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打一场抗旱救灾保民生的攻坚战

2010-02-26

  编者按: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西南地区的抗旱救灾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密切关注云南、广西等地的旱情发展,及时启动了抗旱Ⅱ级应急响应,全力做好抗旱救灾工作。本报记者赶赴云南抗旱一线,现场报道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全力抗旱保民生所采取的积极举措。

  一场有气象记录以来不曾见过的特大干旱从去年入秋以来肆虐着云南大地。气象数据表明,这次干旱创下了三个“最”:一是降雨量同期最少,二是气温最高,三是降雨天数最少。持续干旱带来了历史上罕见的灾害,全省有597万人发生饮水困难,85%以上的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小春粮食将减产50%以上。更为严峻的是,干旱还在持续,饮水困难人口每天以数万的规模递增,农田受灾面积日增30万亩,而抗旱水源日趋紧张,云南省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以及广大灾区群众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云南抗旱救灾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关注旱情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抗旱救灾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迅速进行安排部署。2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抗旱救灾动员大会,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打好打赢抗旱救灾保民生攻坚战,确保大灾之年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目前,云南省已启动抗旱Ⅰ级响应,投入14.76亿元资金用于抗旱救灾。

  在罕见的自然灾害面前,云南省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渡难关,而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更是成为抗旱救灾的急先锋,1万多人走向基层抗旱一线,调研旱情,调配水源,指导救灾,送去保命水,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抗旱壮歌。

 

    无论多困难也要让群众有水喝

 

    2月24日下午14时15分,一辆崭新的装满清泉的运水车开进了唐家村,这是送给唐家村、符家村的饮用水。早已等候在这里的群众拿着塑料桶,排着队依次接水。84岁的符家村老人杨竹英告诉记者:这么严重的旱情从未见过,家里的自来水管早就流不出水,多亏县水务局的送水车每天送水,做饭、洗菜、喝水没问题,尽管是大灾之年,但心里还蛮踏实。

  像唐家村、符家村这样缺水的群众目前有近600万。从去年9月以来,饮水困难的群众不断增加,尤其是山区、半山区等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饮水问题十分突出。

  据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周运龙介绍,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但由于降雨量少,蓄水远远满足不了要求。比如云南有200多万个小水窖,有三分之一没有蓄足水,有三分之一只蓄了半窖水,即使是蓄水情况较好的,也根本无法抗御这么长时间的干旱。还有一些乡镇也面临着无水饮用的局面。

  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是抗旱工作的首位任务。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措施,对旱区县城、乡镇、村组逐一制订供水方案,划分部门挂钩责任区域,采取挖井增水和拉水运水等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保山市购置应急水桶2.8万只,发给山区半山区农村饮水困难户。昆明市石林县购置7辆送水车分配给乡镇给群众送水。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组织力量拉水解决学校师生、集中片区群众的饮水困难。同时,还实施了应急工程保障城镇供水工程,临翔、双柏、富源等18个可能出现供水困难的县城,全部组织实施了应急工程调水、抽水、节水等措施,基本解决了县城供用水问题。

  饮用水保障使群众在大灾之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灾区群众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长坡村所属牛鼻村,从去年9月就开始依靠送水。为保证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在春节前三天,送水量由每天2车增加到5车,村民干干净净地过了一个新年。

  随着旱情的发展,实现“保证群众有水喝”这一目标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一方面是缺水的人口快速增加,送水量急剧增大。另一方面则是水源困难导致送水的距离越来越远,成本越来越高,目前最远送水距离已经达20公里。

  周运龙表示:“无论有多困难,群众的饮用水不能出任何问题”。目前,省水利厅派出8个工作组,由厅领导带队奔赴抗旱一线,帮助指导各地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在充分发动群众、支持群众抗灾自救的前提下,必要时将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地解放军、武警部队等为群众拉水、送水,保证受灾群众日常生活用水。

  无论多旱也要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

  牛鼻村距昆明市只有十来公里,本来是个经济条件不错的村,但干旱打乱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村民小组组长李建伟告诉记者,正常年份村里人均收入2600元,今年受灾估计也就1100元左右,小春作物基本绝收,育苗时期由于缺水根本无法播种,粮食生产肯定不行。没有收成没有水,连家畜牲口都不能养。尽管如此也要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一旦下雨村里立刻组织群众抢种。

