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系列评论之三:夯实水利设施基础 提升干旱防抗能力

2010-04-09

    在抗击我国西南地区这场持续特大干旱中,多年来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发挥了基础性骨干作用,各类水库、塘坝包括各种抗旱应急工程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旱灾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功不可没。然而,水利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工程能力不足特别是缺乏大中型水利设施的短板在这次旱灾中也同时暴露出来。此次大旱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大力加强水利建设,不断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是抵御自然灾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让这个基础更加坚实起来。

  历史经验和当今现代化建设实践反复证明,水利基础设施是水资源支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调配手段和保障基础。近年来,为加强我国西南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部启动了“润滇”“滋黔”“兴蜀”“泽渝”等水利建设项目,已安排建设的92座中型水库有20多座竣工并发挥效益。以重庆为例,与2007年大旱相比,今年大旱降水减少三成,而减灾效益增加四成。自抗旱以来,西南五省(区、市)已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4300多处,新建“五小”水利工程7万处,凡是被水利工程覆盖的地方,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基本上没有受到大的影响,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面对特大干旱,有无水利工程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西南地区抗旱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的问题充分暴露。目前,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7%,远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以致大旱来临时显现出工程性缺水的无奈。

  其实,水利设施历史欠账并非西南地区独有,我国许多重要河流目前开发程度都很低。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其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成正比。目前,发达国家的水资源调控能力平均为每人3000多立方米,而我国只有500多立方米。显然,这样的水资源调控能力还无法支撑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用水需求。

  大旱促大治,全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已刻不容缓。在指导抗击西南这场特大干旱过程中,中央领导多次指示,要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控制性骨干工程、小型水利设施和节水工程建设。国家防总、水利部日前专题部署了云贵川渝桂等西南五省(区、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强调要力争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西南地区应对特大干旱情况下的供水保障能力。西南各省(区、市)也纷纷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规划,云南省将在今后3年新开工建设100座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座以上“五小”水利工程。贵州、广西等也在积极行动。

  我们期待,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大中小统筹,尽快补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这块短板。只有水利设施这个基础切实夯实,形成完善的工程体系,才能做到有水蓄得住,无雨引得来、用得上。面对大旱,才能从容应对。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4月9日

作者:张焱 陈君
SRC-6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