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警水电二总队舟曲抗洪抢险前线指挥所领导在一线指挥施工
舟曲,一座在中国版图上默默无闻的县城,因为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让全国人民关注和牵挂。灾情发生后,武警水电二总队第一时间组织抽调精锐官兵紧急奔赴舟曲救灾,官兵们不畏艰险、舍生忘死、英勇战斗,在堰塞湖除险中发挥了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用忠诚诠释和践行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挺进!挺进!用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
8月8日凌晨,一场罕见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咆哮着冲向素有“藏乡江南”之称的舟曲县城,顷刻间,昔日祥和秀美的山中小城满目疮痍,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灾情如令!武警水电二总队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迅速启动抢险救灾预案,总队长邹永明、政委卢伟对抢险救灾工作作出紧急部署。
电波飞传,一道道指令下达部队;雷霆出征,一支支劲旅集结舟曲。8月8日11时,总队陕西莲花台项目部38名官兵,急行军600多公里,以摩托化行进方式紧急奔赴灾区,投入抢险救灾。16时,由副政委温浙洪带队的6人专家组从南昌出发,奔赴舟曲灾区指导抢险救灾。8月9日上午9时,从江西南昌、江苏常州、河南鹤壁、陕西商南、新疆和静、广东汕尾等6个方向驰援的90余名官兵、26台(套)机械设备全部到达现场,在舟曲灾区打响了夺取堰塞湖排险攻坚战。8月12日,抢险力量又增至102人,34台(套)机械设备。
除险!除险!救援“国家队”决战堰塞湖
排险唐家山,决战唱凯堤,一次次抗击灾难的经验告诉我们,提高抢险效率,需要快速反应的专业力量。啃下最硬的骨头,攻克最大的难关,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武警水电二总队,再次在舟曲抢险中施展其应急救援“国家队”的独门绝技。
泥石流截断白龙江形成长1.5公里、宽100多米的堰塞湖,导致两岸道路淹没,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威胁城区安全,也给深入抢险带来难度。这次堰塞湖泄流槽共设计三种方案:第一种是运用挖掘机疏通;第二种是挖爆结合,即疏浚河道和小当量爆破相结合;第三种是通过爆破炸掉大桥达到泄洪目的。经专家组研究确定采用第二种方案,小当量爆破“挖爆结合”。水电官兵争分夺秒,在最短时间内将威胁和灾难降到最低程度。”
根据统一部署,在兰州军区工兵部队对堰塞湖阻水桥实施水下爆破后,武警水电部队大型挖掘机等设备在两个冲沟和瓦厂桥3个作业面同时展开抢险,对堰塞湖阻水部位实施疏浚。堰塞体结构极为复杂,既有巨石,又有各种杂物,电线、树木、破碎的家具纵横交错。还不时挖出遇难者遗体。从早上到晚上,官兵们饿了就吃一口干面包,渴了就喝一口矿泉水,浑浊的江水打湿了官兵的衣衫,石块划破了手臂,但战士们全然不顾。闷热潮湿的驾驶室让人透不过气来,挖掘机操作手王鹏一干就是7个小时。经过官兵艰苦奋战,堰塞湖处置取得明显进展,堰塞湖突然溃决的险情基本排除,武警水电二总队又全面展开了白龙江河道清淤工作。
受强降雨影响,白龙江上游水位近日不断增长,由于河岸淤泥太深,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给舟曲县城区江段清淤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为加快泄流进度,国家防总紧急从上海调运480个软基施工用路基箱,以保证大型机械安全快速作业。
武警水电二总队官兵除在瓦厂桥、三眼峪、罗家峪展开作业外,又在三岔口开辟第四个作业面,数十台(套)大型机械在五个工作面同时作业,疏浚速度大大加快。在泥石流松软的区域,除了使用路基箱,官兵还采用了T型坝清淤的方法,即先把河道边的淤泥清理干净,挖出一条伸进白龙江中心的通道,然后在通道中倒进砂石,形成牢固的施工通道,长臂挖掘机沿这个砂石通道开进。最终推进到河道中央附近,清除河道中央淤泥,使之形成有效泄洪槽,从而达到降低水位的目的。8月15日,瓦场桥至罗家裕的泄流渠贯通,8月17日瓦场桥左岸至三眼峪泄流渠贯通,三眼峪以下河段泄流河道基本形成。
忠诚!忠诚!抢险救灾践行子弟兵本色
在舟曲灾区,每天都演绎着这样动人的故事:官兵们把自己有限的干粮,送给受灾群众,宁愿自己忍饥挨饿。有的官兵分到的一瓶水,也要省下来给受灾群众。
在舟曲的救援一线,突击队上至大校,下至士兵,全都住地铺,吃干粮,喝冷水,官兵们常常几天洗不上一次脸,刷不上一次牙。
危急关头站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去。舟曲抗洪抢险突击队总指挥、总队副政委温浙洪,白天顶着烈日酷暑深入到堰塞湖现场组织官兵全力排险,深夜召集部队研究部署抢险行动,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几天下来,嗓子哑了,胡子长了,累得黑瘦,小腿不停的抽筋,又患起了痔疮,走起路来钻心的痛。他的女儿通过电视看到了父亲在抢险一线的画面,打来电话:“爸爸,那照片里的那个人是您吗,怎么象个非洲人?”温浙洪还风趣地说:“黑点好,黑是健康的表现嘛!”
总队副参谋长廖敬光,玉树地震后,他一接到任务,就迅速加入到玉树抗震救灾队伍中。至参加抗震到结束,他在玉树连续奋战了近3个月。6月6日,他因长时间的劳累诱发急性阑尾炎,由于医疗条件差的原因,他在医院里一呆就是四十天。可是休息不到半个月,伤口还没有完全好,他又立即赶往甘肃省舟曲县,在施工现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尽管这个时候,他的伤口还在发痛。他说“辛苦一点没有关系,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安定的生活。”
“我们的所有机械都是24小时作业,换人不离机,吃住都在现场。”现场施工调度员徐土明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声音嘶哑地说。清淤工作异常紧张艰难,操作手在驾驶室里操作时,对于地面的情况有时候不能很好的掌握,调度员必须站在施工现场一直勘察,发现地面沉陷要及时通知操作手避险逃生,而且白龙江河床两岸都是淤泥和泥结石结构,大型机械刚刚进场时随时都有机陷人亡的可能,徐土明为了战友和设备的安全,一直坚守在现场,特别是夜间,他拿着手电筒随时观测挖掘机履带周围的情况,一有问题及时发出信号,他说:“我的工作牵着战友的生命,我累一点没什么,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让战友们和设备的安全!
年仅22岁的挖掘机操作手张彬彬参加过多次抢险任务,但是参加泥石流抢险还是第一次。“水流湍急,简直无法想象。”接到任务后,张彬彬第一个开着挖掘机冲上了堰塞堤,为战友们开出了一条作业道路,驾驶室内闷热潮湿,连续10多个小时的作业使他作训服上的盐碱结了一层又一层。大量群众需要转移,他驾驶挖掘机的车斗还成了摆渡车,在近400米的街面上来回穿梭,将一拨一拨群众摆渡到安全地带。(王玮 陈聂徐)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10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