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水利科学研究院于1956年5月成立,岩土所随之开始工作。研究所的大部分人员来自当年水利部下属的南京水利实验处和天津水工实验所。1957年电力部与水利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原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各所与水科院相应所合并;1958年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又有部分人员并入,土工室进一步壮大。后来,改名为岩土工程研究所,所下设若干研究组,为土工、岩石、渗流、灌浆等组,开始的所长由第一副院长黄文熙教授兼任,副所长有蒋彭年、朱维新。

第一任所长黄文熙教授
建所初期,由于万事均待起步,加上受社会、政治大气候影响,工作秩序不很稳定。1957年全国开展反右运动,1958年开始实行中央单位的分期、分批,为期一年的干部下放劳动,1959年反右倾政治活动,后来,全国各地先后进入为期约3年的自然灾荒的困难时期。现根据回忆,将1956年到1962年间的工作动态记述如下:
在测试仪器和土的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岩土所较早地与南京水工仪器厂合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即研制成我国自制的首台三轴剪切仪,并投入了生产试验。1958年前后,在黄文熙副院长倡导下,汪闻韶主持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振动三轴仪。采用该先进设备,开展了能在实际应力状态下进行砂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发生和消失过程的试验研究。用以剖析砂土的液化机理,该研究成果曾由汪闻韶著文发表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第5届国际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会议论文集中。
所内有一个电化学处理小组,曾接受波兰专家指导,研究软土中施加直流电(辅以化学液),通过离子交换成化学液与土的相互作用,以达到加固或强化土体的目的。汪闻韶先生从美国归来,带来了土的电渗(Osmosis)技术,也参加了该项目,继续探讨电渗过程中土内空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的奖项。
苏联对黄土的研究居世界前列,岩土所的留苏专家曾开展黄土湿陷试验研究,并探讨了测定黄土湿陷性指标的单线法和双线法的差异。
对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也有同志着手研究。曾得到前苏联权威专家鲍高洛夫斯基和谢德洛夫两教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
在副所长蒋彭年主持下,曾组织人员对水利部1956年的《土工试验规程》进行修编,完成了水利电力部1962年的《土工试验规程》,编制组曾约请了部外的人员参加。该规程在全国同行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在此期间,黄文熙在张文正的协助下,完成了《水工建筑物土壤地基的沉降量与地基中的应力分布》论文,其中给出了三维应力条件下的应力计算表,弥补了考虑三维应力状态沉降计算方法的空白,该法即后来土力学教程中所指的“黄文熙沉降计算法”。
在地基处理技术研究方面,岩土所曾组织人员在郑州附近的黄河段的桃花峪现场进行过大规模的松砂地基爆破增密试验,以研究防止砂基液化的工程对策。
对于软土地基的加固,在南京水利实验处完成的武昌造船厂滑移平台预压加固和苏北大浦闸软土地基砂井预压加固的基础上,又研究了汉江上杜家台水闸的降水预压加固,所有研究成果,以单行本《软土地基加固》于1958年在水利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波兰科学院院报发表。1957年受铁道部邀请,岩土所派员协助研究解决有铁路穿过的软基处理问题,帮助建立了宁波试验点,开展了现场砂井排水加固和砂垫层等试验,历时三载,后在三茂绒开始应用。此项研究在我国为推广砂井预压处理软土地基开创新路。
1960年左右,岩土所还派员参加过两项大型工程的地基设计审查活动。一次是钱正英部长领队的黄河下游24孔岗黑水闸地基设计审查会(郑州);另一次是张含英部长领队的钱塘江七堡潮汐发电站地基设计审查会(杭州)。
在筑坝技术研究方面,曾结合山西汾河水库和海南岛松涛水库等进行过水中倒土筑坝技术研究,结合东北工程研究过冻土筑坝技术;也曾立项对三门峡下游任家堆坝采用“堆石留淤”法的筑坝可行性进行探索。
沿袭南京水利实验处的传统,继续实施干部业务学习制度,规定每周有半天为业务学习时间,既用于学习讨论科技文献,也用于巩固提高俄语阅读水平。大家学习俄语热情很高,曾集体翻译和出版了俄文名著,如弗洛林的《土体压密理论》、马斯洛夫的《实用土力学》等。这些译文对同行们早期学习苏联土力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早年的老领导、老同志的工作作风和言行举止很值得留念,黄文熙先生高屋建瓴始终站在水利科技发展前沿,准确把握科研方向,带领队伍前进,他重视理论结合实际,大力培养先进。蒋彭年先生刻苦学习,作风严谨,他的学习笔记和心得,常常借给大家学习,汪闻韶先生埋头苦干,一丝不苟,成绩斐然。他们不仅是领导和长者,也是大家的良师益友,树立的形象是岩土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