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水文数据

下游断面监测点全体水文职工

下游断面监测点驻地
这是一支从渝鄂大地多个城市集结而来的队伍,借用队员王胜昔的话说,“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在舟曲堰塞湖排险的日日夜夜,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身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水文事业的忠诚、对水利抢险救灾的奉献。现在,请跟随记者的步伐,走进长江水文应急监测组的一天。
6:00
天还没有完全亮,组长李键庸和队员们已经陆续起床了。他们昨晚连夜研究堰塞湖上游水库调度方案,深夜2点多才睡下。
这是白龙江南岸高处的一户农家院,主人慷慨地把院子借给长江水文应急监测组搭起两顶帐篷,21名队员中的7名住在这里,其他人则在中下游断面驻扎。一同在这里生活的还有部分甘肃省水文局的应急监测队员,如今两个单位的人一起协同奋战在灾区一线。
刚到舟曲时,行军床没有到位,队员们只能睡在地上,遇上下雨,十几个人挤在老乡家的两间小房子里,沙发地板上睡的全都是人。
监测组来到舟曲已是第7天,没人洗过澡,早上洗脸也是滴点喝剩的水,抹一抹就行了。
院子另一边,测量人员正准备着各种仪器,他们马上要赶去上游监测点,获取一早的数据,并在8点整发送给有关的排险指挥人员。
8:15
监测组的临时办公点就设在农家院的一间大房子里,队员们称这个屋为他们组的“临时指挥部”,李键庸和工程师肖中正坐在电脑前。他俩一人手里拿着一部手机,互相念着短信,再次核实最新发布的水文数据。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邮件系统,李键庸介绍说,用手机短信发送水文信息比较便捷快速,比较长的信息则用电子邮件发送。
话音刚落,他就急匆匆走到正在编写堰塞湖上游水库调度方案的杨文发和李中平身边,继续研究方案的具体细节。趁着空闲,他告诉记者,这个方案涉及堰塞体上游的十几个大小水电站。一方面,加大泄量,可以冲刷堰塞湖底淤泥;另一方面,腾空一定库容后,可以拦蓄洪水,在保证上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为下游排险施工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10:00
临时办公点外,正对着河那边的是罗家峪至瓦厂桥一段的挖掘施工现场。将近10点时,李键庸表情略显沉重,招呼队员说:“来吧,我们也一起为灾区的遇难同胞默哀!”走出院子,队员们自觉站成一排,伴着响彻大地的汽笛声一起默哀。默哀毕,所有人静静地转身,再次返回各自的工作台忙碌起来。
10:50
繁忙有序的工作仍在继续,李键庸刚刚从外面回来,满头是汗。
他告诉记者:“每天工作都很紧张,今天我们正在干六件事。第一,现场水文监测,包括流量、水位的实测数据。第二,堰塞湖地形监测。第三,水体体积,冲淤情况。第四,水雨情数据的预报预测。第五,水库工程措施联合调度方案。第六,水工程需要的其他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进行合理化的检查分析后,用短信报到指挥中心和除险相关单位,有武警、爆破团、高压水枪队、设计院等,还有后方的相关部门。现在我们每天至少发布5到6次数据,有的时候根据救灾需要发布10多次。”
“不光是前方的同志这么辛苦。”他接着说,“后方的同志也在加班加点,把我们传回去的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我们长江委水文局王俊局长就在后方预报处坐镇,吃住都在那里,好多天没有回家。”
12:00
12点是监测队的午饭时间,今天的午餐是凉面。面条都已经做好了,摆在帐篷里的小长桌上,但是一部分外出的测量人员还没有回来,大家谁都没有动,边继续工作边等他们。
13:00午休是奢侈的,水位数据每个小时都会上报一次,即使在容易犯困的中午,工作人员仍然坚持继续分析数据,并及时传递到有关部门。
14:00
应急监测队运送物资的三轮小摩托从县城城江大桥出发,记者搭上了这趟便车。由于路上全是泥石流留下的大小石子,车子颠簸剧烈,记者紧握扶手,半蹲着,非常难受,可同行的几位水文职工已经觉得能搭上便车已经很幸运了。据说三轮车正在漏油,这趟过去后,下次再能用上不知是何时了。
14:15
由于交通管制,车只能走到瓦厂桥附近的气象局监测站,监测队8月12日才在这里临时找到了两间房子住下。有了这个居所,下游的队员们不用总住在车上和帐篷里天天吃方便面和干粮了,仪器设备也可以带来充电,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测报。
这里距离下游临时监测点还有2公里多,除非有车辆通行证,否则只能步行过去。“我们前两天向州里争取了一个通行证,但不知什么原因,交警仍然不让通行。”同行的工程师邬向东说,“没法吃饭、睡觉无所谓,但是仪器充电成了大问题,队员们着急啊,有次差点和交警吵起来。”
