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新一轮治淮的回顾与展望
|
|
2008-03-04
|
2007年7月10日,淮河防汛进入最关键时刻,根据国家防总统一调度,当日12时28分,位于皖豫两省交界的的淮河王家坝闸正式开启,濛洼蓄洪区再一次蓄洪,为缓解淮河干流防洪压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濛洼此次蓄洪和2003年相比有四大变化:一是转移人口减少,2003年濛洼蓄洪时转移居住人口为19 142人,2007年仅转移临时居住人口3 684人。二是撤退时间缩短,2003年转移人口撤退时间为34小时,而2007年不到24小时。三是险情大大减少,95km濛洼蓄洪堤过去每到汛期险象环生,2007年王家坝超保证水位却没有发生一处重大险情。四是新建的保庄圩和濛洼交通防汛桥,使蓄洪区群众生命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因此,蓄洪区运用后,区内群众人心稳定、秩序井然。
这一切,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指的科学调度,归功于治淮工程建设的全面提速。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心系淮河流域人民,决定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原定2010年完成的治淮计划,治淮迎来了历史上第三次高潮,并铸就了治淮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治淮建设成果丰硕
加快治淮进程,事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迫切需要。安徽省委、省政府迅速将防洪保安工程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淮河治理上来,对治淮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确保治淮工程前期工作到位,确保施工环境良好,确保工程质量优良,确保治淮资金使用安全合理,确保治淮任务全面完成”的“五个确保”目标。2004年省政府开始实施“861”行动计划,治淮重点工程被纳入“861”行动计划直接调度。为了确保治淮建设资金配套到位,省政府明确治淮工程地方配套资金全部由省市两级财政承担。
到2007年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治淮投资193.05亿元,占总投资213.4亿元的90.42%。其中14项治淮骨干工程中,已完成怀洪新河、包浍河近期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临淮岗工程、汾泉河治理、洪汝河初步治理、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已批部分、奎濉河治理、湖洼地及支流治理等9项,其他5项均已完成投资80%以上,骨干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55.3亿元,占总投资175.3亿元的88.6%,超额完成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为成功战胜淮河洪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1.健全治淮机构,强化领导协调
省政府成立高规格的治淮领导小组,“一把手”省长亲自担任组长,重大问题亲自协调处理。沿淮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相应的治淮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加强对治淮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沿淮市县政府搞好征迁工作、维护施工环境的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省市县联动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对治淮建设的关注和支持程度进一步提高,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配合,主动协调,大力支持治淮建设,积极协调计划、资金、土地等问题,治淮建设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经省编委批准,组建了省治淮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作为项目法人,实施我省治淮重点工程,承担省直管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发挥了治淮“主力军”作用。沿淮有关市县也组建了项目法人,负责实施本市县境内的治淮工程建设。省水利厅加强调度,定期召开治淮建设调度会,建立治淮情况会商、通报制度,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开放设计市场,做好前期工作
根据防洪保安和治淮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大治淮工程前期工作力度,为后续项目提供了足够的储备。全面开放设计市场,引进国内优秀设计院所的力量,推动治淮前期工作,积极推行设计招标。此外,明确部门工作责任,督促项目法人单位和市、县加强前期工作衔接,确保前期工作落到实处。
3.严格推行“四制”,建立信用体系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上,积极推行“报账制”的资金管理模式,按规定拨付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积极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督。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加强企业资质管理,全面开放水利建设市场,建立了160多家企业的信用档案;启动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在淮北大堤加固工程中开展了试点。成立省水利工程建设稽察办公室,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对少数单位不良行为进行了告知和警示,其中对1个严重违规单位给予清理出安徽省水利建设市场的处分,积极营造“诚实守信、规范有序”的水利建设市场环境。
4.全面质量管理,实行终身负责
牢固树立治淮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健全项目法人负总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落实质量责任制,严格执行质量检测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终身负责制。对质量要求不合格的工程,依法追究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已验收的单项工程全部合格,分部工程优良率80%以上。
5.廉政合同制度,保障“三个安全”
加大对治淮工作的监督力度,组建省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进驻省水利厅现场办公,开展治淮工程执法监察,对治淮实行全过程监督。对治淮工程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好经验,及时总结推广,表扬奖励;对工程进展缓慢、出现质量和安全事故的,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坚持实行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双合同制度,严防“工程上马、干部落马”现象发生。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治淮、参与治淮的良好氛围。通过强有力的监管,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二、治淮工程效益显著
在2007年淮河抗洪斗争中,已建的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作用,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的损失程度。2007年淮河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368亿元。
实施淮北大堤、城市圈堤等堤防加固,使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度大为提高。1991年和2003年大水后,分别对淮北大堤、蚌埠和淮南城市圈堤、濛洼和城西湖蓄洪堤、临王段和正南淮堤等堤防进行了除险加固,加固过的防洪堤经受了2007年长时间高水位的洪水考验,没有出现大的险情。
