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南抗旱:水利基础设施作用无可替代 |
|
2010-04-09 |
云南省陆良县芳华镇,原本地如其名,就是“翻花”的意思。寓意一个锄头下去,水就会从地下翻涌出来。3月26日,记者来到该镇蔡官营村的时候,庄稼枯黄绝产,水井已经干涸,吃水都需要汽车运送,更是无法找到春耕播种的水源。而在离此不远的沾益县西平镇火石坡村,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些村民在热火朝天地平整水田,为水稻育秧做着准备。老老少少齐上阵,好一幅热火朝天的务农景象。
同样是大旱之年,同样在一个地带,两个村子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原来火石坡村靠着西河水库,吃水无忧,还可借库水及时春播春种———有无水利工程真是天壤之别。
其实,没有人能阻止旱魃的诞生和降临,但人类却可以有效地阻止旱魃肆虐的脚步。而阻挡旱魃肆虐脚步的根本力量就是水利工程。
在贵州,盘县自筹资金6131万元于前年建成哮天龙水库,抢在本次大旱之前的2009年8月6日蓄水到正常高水位,保证了新老县城18万多人大旱之年供水没有受到影响,当地生产、生活平稳有序进行。而就在盘县的邻居———黔西南州兴义市,从州委书记、州长到水利局长,从一村之长到平头百姓,对建设小龙潭水库都表现出急切的期待眼神。
道理很简单,有了一个能蓄水的大水库,就能够主动化大旱于无形,而没有水库就会陷入被动境地。
在这次西南大旱中,所有城市基本看不到干旱的影响,就是因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保障了大中城市供水,保障了重要经济项目用水,保障了重旱区的主要水源供应。记者在旱区看到,凡是有骨干水利工程保护的地区,小春作物丰收在望,大春作物正常播种,田野、山河一片生机,到处是春天的色彩。与此相反,凡是缺乏水利工程保护的地方,往往是水田干裂,土地失墒,山河失色,一片土黄,采访车经过时总是尘土飞扬。
对今年西南地区的干旱还有一笔账要算。国家防总、水利部4月1日的统计数据说保障了1939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用水需求,其中利用水库供水解决了344万人,通过实施应急调水解决了210万人,通过拉水送水解决了506万人,通过打井开采地下水解决了94万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水库放水或者打井也好,应急调水也好,拉水送水也好,其实最终都还是靠水利工程来解决水源,加起来共计1154万人,这占了大多数。曲靖市水利局局长彭志能说,没有那些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面对今年这样的特大干旱,可能得需要用火车从外地拉水了。那将是不堪设想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小水窖、小塘坝也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在西南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复杂的地势,大型灌区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变得十分不易,这种情况下,小水窖、小塘坝等“小工程”就是符合实际又非常见效的一种工程形式。虽然在干旱持续了200多天的今天,现在我们看这些小水窖、小塘坝是已经干了,但没有这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很多村子可能早就需要用车辆来送水了。就像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期工作一样,不能否定小水窖、小塘坝的蓄水在干旱前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西南地区,大江大河多,降雨整体丰盈,长期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在这次抗击特大干旱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近年来,水利部采取打捆立项的形式,启动了“润滇”“滋黔”“兴蜀”“泽渝”一期工程建设,安排建设的92座中型水库已有20多座竣工并发挥效益。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资金不足和建设条件等制约,仍有一大批列入规划的水利工程尚未建成,而且还有一批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正如水利部副部长刘宁说的,我国西南地区大型水库和骨干水利工程很少,以贵州为例,全省中型水库仅34座,蓄水总量不到20亿立方米。大旱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地区的极端重要性。
针对西南地区水利工程欠账多、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雨洪资源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等突出问题,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目前,在加快全国大中型水库规划内项目建设的同时,水利部已对西南五省(区、市)水源工程规划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加强骨干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特大干旱凸显出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和价值,一座水库就是与旱魃较量的一股力量,一条水渠就是农业丰收的命脉,一个水窖就是保一片生机的希望,每一处水利基础设施都是经济社会在大旱之年繁荣发展的支撑和保障。相信今年的大旱,会进一步推动西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云南省委、省政府打算今后3年继续以“润滇工程”为统领,再新开工建设以中小型水源工程为主的100座水源工程和100万座“五小水利”工程,全力缓解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贵州省继2009年开工建设历史规模最大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后,还将同步进行“滋黔“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水利项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4月9日
|
|
作者:陈锐 李先明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