14:50
邬向东带着记者一路步行,向下游监测点前进。就在前两天,邬向东去下游监测点送伞的时候,正赶上这里修路,为了不耽误行程,保护好仪器不被雨淋,他爬上附近的山梁,花了一个多小时时间,硬是穿了过去。
因为路上车辆不断,灰尘飞扬,2.5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半个多小时。快到下游监测点的时候,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既真实又让人心酸的故事:冯东,长江委上游局技师。父亲、姐姐、姐夫都是老水文,他也子承父业,干起了这一行。来到舟曲后的一天,冯东正低头工作,被附近参与救灾的消防队员看到喊了过去,莫名地给了一箱食品。后来大家才知道,由于长年在野外作业,他晒得又黑又瘦,几天没有洗澡,居然被当成了受灾群众。
15:00
李健庸带领3名队员官学文、杨文发和李中平,到白龙江北岸参加白龙江上游水库调水方案分析会议,向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汇报方案情况。
15:30
下游水文监测点设立在一处比较平缓的河道边上,三辆工程车和一艘冲锋舟停在一顶帐篷周围。监测点选择远离县城的这个地方,是因为这里河道具有代表性,水流比较集中,水中泥沙含量较县城附近大大降低,比较利于测量的准确性。
前面故事里所说的冯东驾起冲锋舟,技术纯熟,小舟稳稳地摆渡于测流断面两岸之间,在急流之中可以保持一条直线。
此时的太阳异常刺眼。小船上,赵善群负责看护ADCP探头,龙洪一手撑伞,一手操作电脑进行数据收集。他们使用的是一台价值20余万元的ADCP设备,如果顺利一般需要大约10分钟就能测完,但是遇到含沙量大、浪大或者有漂浮物的情况,则需要接近半小时,所以为了在整点及时上报测流结果,他们必须提前半小时行动。大约十几分钟后,测量结束,龙洪拨通手机,向后方报告:“水位1272.56,流量114立方米每秒。”队员们还记得8月9日17时30分到达时获取的第一组数据:水位1271.99米,流量61立方米每秒。他们还告诉记者,为了准确快速测量,队员们硬是扛着这些总计300多斤的测量设备走过了交通管制区。
15:45
在下游监测点的帐篷里,年纪最大的王远志边唱歌边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拿出矿泉水和吃的硬是往记者手里塞。王远志是个爱唱爱闹爱笑的老水文,这次来舟曲,他是一个人开着辆五十铃的小货车拉着物资从重庆过来的。“我们这些人有重庆来的,有武汉的,还有在宜昌出差,接到通知立刻赶过来的。”他说道。
“14号的17点半我们才把帐篷撑起来,之前在车上住了六天。”刘建华指着汽车后座说。因为在家排行老三,大家都叫他“三毛”。
记者本想采访冯云,可测流一完成他便回到帐篷倒头又睡了。“他发烧了,两天了。”大伙七嘴八舌地说,“这是个好娃啊,刚才还发烧躺着,可一说要测流了,立刻从床上蹦起来,精神百倍地去开船。他可是今年上半年长江委上游局水文计量大赛的第二名!”
16:15
帐篷里仅有一张桌子,是在测流时,河面上漂过来的,于是队员们就拿进屋来用。在桌子下面,零散地放着花生、豆干、面包等食品。他们笑着说,这些东西连吃了几天,已经吃够了,现在最想吃的是回锅肉,但是目前不能提要求。他们打趣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在这个监测点,每天需要进行4次常规测流。如果遇到上游爆破和指挥部通知,还需要再加测。昨天已经加测了一次,今天到目前还没有,队员们必须时刻准备着。
16:30
16点时下游测得的流量数据偏小。为了核实数据,监测队的彭万兵等几名测验队员,沿江步行来到下断面察勘,再一次加测流量。最终,他们发现流量偏小的原因为下游水库蓄水顶托,并迅速报告给指挥部。
18:00
从方案分析会议回来后,李中平和杨文发还在继续完善水库调度方案。
20:00
肖中正在把这一天来的工作编发成工作简报,李键庸和官学文进行校核。李键庸的电话依然不断,他还在多方联系通行证的事宜,否则明天测量队员又得步行到测量地点。晚些时候,他还要召集队员分析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22:40
窗外,堰塞湖挖掘工地上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观。窗内,灯火通明,每个人都继续保持战斗状态。队员们说:“看样子又会忙到0点以后。”
这是忙碌的一天、辛苦的一天。这是一个忙碌的集体、辛苦的集体。记者想起了堰塞湖下游断面监测小组的同志们说:“我们是一个战斗的集体、奉献的集体、团结的集体、和谐的集体,更是一个快乐的集体。”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8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