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部干旱,就是靠近云南、贵州的百色、河池一带干旱。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叫绿城,阳春三月,绿意盎然,而且绿肥红瘦,万绿丛中红得耀眼。即使接近桂西,依然一派南国的春天景致。我们这次去了广西旱情最严重的河池市东兰县、凤山县,百色市凌云县、田东县,到东兰县城要经过一座水库,同样干旱几个月,湖湾两岸,郁郁葱葱,虽水位降低,但蓝天碧水,几乎要怀疑我们是在深入旱区了。
一
旱在山区,尤其在大石山区。过去在贵州采访听过这个词,现在明白了它是指这一带的山地类形。国家防总抗旱检查组一位领导说过,广西的山矗立公园是美丽风景,在野外就不实惠了。这些山全是石头,就像是放大的盆景,直而嶙峋,越往山里进发,越如同是进入了石山的丛林。东兰县泗孟乡屯长村在一片开阔的河谷上,这个季节,本应是油菜花海,山花烂漫,3月26日午后,我们来到这里,满眼却是裸露的黄土,半年没下雨,田地荒芜,河床干涸,河里也是泛白的乱石。在抗旱保春耕玉米创高产示范地里,地膜玉米叶片长出了一指长,而人在地里走,能卷起尘土。河边,机器轰鸣,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队的同志正在加紧打井。
去过贵州的大石山区,它许多是高山台地,山上山下都住有人家。在广西旱区,我们看到村屯大都在深谷里,地形仿佛天坑,当地人称弄。下午到达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陇设屯,村民在路边排队取水,记者看到山脚一个大水库干得见底,下面干裂的土层与上面青褐的山岩形成对照,年轻的壮族镇长王铮华说,那不是水库,是弄。这一带的人就在弄里生活,弄呈圆锥形,像喇叭口。疑惑这就是现存的水库啊,稍稍硬化即可启用,当地人说这里的地质结构存不了水。弄里有人家叫屯,房子建在斜坡上,田地是梯田,每块怕有巴掌大。广西水利厅防办的陈主任讲过一个笑话,说从前有个财主分地,有个儿子分了十几块地,后来怎么数都少两块,原来草帽盖着一块,还有一块屁股坐着。
过去靠天吃饭,如今每个弄都有大小不等几座水柜。西北叫水窖,在地下挖,水柜是在地面上建,是圆柱体,大的可装五六十方水,小的也可装三四十方水,由政府帮助建。美国情报厉害,多年前就空中侦察出中国西部山区遍布发射塔。我们在旱区采访,不仅弄里有灌溉用的水柜,家家房屋旁边还有生活用的水柜。可老天老不下雨,眼下这些水柜都闲置待岗。正常年景,此时弄里如世外桃源,梯田披绿,桃花盛开,这个春天却如同黄土高坡,焦渴苍凉。
二
旱情引起全社会关注,更成了当地政府应对的头等大事。公路上不时有送水车驶过,车上有标语,在抗旱保春耕玉米示范地里能看到彩旗飘扬。在泗孟乡弄平小学,我们看到操场上一辆送水车正往高地上的水柜输水,青年突击队员都身着迷彩服,戴着红袖套。开始以为他们是武警,黄文浦胸前别有党员突击队标牌,他说是民兵,乡上成立有包括巾帼突击队在内的四个突击队,有的地方从去年10月份就开始送水,分散村屯、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家,要送水到户。弄平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式村级完全小学,学校食堂前整齐地摆开一排排塑料桶,学生还在桶上歪斜地写着“韦春”“黄秀”这样的名字。校长介绍,乡党委政府从上学期就开始每天为学校送来一车约6立方的生活用水,按每人每天20公斤供应,这些水桶,还有如米、蔬菜、猪肉等都是社会各界送的。
