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23时许,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侵袭了舟曲,一座昔日祥和秀美,有“陇上小江南”美誉的山城瞬间陷入灾难。
灾难历史罕见,全球震惊,举国痛惋。救灾刻不容缓,迅速到岗,火速应对,这是防汛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从8月8日凌晨开始,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全体人员第一时间迅即上岗到位,前方和后方团结配合,协调联动,高效快速地融入抢险救灾之中,为战胜肆虐的洪魔赢得了时间,作出了特殊贡献。
快速反应 争分夺秒传信息
8日1时17分,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值班电话铃声大作。甘南州防办报告:“8月7日23时20分,舟曲县出现强降雨,持续近1个小时。暴雨造成舟曲水文站下游100米处罗家沟发生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天黑水势较大,堵塞情况不详。”为了准确掌握信息,省防办当即向水文局了解白龙江水情,想方设法与通信时断时续的舟曲县防汛指挥部取得联系,了解初步情况。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1时50分,《舟曲县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分别传向国家防总、水利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应急办等相关单位。同一时间,省抗旱防汛指挥部领导率省防办主任苏永新、工作人员郝炜组成的第一路省级工作组奔赴舟曲灾区。
3时40分,舟曲县淤堵白龙江蓄水量约200万立方米左右。
此刻白龙江水势已怀山襄陵,舟曲以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一个个危急的数字,不断通过防办传向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传向决策者手中。灾情、险情逐渐清晰,任务更加沉重。透过灾情信息,经过决策指挥,一支支救援队伍从四面八方向灾区驰骋。
4时05分:省防办紧急向陇南市发出确保下游群众安全,做好各项防范工作的通知。
5时30分,兰州军区派出驻临洮部队600人、驻宁夏中卫工兵团700人及解放军第一医院、解放军临夏第七医疗队启程赶赴灾区。
7时10分、8时、8时10分、9时……一条条信息传向国家、省委、省政府,传真机等通信设备不容些许歇息。
9时30分,省政府启动了全省防汛抗洪Ⅰ级应急响应。
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纷纷赶赴灾区抗洪抢险救灾,一种如山如海的爱涌向灾区。
从8日到28日,省防办共编印灾情信息简报104期,及时高效地向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报送了舟曲等地的灾情和堰塞湖险情及处置、白龙江水情等信息。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8月25日第21期《防汛抗旱信息》上指出:“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甘肃防办首报国家防办,并紧接跟进后续报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通过国家防办上报信息掌握相关情况,为抗灾部署取得了主动权。在抢险救灾中,甘肃防办日夜奋战、及时掌握并报告灾区受灾情况、抗灾工作部署等,信息报告意识强,上报速度快,信息的层次清楚,数据相对准确,总体质量很高。”
协调联动 勇挑重担创佳绩
为了保证抢险救灾组织指挥及时、有序、高效,省防办协调联动,精心做好信息收集、灾情汇报、协调保障、预警预报等工作,充分发挥了“智囊团”作用。
面对千头万绪的救灾工作,防办全体人员在办公室领导的周密安排下,临危不惧,急而不乱,为做好灾情的收集和报告工作,坚持24小时昼夜值班,始终保持与国家防办、省委省政府应急办、气象局、水文局、电站等单位的信息交流,并随时保持与灾区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灾情发展情况,坚持做到每天汇总一次灾情、水情,并及时上报灾情。整个救灾期间,共发出请示、汇报材料12份,各类报告通知56份,灾情数据和信息26500多条,编印简报104期,为各级领导和部门有效安排部署抗洪救灾工作提供了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由于灾情报告及时,舟曲县的灾情得到了上级的高度重视。省、市、县各级领导迅速对舟曲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部署,有力地推动了舟曲县抗洪救灾工作的开展。
物资是整个救灾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保证国家防总调运物资及时安全到达灾区,后方保障人员不分昼夜,争分夺秒,迅速协调联系运输保障事宜,确保急用的路基箱、铅丝笼网片、挖掘机、编织袋等抢险物资以最快的速度及时送达前方灾区。截至8月26日,向灾区协调派出专业打井队1支,调运防汛专用编织袋112000条,叉车1台,挖掘机1台。协助黄委会向舟曲调运发电机2台,照明车1台,高压水枪和水泵32套。协助国家防办向舟曲运输路基箱447块,铅丝网片13300片、挖掘机4台。
赤诚丹心 千万情怀为灾区
8日凌晨1时许,省防办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召集全体工作人员上岗到位,与前方救援人员一起协同作战。
前方工作组到达舟曲3天内,在断电、断水、通信不畅的恶劣条件下,通宵达旦、有条不紊地投入抗洪救灾战斗中。为了及时取得各种信息资料,前方工作组的驻地就在距三眼峪不到10米且不通风的娱乐厅,困了就在包厢里和衣打个盹,饿了就用大饼充饥。由于缺水和工作紧张,工作组员10天没有洗过脸,满身泥土。晚上没有电,就在应急灯下工作,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为了向后方及时传递信息,苏永新主任和郝炜同志在泥石流淤积体中艰难行进,收集各类资料,抓拍照片,将进展信息传到后方;及时与省测绘局联系得到灾前后对比卫星图纸。同时夜以继日研究水电站调度方案,对白龙江上游水情和水电站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在18日至21日白龙江上游强降雨过程中,精心组织防洪调度,利用水电站拦洪削峰,保持260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为施工安全、堰塞湖清淤和下游河道防洪,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在人手不足、困难重重的情况下,防办前方工作组的同志们完成了一件件急难险重的任务。他们说:“和灾区人民相比,吃点苦,受点累没有什么,有信念什么都能克服!”他们的信念是:灾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正是前方工作人员的这种精神,激励着后方全体干部职工的斗志,这种精神和斗志、责任与爱心相互激荡,造就了防办坚强团结、敢打硬仗的战斗团队。
从8日到23日,共计17天408个小时,甘肃防办全体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克服疲劳,连续作战。17天里,有的3天3夜没有合眼,吃住就在12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有的困极了就和衣躺在会议室的地板上打个盹;病了、家中有急事都默默埋在心底,绝不说出口:大家深知责任重于泰山,效率关乎生命。大灾面前,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他们情系灾区人民,将个人私事、家事抛诸身后,与灾区人民同甘共苦,连续奋战,无一人叫苦,无一人喊累。
这就是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的甘肃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全体人员的至臻境界。
一块块奖牌悬挂在防办会商室的墙壁上,闪闪发光,它们是防汛工作者的精神,是防汛工作者的荣誉,是防汛工作者的骄傲。
洪灾无情,人间有情,在大灾大难面前防汛工作者表现出来的坚强与执著,为甘肃人民、甘肃水利人树立起了团结同心、共克艰难、无私奉献、血浓于水的光辉形象。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9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