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舟曲水利抢险救灾综述之四:夜战白龙江
■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前方记者 李先明 杨飞 赵洪涛 布方坤

2010-08-24

  将近晚上20时,天色开始擦黑,舟曲县城不见华灯初上,更不见霓虹闪烁,只见白龙江两岸飞舞的挖掘机粗壮铁臂上射出两道略微泛黄的光线,随着铁臂的上下运动,洒到波涛汹涌的江水上,碎碎点点。

  这个让人激情澎湃的场景,正是舟曲堰塞湖险情基本排除之后,迅速投入的清淤、疏浚战斗。按照水利领导和专家的指导思路,人民子弟兵操作着钢铁机械,奏出这山城的希望交响。

  一

  晚上21时左右,记者来到瓦厂桥时,只见桥前水流湍急,浊浪翻滚,与几天前相比,上游的来水流速已明显加快,一个个浪头拍打在挖掘机臂和瓦厂桥头,激起水花四溅。

  左岸,武警水电部队两台挖掘机挺立桥头,隆隆作响,沿着灯光的指向,长臂不断伸向水中,从河底奋力掏出泥石,装入大型运料车内,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周围大片地面。大约10来分钟,满满一车泥石已经装载完毕,运料车随即启程开往下游料场。

  “运用2到3台运料车,每车一个晚上能跑40多趟,光是一晚能运100多车。”正在现场指挥的武警军官告诉记者,“我们的两台长臂挖掘机是10号上午10点到达的,现在24小时施工,两班倒,一班16个人,人歇机不歇,每天工作20个小时以上,来的时候以疏导过流为主,现在保证左孔不被淤堵。”

  由于左岸作业面只有不到30平方米的范围,记者在这里并没有见到宏大的施工场面,但是身旁3名安全员的严密防守,让记者感受到这里仍然是战场的一个制高点。

  右岸,邱少云部队约40人的队伍正紧张有序地施工:桥头,10余名工兵正在奋力装沙袋;岸边,数台大型挖掘机提起千斤重的铅丝笼,抛入水中加固河岸;桥上,挖掘机械仍在不停地疏通瓦厂桥右孔……

  “现在,通过桥上3台挖掘机作业,右洞基本上疏通了,但是上游的水将泥石不停地冲下来,不到两个小时又会淤满,所以目前是24小时不停作业。我们从14号右岸开通后就驻扎在这里,每天有800人次进行作业,经常加班,不分昼夜。”旅长王少龙告诉记者。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工兵防化营营长卢钦勇,从8月14日晚上随队来到右岸那一天起,他就和其他战士一起,住进了施工场地旁边一栋还未建成的小楼里。在这个狭窄的工作面,为了保证十几台机械的有序施工,他每天十八九个小时坚守在工地上,指挥作业,一天顶多休息4个小时。记者问他辛苦不辛苦,他却说,战士们最辛苦。而战士们说,首长一直陪着我们坚守!

  在现场,记者看到邱少云部队巧妙地利用瓦厂桥右孔挖出来的石料,进行右岸路基铺设,19台大型挖掘设备行进的路线已经达到了罗家峪沟口对岸,离上游三眼峪沟口对岸仅有100多米。沿着河岸往城江大桥看去,这条路即将与上游城江桥右岸正在施工的路基会合。

  嚓——嚓——嚓——,只见身边铁锹挥动起来,10多名身穿救生衣的战士开始奋力填装沙袋。在路基最前面,是大型机械无法作业的泥地,这时沙袋派上了用场。施工人员介绍说,通过沙袋和泥石垫基,路面可以继续向上游推进,再推进!如果水势平稳,没有大的洪峰,还有两三天就能铺到目标!

