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党委书记周峰作主题发言

2009-10-18

 

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党委书记周峰作主题发言

 

 

深化探索,推进流域管理,努力维护渭河健康生命

 

周 峰

 

(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西安 710018)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多年平均水沙量占黄河潼关站的17.3%和35.0%,是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黄河流域一条问题最为复杂、灾害最为频繁、治理难度极大的河流;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灌溉着关中平原1400万亩良田。因此,研究渭河健康生命维护问题,做好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等工作,事关黄河中下游治理大局,事关陕西社会经济发展乃至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

 

    1 渭河健康生命理念探索

 

    1.1主要工作回顾

 

    自河流健康生命理念提出以来,相关专家、学者和流域管理机构在河流健康的主要标志、指标体系及其维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唤起了社会各界及民众爱护河流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动。在这一背景下,2005年9月由三管局承办召召开的《维护渭河健康生命专家论坛》和2007年3月启动实施的“渭河健康生命行”系列活动,开启了维护渭河健康生命的探索。

 

    认为维护渭河健康生命,必须从科学发展观和“人水和谐”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保护意识,节水治污,协调水沙,实现以“河道稳定不决口,水质污染不超标,生态用水有保障”为主要标志的健康生命目标。

 

    2007年3月,由陕西省青少年“保护母亲河行动”指挥部、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主办的“陕西省保护母亲河行动—渭河健康生命行”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大力倡导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效对接,唤醒公众“了解渭河、关注渭河、宣传渭河、爱护渭河”的意识和自觉行动,激发社会各界为渭河健康生命建言献策。

 

    2007年10月,首届渭河论坛成功举办,唱响了渭河水文化的主旋律,认为渭河水文化是黄河文化、中国水文化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构建“生态渭河、文化渭河”的理念。

 

    2008年10月,第二届渭河论坛召开,全方位地探讨了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对策与措施。提出调水是破解渭河水资源短缺瓶颈的重要途径;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对提高渭河水资源承载能力,乃至绿色渭河建设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基本认识

 

    ⑴渭河健康生命的基本内涵

 

    以稳定河床的维持、水域功能的实现、良好生态的维系、人水和谐关系的建立为目标,重新审视河流水文循环中的水沙量过程及其搭配关系在河流生命维持中的作用和重塑方向,重新认识枯水期基流、河流湿地和水域功能等河流非生物环境的重要地位,重新把握洪水风险和水沙资源利用问题,进而采取必要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维护河流的生命维持机制。

 

    ⑵渭河健康生命的主要标志

 

    近期渭河健康生命的主要标志是:“重要堤防不决口,潼关断面不抬升,枯水基流有保障,水质污染不超标”。

 

    ⑶渭河健康维护的途经与方法

 

    维护渭河健康生命,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政治层面,急需健全渭河治理与保护的法律法规,促进形成体现市场需求、社会参与和公共服务意识的管理机制。在经济层面,以渭河为轴构建关中生态圈,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科学合理的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体系。在文化层面,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整理、传承和弘扬渭河水文化,建设渭河文化示范工程。在社会层面,要进一步树立保护渭河的意识和治理的工作合力。

 

    2 立足流域管理,扎实推进渭河健康维护

 

    多年来,围绕渭河的治理和管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沿河民众倾注了辛勤的努力,保障了渭河的安宁,促进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批复。2006年7月省渭河流域管理局挂牌成立后,以“渭河代言人”的强烈使命感,积极履行流域管理职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渭河健康生命维护工作稳步推进。

 

    2.1探索流域与区域管理的结合点,流域管理工作不断推进

 

    渭河局准确把握技术服务定位,积极探索流域与区域管理协作机制。以省政府版布的《渭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为依据,开展渭河水资源管理工作。以水量调度为重点,与各地市水资部门、水库、灌溉管理等单位建立了调度协调机制、信息通报机制;以涉河事务管理为载体,初步建立了与当地交通、安监、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以防汛抢险为纽带,成功召开了沿渭五地市防汛部门参加的渭河流域防汛技术工作年度座谈会,防汛技术协作机制不断完善。

 

    2.2以项目为纽带,狠抓规划编制和前期立项

 

    多年来,我局十分重视规划等前期工作,坚持以项目落实实施为纽带,狠抓规划编制和前期立项。在省水利厅和黄委的领导下,我局全力以赴配合有关部门制订渭河治理的相关规划,并为规划的早日启动实施不懈努力。2005年12月16日《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渭洛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和库区移民防保近期工程两大防洪工程前期工作,两大防洪工程项目于2008年3月份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土地预审,并按上级要求编制完成了两个项目初步设计,并通过省厅审查。

 