  在鹿阜镇山冲村,李永琪老汉正在嫁接桃树苗,尽管前一阵栽的树苗枯死了,但他仍不放弃,并充满期待地告诉记者:只要下雨,这树苗就能活。同村的小伙儿李永明从远处拉来5车水蓄在池子里,小心翼翼地浇着小树苗。

  特大干旱必然造成农业巨大损失。目前云南省秋冬播种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3148万亩,干旱造成的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100亿元。由于旱灾导致小春和经济作物严重减产,全省新增缺粮人口297万余人,部分地区将可能发生春荒、夏荒,如果大春生产再出现问题,局部地区秋荒、冬荒将相互交织在一起,群众生产生活将更加困难。

  为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云南省提出,努力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并明确了具体措施,即强化抗旱保小春工作,对水源有保证、水量充足的地方,要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减少小春损失。同时,提早安排部署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及早落实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和各类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更加重视良种良法,着力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和农资储备调运工作,确保即将开展的春耕生产正常进行,力争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以上。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面积,努力实现小春损失大春补的目标。

  眼下正是大春的备耕、春耕时期,由于水源紧缺,农业灌溉受到很大影响。但周运龙表示,无论多干旱也要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能保则保。为此,水利部门蓄、引、提、拉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同时把节约用水作为解决干旱缺水的重要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和立足小春、确保大春的用水原则,算清水账,弄清水量,科学合理调度利用水资源,在确保城乡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小春生产、大春栽插和重点行业等方面的用水需求。

  无论水量多少都要确保有水可用

  这场罕见的自然灾害给水利部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去年9月以来,云南省有效降雨很少,水库蓄水不足,同比减少19亿立方米。持续干旱导致水源十分紧缺。目前,全省水利工程蓄水约50亿立方米。根据云南气候特点,雨季有可能在5月下旬到来。也就是说,这50亿立方米的水要坚持到5月下旬。而在这之前,云南省饮水困难人口将发展到1000万,如果调配不好,一些地方将面临无水可用的严重局面。

  从去年11月份开始,云南省水利系统千方百计增加蓄水,通过提、引、拦、调,到去年年底增加了3亿立方米的水。目前,各地正在筹措资金,实施应急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同时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抓住每一次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尽可能为抗旱救灾增加应急水源。

  随着旱情发展,算清水账,科学调配,管好用好十分宝贵的水资源,是当前水利工作最急迫的任务。目前,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都进行了水资源平衡测算,并根据气象情况进一步细化。省水利厅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进一步做好用水计划,对可能发生供水短缺的城镇、农村认真进行再摸底,再排查,在弄清水量、算清水账的基础上,从最细处着眼,最坏处打算,在雨季到来之前倒排供水用水计划,制订科学合理的供用水应急方案。同时建立台账随时跟踪,对旱情严重地区的每一个街道、乡镇、村组逐一细化供水措施。

  大旱期间,云南省强化措施,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统一使用,避免水事纠纷和水事矛盾,避免盲目供水,杜绝局部地区无水可用的现象。为保证用好现有水源,水利部门还采取工程措施,用渠道把水库连通,增加调配能力。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要求,要把节约用水作为解决干旱缺水的重要措施,采取分时、分片、限量供水办法,对高耗水行业实行限制或停止供水。

  抗旱保民生是水利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周运龙表示,水利部门在做好当前的抗旱工作的同时,还要给各级党委、政府出好主意,想好办法,订好措施,狠抓落实。只要水源调配得好,安排得好,组织得好,计划得好,我们有信心确保城乡的饮用水,打赢这场抗旱救灾保民生的攻坚战。

 

 

    短评:饮水安全压倒一切

  一场罕见的特大干旱使得云南一些地区的群众面临饮水困难。为保证广大群众饮水安全,云南省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长时间的持续干旱和水源的紧缺,使得饮水困难的群众越来越多,送水的成本越来越高。更为严重的是,干旱很有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成为云南抗旱救灾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解决饮水安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无疑是困难的;解决饮水安全还要有可靠的水源,这对于蓄水本就不足而干旱又持续发展的云南来说同样很困难。但困难再大也不能动摇保民生的决心。灾区各级政府要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当做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水利部门要担负起科学配置水源的责任,把困难估计得更多一些,把灾情估计得更全面一些,管好用好现有水源,保证有水送到群众身边。

  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灾区群众的生产自救,灾区群众一定能够坚定信心,战胜这场罕见的干旱灾害。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2月26日

作者:陶丽琴 李净云 师晓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