳定性和风险如何?会不会溃决?溃决洪水有没有可能和暴雨洪水叠加?会不会产生类似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在当时我们还情况不明!但是,任何一处工程或堰塞湖失事,都将殃及成千上万刚刚死里逃生的百姓。“这些水利工程和堰塞湖不能再出事,绝不能让灾区人民雪上加霜”“水库地震时没倒没垮,地震后绝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处置不当而溃决!”这就是工作组全体人员共同的誓言!
责任重于泰山,险情十万火急。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必须在险情恶化之前,必须在暴雨洪水到来之前,尽快查清并消除危险。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尽早排除险情,保证灾区人民的安全,工作组全体同志都拼命了!
我永远忘不了对堰塞湖的生死踏勘。雨还在下,堰塞湖水位在不断上升,风险在不断加大,必须尽快查明情况。在申请不到飞机的情况下,我们决定组织“敢死队”徒步进山踏勘。
进山踏勘,谈何容易。地震后河流的两岸山体,像被一道道利爪划过,支离破碎,滑坡一个接着一个,山高谷深,不时有石头滚落,更不知前方的堰塞湖何时漫顶溃决!进山的路已没有了,要靠“敢死队”闯出一条路来,那是一个死亡之谷,很可能就是一条不归之路,但这条路非走不可,非去不行!考虑到可能的危险和不测,当地水利局给每个敢死队员买了生命保险。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共产党员张明波、胡晓站出来了,苗胜坤、温彦锋同志站出来了,工作组全体同志都站了出来。为了早日摸清情况,早日排除险情,大家不畏艰险,挺身而出!
我们先后组织了4次“敢死队”。每一次都是与大自然的殊死搏斗;每一次都是一番惊魂历险;每一次都是对鬼门关的往返跨越。
“敢死队”出发时,大家都要照一张合影。它的含义不言而喻,也许,这就是最后的诀别;也许,这一定格将成为永久的记忆;也许,这将是留给亲人最后的面容。
作为工作组组长,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急难险重面前,我必须冲锋在前,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去带动其他同志。绵远河、石亭江上的10处堰塞湖,我实地踏勘过8处,去的最多。为了指导督促处置,有的堰塞湖现场,我反复去了7次。那一幕幕惊心动魄、亲历生死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有一次到石亭江上的6处堰塞湖踏勘检查,山路已被大大小小的滑坡体完全掩埋,成了一个接一个望不到头的乱石场。我们一会儿在石缝中绕行,一会儿在石头上跳上跳下,有时只能踩着一根树干形成的独木桥行进,有时只能把身体紧贴在岩壁上,抠着岩缝一步一步的挪动;有时要手脚并用,在七八十度的陡坡上攀爬,头顶上悬着的巨石和滑坡体,随时都有滚动和垮塌的可能,那时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命悬一线,什么是险象环生,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之中,生怕有一丝风吹草动。就这样,我们翻过一个又一个滑坡,走过一堆又一堆乱石,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险境。
中午12点40,我们正走在滑坡体上,5.2级的余震发生了,脚下在颤动,乱石挫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真让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但又束手无策,只能生死由命。庆幸的是滑坡没有滚动,虽侥幸逃过了一劫,但惊出了一身冷汗。行进途中,为给背炸药的战士让路,我脚下踩空,身体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在乱石中,指甲被撕裂,两腿皮开肉绽,血透过裤腿流了出来,一股股钻心的疼痛。就在停下来处理伤口时,我们前进方向不远的地方,一大片山体垮塌,山谷里冒起一阵烟雾,巨响声中,一辆汽车被砸中。如果不是停下处理伤口,我们这时应正好走在滑坡下面。就这样,我们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事后有人说,我的皮肉之苦,却救了大家一命,真是万幸!
绵远河上有一处堰塞湖,叫一把刀。那里的地形也和名字一样,就像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刀。山谷中不时有飞石落下,有一段路不到300米,就有5辆汽车被滚石砸落河中。一块没垮下来的山体,已经裂开了一道大缝,悬在半空,随时可能掉下,如同张开的虎口那样狰狞。需涉水通过的一段路上,水里有一辆被巨石砸瘪的公共汽车,车里来不及清理的尸体已经腐烂,一具腐尸就漂在车外的水面上,就漂在我们要经过的道路上。我腿上原来踏勘留下的伤口还没痊愈,但我和大家还是毫不犹豫地从尸体旁蹚水走了过去,继续我们的踏勘和检查。
我永远忘不了对堰塞湖的排险处置。踏勘难,决策更难。掌握了堰塞湖的第一手资料后,我立即和工作组的同志一起,对每一处堰塞湖堆积体的形态、结构、组成进行研判,逐一分析稳定性,逐一评估溃坝风险,逐一提出处置意见!处置方案既要考虑下游安全,又要考虑其实施的可能;既要考虑工程措施,又要考虑转移预警;既需要科学和缜密,又需要快速和可行!