  “目标就是三眼峪!”王少龙指着身边已经加固过的路基说,“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首先要保证现有堤防,现在是边护堤边往前推进,水利部陈雷部长和水利专家亲自来这里指导过。”

  “另外,人和机器必须配合,光靠机器不行,否则推进到前面,洪峰一来就冲走了;现在需要人把铅丝笼装好,机器放进去,做扎实,一点点向前推进。昨天有个大洪峰,我们扛过去了。像这么难的活还是头一次遇到。”他说。

  夜,逐渐深沉,战斗,却更加激烈。左岸是身穿军装的水利人,经验丰富,作风硬朗;右岸是刚从玉树驻扎结束就赶来的子弟兵,心系灾区,艰苦卓绝。左右岸此刻齐头并进,形成一幅激烈的瓦厂桥夜战图。

  二

  当记者来到罗家峪左岸施工现场时,这里的气氛比之前平添了几分紧张。就在今夜,一场流量接近3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正在滚滚经过。

  “洪水来势猛,速度快,已经冲掉了前面好大一片河岸。”在现场的武警水电部队第九支队指挥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这场洪水流量大,加上深挖束窄后水流的冲刷,眼前原本进占的作业面有一部分受到了损失。

  灯光照射下,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此时的白龙江波涛汹涌,水流冲刷着河岸。走近仔细观察,原本向河道进占的作业面转瞬间已被削掉2米多。

  站在高处俯瞰整个白龙江舟曲县城段,从蜿蜒的河势中不难发现,在罗家峪沟口处,河水沿右岸突然回转,直接面向左岸急速冲刷,犹如一把利刃,一刻不停地削切着那里的作业基础面。在这里,挖掘机的长臂每一次伸入水中,激起的浪花足有一人多高。

  从某种角度来说,罗家峪之所以是一处关键,也正因为这里时时刻刻都在与湍急水流进行着一场真正的较量。从开始挖掘作业之初,罗家峪就被视为关键卡口之一,影响着整个堰塞湖排险和泄流的进度。

  现场指挥人员告诉记者,虽然进占效果显著,可要想守住来之不易的阵地,加快向河道中间以及上游进占,仅凭白天的突击猛进,已不足以稳操胜券。要做到安全、科学、迅速,必须充分利用夜间赶工。

  黑夜之中罗家峪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亮点”,在照明灯光下几乎亮如白昼。岸边的挖掘机一刻不停,指挥员手中的指挥棒不断挥舞。“从来到现场之后,我们这里就是24小时不间断施工,一方面是加快向河道和上游进占,挖深河槽,一方面就是巩固堤防,守住阵地。”指挥人员介绍说。

  一辆辆装载车往返运送,将满载的沙石倾倒在河岸,就地填充,推土机和挖掘机立刻跟进,开始新一轮的路基铺设。

  22时30分,随着一声集合哨响起,刚刚休整完毕的100多名武警战士在岸边整齐地列队,今晚他们的任务就是装填沙袋和铅丝笼。

  凶猛的洪水不断给施工带来难题,但这里的战士们却毫无畏惧,为了进一步加快进占速度,他们增加了人员力量,采用轮班休整的方式,连夜抢装铅丝笼。“这是最有效、最坚固的堡垒。”指挥员告诉记者,长达2米、宽1米的铅丝笼沿着河岸摆放后,可以更有效地抵御洪水。

  一时间,挖掘机的轰鸣声,战士们的号子声,在漆黑的夜幕下,响彻河岸,远远望去,罗家峪处的亮光如同燃起的一团熊熊烈火,充满了斗志,也充满了力量……

  三

  连日来,三眼峪泥石流沟口,成了不眠之地。每天晚上,在照明灯的强光照射下,三眼峪亮如白昼。

  记者来到现场,只见挖掘机沿白龙江岸边成“一字长蛇阵”排开。巨大的挖掘机大臂,在技术娴熟的操作手的指挥下犹如灵活的大手上下翻飞,挖出深槽中的砂石,倾倒在岸边。装载机往来穿梭,将砂石料运输到丁字坝,倾倒入裹头。一边等候的推土机随即将土石料推入水中,丁字坝一米米地向前艰难推进。深夜里,大型设备的轰鸣声、指挥员嘶哑的喊叫声、指挥施工的哨声划破夜空。