临淮岗工程的建成,使淮河中游有能力战胜更大的洪水。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淮河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它与上游山谷水库、中游行蓄洪区、淮北大堤以及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共同构成淮河中游综合防洪体系。可以在淮河上中游发生50年一遇以上大洪水时发挥重要作用,使安徽省拥有了抗御和战胜比2007年更大洪水的工程手段。
实施淮河干流整治和主要支流治理,使洪水下泄更为顺畅。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上河道洪水通道已打开,下泄速度大大加快;正阳关以下河段也实施了寿西淮堤退建、峡山口疏浚拓宽等工程;扩建后的蚌埠闸泄洪能力增大35%。淮河重要支流之一的奎濉河,治理前的1996年最大7天降雨312mm,受灾264万亩(17.6万hm2);2007年最大7天降雨307mm,受灾只有60万亩(4万hm2)。
行蓄洪区改造和低洼地区移民建房,使洪灾损失大幅度减少。蒙洼、荆山湖行蓄洪区进退洪闸的建设,确保了及时、有效行洪。保庄圩和移民建房工程,使33万群众从低洼地和不安全庄台搬迁出来,确保其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使行蓄洪区运用准备时间大大缩短。
三、治淮依然任重道远
在看到治淮成就的同时,2007年淮河大水暴露出的淮河水患问题,再一次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淮河洪涝灾害依然是制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目前,淮河流域低洼地除涝标准低,2000多万亩农田因洪致涝灾害严重,低洼地人口安居问题突出;淮河中游排洪通道还不通畅,特别是洪泽湖高水位的顶托,使中游洪水不能及时下泄;淮河干流一般堤防标准低,有的河道防洪标准尚不足10年一遇,除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淮河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50m3,仅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全国的1/4,水资源相对贫乏;洪水预测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尚不能适应防洪减灾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有较大差距,也是今后治淮工作必须正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让安徽水利人深受鼓舞的是,2008年1月12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带着对淮河治理的深切关注和对沿淮人民的深切关怀,专程前往淮河一线视察,仔细听取淮河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对淮河治理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许。胡总书记特别嘱咐,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要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实施治淮工程,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总书记对水利工作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治淮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安徽水利工作的关怀,是指导安徽水利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加快安徽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水利厅迅速行动,连日来,多次召开厅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厅长专题办公会、全省治淮建设调度会,传达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抓好各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领会实质学习好,结合实际贯彻好,真抓实干落实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治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积极实践新时期治水新思路。进一步调整思路,把解决沿淮淮北地区低洼地长期因洪致涝和人民安居问题摆到突出位置,进一步扩大淮干中小洪水通道,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和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按照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和水利部党组对淮河流域的水利发展定位、中部地区水利发展布局,坚定不移地实践治淮大业,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努力做到“五个统筹”。三个转变,即从与水争道向还道于水转变,从简单堵控洪水向科学调控洪水转变,从注重干流治理向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转变;五个统筹,即统筹上下游和左右岸,统筹泄洪与蓄洪,统筹治涝与抗旱,统筹治水与治污,统筹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
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治淮的主要目标是:
①全面完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2008年,我们将继续强化措施,加快建设进度,完成安徽省境内14项治淮骨干工程未完工程的扫尾建设,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同时,积极配合完成好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评估工作,认真总结评价治淮建设的成效,谋划下一步治淮工作。
②加快实施淮河洼地治理工程。2003年大水后,安徽省组织编制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排涝规划》。近期计划对沿淮800万亩(53.3万hm2)重点洼地进行治理,实施排涝泵站和堤防、涵闸、河道疏浚等骨干排涝工程建设。
③继续实施安徽省淮干中下游河道治理。进一步扩大淮河干流淮南以下中下游的洪水出路,增强河道的排洪能力,加快洪水下泄。尽早实施行蓄洪区改造工程等。根据轻重缓急和资金情况,继续实施移民迁建工程。
④加快支流治理与一般堤防加固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切实加快淠河、史河、沱河、新汴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和一般堤防加固达标步伐,提高面上防洪除涝抗灾能力。
⑤加强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作。尽早实施引江济巢工程和引江济淮工程。加大淮河流域的淠史杭、茨淮新河、新汴河等七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
安徽水利部门将始终坚持治淮目标不动摇,按照“在建工程一定加快,准备建的工程一定要做深做细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项目落地,确保项目建设梯次推进、有效接续”的要求,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完善治淮建设责任制;坚持统筹谋划,进一步抓好前期工作;坚持工作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工建设新的治淮工程;坚持任务分解,强力推动目标执行;坚持以人为本,继续推进移民迁建工作;坚持顾全大局,合力推进治淮建设;坚持从严管理,确保“三个安全”;坚持按期验收,确保工程早日发挥效益。
安徽水利部门将在水利部以及淮委的支持指导下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措施和更高的斗志,全力加快治淮建设,为实现安徽奋力崛起、构建和谐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作者:
纪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