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个亮点。就文明内容而言,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处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就文明发展阶段而言,是对古代文明、农业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科学超越。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无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性要素。
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的反思。水利部陈雷部长说:“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直面水利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刻反思既往的治水文明状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的浪费、污染、掠夺,使得诸多地区缺水、缺好水、缺安全之水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并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链的断裂。
生态文明正是人类在科学反思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程中,对索取自然和对自然有一定进攻性特征缺陷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的文明能力,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感性、平衡、协调与稳定。生态文明用生态系统概念替代了人类中心主义,否定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物质享乐和对自然的掠夺。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重塑。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整合。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渐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在治水进程中,不仅仅把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作为唯一要求,而是在此基础上,“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现代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的综合功能,使百姓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享受水的愉悦,感受水的亲和,得到水的惠顾。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治水的过程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重新创造,也是人对科学文化的创造,其本质特点是本然与应然的统一,是真和善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美。在防洪中,把工程防洪、专业防洪、科学防洪相结合;维护河流生命健康,把治水的目标定在“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的层面上,都是新时代治水人的文明追求。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以民生水利为主旋律,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争斗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与科学处理,在治水上体现了当今社会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统一:强调铁腕治污,制定从“局部控制”转向“综合良治”之策,从而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低污染高效益清洁发展,实现产业、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超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站在前人的肩上”的超越。其科学的眼界更宽,科学的思路更阔,科学的胸襟更广。当今治水方略的可贵觉醒与进步,正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背景下的产物。
“唱响民生水利的主旋律”,是水利文明在新时期的超越。水利关注民生,水利服务于民生,水利的一切目标,在于百姓的安康、人民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关注民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这才是“水利要为人民创造新生活”的文明超越的真谛所在。
“因势利导,因时制宜”,是水利文明在治水思路的超越。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到“给水以出路,人才有出路”,从“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到“人水和谐”,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的提倡与整合,都倾注着文明理念的科学超越。其实翻翻中国治水史册,凡兴水为利者,大都遵循了自然规律,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大禹改鲧的“壅堵”为“疏导”如此;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亦如此。在新的时代,“因势利导,因时制宜”的科学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广阔。
科学与生态的整合,是水利文明在技术范畴的超越。这种超越,除了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之外,更重要的是寄希望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因为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是挥霍水资源、破坏水环境,就水利办水利的封闭式文明,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行业发展与社会推动相互渗透,水文明与水文化相结合;工程管理与资源管理相调剂,当好“河官”与当好“水官”相递进,应是调整和变革生产方式的文明超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