    在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编制中,由我局组织编制的《渭河流域综合规划》、《泾河流域综合规划》、《北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石川河流域综合规划》《漆水河流域综合规划》已完成并上报。按照省上安排,我局还组织编制了《陕西省绿色生态渭河建设规划》、《陕西省渭河水环境生态建设规划》,《库区“十二五”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这些规划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和治河新理念,为渭河健康维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引领和指导 “风险适度、环境优美、人水和谐”健康渭河的建设工作。

 

    2.3精心建设维护河道工程及监测设施,筑牢河流水安全的设施保障

 

    “堤防不决口”是渭河健康的重要标志,我们立足于防御渭河大洪水。在防洪工程建设上,一是强化防洪工程建设质量,二是狠抓防洪工程日常维修养护工作,防洪能力有了明显改善,渭河下游的防洪保安堤防工程上“三季花开,四季长青”,“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的绿色长廊已初具规模。

 

    在防汛技术服务上,把扎实做好防汛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是我局立局之本。在洪水预测预报和信息化建设应用上,我们更加注重服务能力与水平建设,我们编制的技术预案在细节上逐步做好与各单位预案的衔接,实战操作性逐步增强。

 

    我们要继续精心建设维护河道工程及监测设施,提高防汛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从工程和技术两方面确保防御标准内河流洪水安全。

 

    2.4实施渭河水量调度,水资源管理逐步深化

 

    渭河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是确保渭河生态基流、维持渭河健康生命的基本手段。由我局完成了《陕西省黄河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已报省政府审批;积极探索和实践渭河水量调度工作,渭河日常水量调度和管理从无到有,逐步有规可依、规范有序;2006~2008年度水量工作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渭河干流和泾、洛河等主要支流年度取水指标未超过黄河水量调度的指标要求;特别是2007年6月,我们依法成功组织实施了首次渭河水量应急调度,确保了渭河生态性不断流,翻开了渭河水量调度工作崭新的一页。

 

    在水资源管理立法研究方面,2008年元月7日,省政府批准《陕西省渭河水量调度办法》,并于2008年3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涉及渭河水资源管理的第一部政府规章;相关水资源管理和节水等规章相继出台,使渭河水量调度工作实现了有规可依。

 

    渭河水资源管理从无到有,水量调度工作逐步规范有序,效果明显,渭河生态基流得到明显改善。

 

    2.5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河流生态改善为目标,构筑渭河水生态环境框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了渭河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探索研究防治新机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渭河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加快、成效明显。以“引汉济渭”为标志的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为我省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局编制完成的《陕西省绿色生态渭河建设规划》、《陕西省渭河水环境生态建设规划》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渭河水环境的又一重要文件。林业部门在渭河河道上已建立了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增强水体自净功能。环保部门继续实施“关、建、治”三大举措,综合运用工程、生物、激励等措施,加大治污力度,继续实施渭河生物治理工程,有效降解了排入渭河废水的污染物浓度。

 

    通过各种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河流生态改善为目标的规划编制和各项措施的实施,渭河水生态环境框架逐步明确与建立,确保了渭河水质继续改善。监测结果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尽管渭河干流水质类别无明显变化,水污染依然严重,但污染物浓度有较大幅度下降,2008年渭河干流的13个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平均达到Ⅴ类水质指标要求,沣河、涝河等原严重污染的渭河支流已恢复为中、轻度污染,水质有了较大程度改善。全面实现污染不超标,恢复渭河水体功能已初现曙光。

 

    2.6加强河流基础研究,探索流域管理的基础和重大问题

 

    科技研究是维护渭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支撑。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渭河治理的关键技术和重点环节,着力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等40多项研究成果。研究提出了潼关高程稳定降低的方案与可行措施,近几年来部分措施的实施,潼关高程已有所下降,取得了明显效果。

 

    结合维护渭河健康,建设生态渭河,开展了《渭河下游洪水资源化研究》、《陕西省黄河流域设区市许可水量分配方法研究》、《陕西省渭河流域洪水资源化经济效益风险分析研究》和《渭河下游流域土地风险评价及区划研究》等新领域的课题研究,在渭河洪水利用、洪水风险、初始水权分配、区域发展评价等方面为科学治理渭河做了基础性探索;开展了《渭河大中型水库错峰调度研究》和《陕西省渭河枯水期用水分配机制研究》和《渭河水量调度模型研究》等基础研究工作,为渭河管理、特别是渭河水资源调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7持续开展“渭河健康生命行”系列活动,全面推进渭河健康维护

 

    渭河健康生命行活动影响广泛。2007年3月份起,陕西省青少年“保护母亲河行动”指挥部、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启动了主题为“生命渭河、人本渭河、和谐渭河”的“陕西省保护母亲河行动——渭河健康生命行”的大型公益活动。活动实施近三年来,沿河社会各界热烈响应,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先后开展了共建“渭河健康生命行”青年林、巾帼林、青春奥运林、军民共建林等,利用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渭河健康生命行”徽标征集活动,为我们利用网络办好活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成功组织了15家新闻媒体的记者走渭河活动,举办了主题为“生态渭河”的大学生“情系渭河”考察;社会各界青年积极投身绿色渭河建设,先后编辑印发了《渭河论坛——水文化专辑》和《渭河论坛——渭河水资源专辑》等百余万字的书籍5000余册。2007、2008年先后以“渭河水文化”、“渭河水资源”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第二届渭河论坛,2名工程院院士和来自全国各地各界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会议,联合提出了专家建议,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渭河,唱响了渭河水文化、水资源的主旋律。