凤山县中亭乡六马沟,两山青葱,河水没有断流,成了全乡生产生活用水重要的取水点之一。送水车等候在公路上,一群人正在加大马力抽水。沟边搭有简易帐篷,乡上抽调6名干部成立抗旱抽水组,24小时轮流值班。乡长是位年轻女同志,也穿件迷彩服。她介绍说,自去年8月份以来,通过挖深坑、筑塘坝蓄水,这个取水点共累计抽水4095吨,解决了全乡7个村1020户4000人、2476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中亭乡积善村见子坪抗旱保春耕示范点,红旗招展,使人想起远去的场景,县上组织县直单位联手深入抗旱一线保春耕。我们看到公路上车水马龙,山坡上人工提水,水管输水,农民在犁地,机关干部在挖坑,妇女在浇水,戴眼镜的青年人在铺膜。
这天是周末,公路上挎着书包回家的孩子成群结队,他们戴着红领巾,在山口分路,如果不是背景空旷的田园和荒脊的山峦,从他们脸上很难感受到这一带正经历着旱灾。缺水给这里的人们生活带来了不便,但一路上很少见到愁容。在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陇设屯,送水车到,取水的村民排成排,井然有序,瑶家妇女见到记者的像机都挥手致意。晚上住凌云县城,穿城而过的河流,没有流水,年轻的女县长说这条河每年要漫三次,去年降雨少仅漫过一次。两岸是整洁的街道,散步的人们休闲自若。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加尤镇政府驻地看供水工程,街上商铺开门,农贸市场许多人在卖菜。伶站瑶族乡弄新新村涵盖弄新、弄洞、良上三个自然屯,居住着纯背篓瑶族75户507人,百年一遇的强干旱,使家家的家庭水柜早已告磬。乡上采取政府主导,群众自救,辖区企业支援等方式,利用弄新新村小学水柜集中供水。68岁的瑶族老妈妈罗喜凤在火塘边烤火,子女在外打工,与上学的孙辈留守在家,记者特意看了看她家水缸,她说政府隔几天有人送水来。还用瑶话连声说:感谢共产党。
三
中午抵达百色市,碧水绕城,虽水位不高,整个城市却感觉清爽清新。在市水利局“百色市干旱灾害应急指挥部”看《众志成城抗旱魔》幻灯片,便会了解旱情遍布全市,更严重的还在我们一路上没有经过的大石山区。越偏僻旱情越重,越是乡下旱情越重,就像我们很少听说发达国家防洪抗旱一样,其实城市更容易旱,但它一开始就规划了防洪抗旱功能。
这是城乡差别,即不全在自然条件,还有社会条件。然而这么多年各级政府没少做工作,以往还真没想到这些僻壤乡野不仅家家建有水柜,而且高坡陡地上还建有灌溉水柜,都是政府出资。在田东县祥周镇民安村陇荷屯,村民将新房与水柜连建,从屋后看,一楼就是水柜,平均一座水柜要花一万多元钱。这些水柜都是按3个月旱情设计,应该说充分考虑了旱情,可遇到这样的秋、冬、春3季连旱,仍然无能为力。
所到之处,我们注意到各地抗旱工作有条不紊,从前年的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去年的北方干旱得到启发,各级政府都有一套灾害应急措施,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工作体系,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屯、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确保分散村屯的群众饮水保障;发动群众抢播抢种赶季节,确保不撂荒耕地,不延误农时。基层干部尽职尽责,身先士卒,各部门团结协作,合力抗旱。在祥周镇模范村,当地糖厂职工支援抗旱,组成人链,从桥下河沟往上传水;在布兵村村上么屯,外地企业先打井,不谈钱。社会各界慷慨捐助,到处都会看到奉献的身影。
这时上下都强调以人为本,有时又难免反映过度。有处河边打井工地,再深、花再多的钱也要打下去,而这里涨水时是淹没区,就是说汛期一来就可能报废。平时认为地质条件不宜建大工程,病急了再大的成本也肯花,说明对此还是有办法。去百色的路上,有片坝子,山清水秀,农民在田里插秧,也应了老道理,生态涵养水源。更重要的是那些感动我们的集体主义场面,现在通常在应急状态下出现,而过去那却是生活中的常态。自然灾害不可预测,人类却要由此学会找原因。
广西和西南旱区抗旱仍在继续。困难终将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