一个个不眠之夜,反复的分析、计算、论证,有的方案就在现场敲定。工作组立足早处置、争主动、保安全的原则,提出了一个个科学的应急处置建议,得到了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的赞同。按此建议,武警水电部队分别于5月21号和25号,对两条河上威胁最大、风险最高的两处堰塞湖,先行实施了应急排险作业,这也是四川震区所有堰塞湖中最早采取工程排险措施的,为防止次生灾害,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其后,我们又指导督促对其余堰塞湖全部进行了处置。
6月12日,绵远河小岗剑上堰塞湖第二次爆破排险,溃坝洪水仅15分钟就达到3000个流量,远远超过当地防御标准,但最终却没有一人伤亡。至此,绵远河、石亭江干流上的10个堰塞湖排险作业基本完成,终于解除了对下游群众的安全威胁。
我永远忘不了对水库的查险抢险。在震损水库核查中,工作组在完成当地上报的48座震损水库核查后,对德阳市全部124座水库又逐座进行了排查,逐一判定险情,核定21座具有溃坝险情,38座具有高危险情,并在此基础上,逐一指导进行应急抢险处置。5月19日在现场排查中发现,中江县建兴水库大坝正发生5处严重管涌,随时都有溃决的可能。工作组果断决策,要求迅速降低水位,紧急抢险处置,转移下游群众。另外在现场检查中还发现3座水库有类似险情,都及时采取了应急措施,因此避免了溃坝事故的发生。此外,我们工作组还对德阳市的重要堤防、水闸进行了排查,并对绵远河、石亭江多处震损严重的堤段,及时指导组织、尽早实施了抢险加固。
我永远忘不了那份责任的沉重。在那段日子里,我们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尽己所能,为灾区再多做一点,做好一点。因为做为水利部工作组,我们被当地视为“主心骨”,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关系到当地水利抗震救灾的决策,关系到灾区人民生命的安危,容不得半点的失误和侥幸,这是何等艰巨的责任和使命!
试想:如果不是抢在时间前面,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险情,果断处置,水库溃坝就会发生;如果不是当初冒险踏勘,对堰塞湖提前作了应急处置,降低了堰塞体高度,提前下泄了部分水量,下泄的洪峰可能远不止3000个流量;如果不是当初对震损堤防提前进行抢险加固,洪水就会失去束缚,横冲直撞;如果不是事前指导督促地方加强了水文监测和通信预警,及时转移群众,堰塞湖溃决洪水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哪一个“如果”都是难以承受之重!但可以欣慰的是:我们都预有对策,处置得当,使危险消于无形!堰塞湖全部实施工程排险,没死一人;水库无一溃坝,堤防无一决口!任务完成后,我感受最强烈的,不是如释重负的轻松,而是挥之不去的后怕和心惊,至今我还时常被恶梦惊醒!
我永远忘不了在灾区那33个日日夜夜。为赶时间,天不亮就出发,到现场查险会诊,指导应急处置;饿了就在途中嚼几块干粮,喝几口水;累了,就在车上或在行进途中打个盹;晚上回来后,还要整理资料,汇总情况,研究下一步工作,一直到凌晨两三点钟;夜里,我们睡过汽车,也睡过帐篷,有时就在露天宿营!一个多月超负荷工作,工作组同志们全都瘦了,有的病了,有的组员孩子临近中考、高考,但为了尽快消除险情,大家都在咬紧牙关,拼搏苦撑!这是多么好的同事啊!我于心不忍,为他们心疼,为他们骄傲,也被他们深深地感动!
灾难也是磨炼,我们在水利抗震救灾中经受了洗礼和考验。33个昼夜的连续作战,我们以有力、有序、有效的工作,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履行了部党组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用奉献和智慧书写了大爱与忠诚!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黄燕明慰问工作组时说,你们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党性和作风最好的证明!陈雷部长勉励工作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