  三眼峪段是舟曲堰塞湖处置中难度最大的,是整个河道疏浚工程的“硬骨头”。8月21日22时,记者在施工现场遇到了正在指挥施工的武警水电部队十一支队支队长汪友才。这个在西藏施工8年的硬汉告诉记者,参加工作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干过这么危险、这么难的工程。这天晚上,他们在三眼峪右岸布置了8台挖掘机、1台推土机和1台装载机,在左岸布置了11台挖掘机。“我们今天晚上的任务是右岸要向上游推进50米以上。左岸要继续深挖,加大水的宣泄速度,尽快降低水位。”汪友才一边说,一边指挥车辆通行。

  这已经是汪友才和战友们在舟曲度过的第13个不眠之夜。“确实很累,生活条件也苦。我们都是住帐篷,天太热,白天里面像蒸笼,上晚班的同志们休息不好,但是官兵们的精神状态饱满。我们是军人,也是水利人,这时候正是我们发挥作用的时候,再苦、再累、再难,我们都要勇于担当,责无旁贷。”汪友才说。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使堰塞湖蓄水尽快下泄,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们“歇人不停机”,24小时连续施工。累了就在车上躺一会,饿了就吃一块面包,困了就在车中打个盹。记者看到,经过多日暴晒,武警官兵的脸黑里透红,有的晒掉了皮,印记清晰可见。很多挖掘机操作手的嘴上起了很多大泡,结了一层厚厚的痂,有的眼角布满红红的血丝。很多战士不敢多喝水,渴了就忍着,经常憋尿,实在无法忍受才会去方便一下。官兵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一点挖通泄洪槽,早一点泄洪,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抢进度绝不是蛮干、冒险干,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夜间施工,安全隐患更多,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们更是时时小心。第一个把路基箱铺设到江边的四级士官刘建斌,胆大,心细,技术好,他每一次向水深流急的江中前行时,都会先伸出挖掘机的挖斗,在前方的激流中试一试,探一探。刘建斌说:“别小看这样一个动作,我通过这个动作,通过眼看和手感,就能掌握水的深度,了解水的流速和流量,对于确保安全作业就心中有数了。”

  每台挖掘机旁都有一名安全员,他们用强光手电随时观测边坡稳固情况,一有险情,立即指挥操作人员和设备撤离至安全地带。挖掘机操作手都穿着橘红色的救生衣,打开车门作业。“这些大型设备都有空调,关上门更凉快。为了操作手的安全,我们要求打开车门。一旦发生翻车,操作手可以迅速逃离。我们还要求操作手不得站立,要迅速滚离危险地带。”汪友才告诉记者,这是一位老专家传授的经验。

  “一、二、三,一、二、三”的号子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这是武警森林部队张掖支队的官兵们在抬大石头装铅丝笼。支队长宿胜华介绍,一个铅丝笼有三四吨重,他们一天要装八九十个,最多的一天装了180个。官兵们白天就吃了点干粮,渴了喝矿泉水。他们住在帐篷里,遇到雨天,只能睡在大卡车上。“人多车小,战士们躺不下来,只能坐着睡觉。”宿胜华说。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几个战士抱着铁锹坐在地上,靠着编织袋睡得正香。“他们先休息一会,还要接着干,我们到明天早上7点才能下班。”说完,宿胜华和战士们又忙开了。

  舟曲的夜晚是忙碌的,白龙江两岸机械轰鸣。滚滚的浪涛可以作证,100多台套大型机械的磨损可以作证,100多台套大型机械所消耗的数以吨计的油料可以作证,子弟兵们用彻夜的灯光实践水利专家的处置思路和意图,用整夜的辛苦诠释“安全、科学、迅速”的真正内涵,用激流中每一斗泥沙来迎接黎明的到来……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8月24日

作者:李先明 杨飞 赵洪涛 布方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