 

    3 重点工作建议

 

    3.1尽快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

 

    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从防洪减淤、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渭河进行综合治理的措施。2008年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按照突出重点、版布实施的原则,提出了近5年急需尽快建设项目任务和工作职责。项目的实施将有效缓解渭河中下游严峻的防洪形势,遏制水质恶化趋势,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缓解关中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实施渭河综合治理的必要性越来越迫切,错失治理时机所需付出的代价将成倍增加。

 

    3.2严格入河排污监督管理,加快流域水污染治理步伐

 

    污染治理是改善渭河水环境的必需措施,也是维护渭河健康生命的基本前提。应进一步加大渭河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渭河干流水质保护的目标要求。强化污染源和入河排污口监测与监督管理,加大违规成本和惩治力度。在渭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泾河、北洛河、千河、漆水河、石川河、沣河等河段实施排污入河许可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实施渭河流域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建立渭河省界、市界断面水质控制的行政责任制度,切实加强省界、市界断面水质监测能力。

 

    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配合环保、城建部门完成渭河流域在建及待建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工作。引入市场机制,以经济手段推动水污染治理。 在全流域推广“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企业运营、市民付费、政府监管”的建设经营模式,实现治污工作新突破。

 

    加快促进沿渭城市河道与水环境整治步伐,修复和保护水生态;加大城市自备水源井关闭力度,切实落实沿渭地市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范围,大力改善渭河水环境。建立渭河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积极做好河流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管理,确保水源地安全。

 

    3.3以实施引汉济渭工程为契机,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

 

    引汉济渭工程年调水总量15.5亿m3。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将有效增加区域供水量,改变我省水资源配置格局。

 

    构建关中供水大通道、置换流域水权等措施,对区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分配区内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有效解决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用水;有效补充渭河河道水量,增加河流水污染自净能力,提升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而达到以水的永续利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 以河为轴、以线带面,加强渭河生态建设

 

    党的十七大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实施城市大绿工程,在渭河及主要支流、公路、铁路沿线建设林带,形成绿色板块和绿色长廊”作为未来五年建设关中生态文明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这些新要求,必须结合渭河综合治理的实施和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以绿色生态渭河建设规划为基础,坚持自然优先、因地制宜、协调共生的原则,将水系整治与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通过建立河流湿地景观生态功能区,开展峪口外沟道及防洪治理、河道生态林与河岸交通廊道、人文历史遗迹及水绿斑块等工程建设,以渭河为轴线,带动流域水系生态建设全面发展。

 

    3.5加强流域基础研究,为渭河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为使渭河综合治理和健康维护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强潼关高程控制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二华南山支流归并治理、渭河下游淤积与洪灾形成机理、渭河下游灾害性洪水处置措施、改善渭河下游防洪形势的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渭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污染控制、流域雨区分布及洪水组成、泥沙资源利用、洪水资源及水污染预警预调方案等水环境改善技术研究。通过基础研究为推进河流治理、维护渭河健康、践行流域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3.6加快开展东庄水库等水沙调控工程前期工作

 

    东庄水库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以泾河来水为主的渭河洪水,解决渭河下游及三门峡库区该类洪水灾害唯一可行的上拦骨干工程措施。东庄水库拦沙,特别是拦蓄极易造成渭河下游淤积的粗沙和高含沙中小洪水,对减少渭河下游河道尤其是主槽的泥沙淤积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东庄水库的防洪调度运用,对渭河下游以泾河来水为主的洪水和泾、渭河共同来水的洪水,均能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对特大洪水也可通过水库滞洪,减少损失;并且通过水库削峰对黄河下游的防洪起到积极的作用。

    东庄水库工程的建设,能够有效降低渭河下游洪水风险、减轻洪涝灾害。以项目实施为带动,促使渭河河道畅通、水沙协调、生命健康。

 

    3.7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形成渭河健康维护的工作合力

 

    渭河健康维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维护渭河健康的根本途径。随着渭河健康生命行系列活动的开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维护渭河健康生命的氛围初步形成。我们要务实开展好渭河健康生命行后续活动内容。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保护渭河的意识,注重渭河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保护渭河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热爱渭河、亲近河流的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发动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兄弟单位、青年才俊、人民大众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形成渭河保护和治理的工作合力,将维护渭河健康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让健康的渭河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谱写人水和谐相处的新华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0月18日

作者:
SRC-12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