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何医治城市内涝之痛

2010-08-05

  国务院新闻办7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截至目前,部分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一度进水。

  今年极端气候引发的强降雨带来的众多城市内涝,考验着城市排水管网应对能力和城市雨水应急机制,并引起广泛关注。城市内涝为何增多?如何解决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记者为此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问题——城市水泥“硬壳”下“软肋”凸显

  记者:5月7日,一场暴雨袭击羊城,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市中心多处地点发生严重水浸,一些地下车库变成了蓄水池,交通一度瘫痪;5月12—13日,江西省西部工业城市新余市遭遇1984年以来最强暴雨侵袭,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6月9日,广西梧州市区突降暴雨,3小时降雨量达到120毫米,暴雨造成市区主要路段多处发生严重内涝;6月13日凌晨起,株洲市遭受暴雨袭击,城区多个路段出现严重内涝,许多地势低洼的道路、学校、民房、商店等被淹,积水最深处达1米;6月13日,深圳市接连的暴雨引发城市严重内涝;6月17日,广西桂林市暴雨致使市内严重内涝,街道积水严重甚至可以划竹排……今年5月以来,广东、湖南、江西、贵州、安徽等多个省份,相继出现强降雨天气,许多城市浸泡在水中。面对城市内涝频发,人们不得不要问: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为何如此脆弱?我们的城市管理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内涝是城市过度发展的“富贵病”

  程晓陶(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我认为是我们的一些城市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集中反映。

  首先,城市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水量超出排水能力而形成积水。其次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不得不向周边地势比较低洼的区域扩展。加之城区不透水面积(道路、广场、建筑物)的比例增大,可调蓄雨水面积(河沟、水塘)面积减少,使得积水形成。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周玉文(城市给排水系统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教授):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的一种“富贵病”。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就像在摊大饼。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没了,原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不渗水的水泥地了。

城市过度“硬质”导致“内伤”

  程晓陶:城市暴雨洪水的防治是我国防洪体系的一个软肋。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面积迅速扩张,重地上而轻地下的问题普遍存在。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大量开发利用,缺乏基本的防洪保护措施。随意填埋可调蓄涝水的水面,将城区河道改造成道路,挖断排水管,堵塞排水管……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李小泉(中央气象台原台长,中央气象协会气候与长期预报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城市发展带来的“水泥化”“硬质化”使城市排涝系统不堪重负,可谓雪上加霜。现在城市市区内的水塘、绿地日益减少,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或水泥、沥青路面,地面硬质化了,水根本渗透不到地下,只能汇集到相对低洼的市区,从而出现城区积涝。

  林炳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院长、教授):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高楼大厦数量急速膨胀,导致城市原来的草地、水塘都被柏油马路所替代。而原本一场雨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如今却被柏油路、水泥路阻挡,不得不在地面积攒起来。

现行防汛设计标准较低

  林炳章: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最大的问题并非降雨本身,而在于城市规划。沿用至今的各城市防汛标准,所依赖的统计基础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料,没有反映近几十年的水文气象变化,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它们已力不从心。如果人们再以过去的标准来指导城市的防汛建设,肯定是不行的。

  周玉文:近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我们市政工程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去做环境工程了,而骨干排水管网领域的研究时间较少,研究能力越来越弱,设计标准也较低。

地下排涝系统建设欠账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城市内涝的集中出现,暴露出前些年我们的城市建设过于急功近利,过于注重地表。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必须先地下,后地上,打牢根基。一些城市对地下建设的投入和重视不足,造成了我们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的脆弱。

  周玉文:我们的城市现在地上和地下投入的差距很大!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欠账。现代城市地面上的建设花费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花费应该基本上是等量的。地上建设得越繁华,地下支撑起这种繁华的投入就应该越大。

对策——防涝“必修课”成为城市安全新话题

  记者:据了解,我国城市雨水管道设计标准(重现期)一般为1~3年,重要地区为3~5年,特别重要的地区为5~10年。但在实际设计时,我国大多数城市一般取下限,雨水管道设计标准要略低于国外。在新建城市中,局部地区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可达5~10年,但是许多情况下,存在着局部地区与整个市政骨干排水管网尚未衔接好的问题。传统的排水模式强调以排为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往往是在整个城市内修建排水管网系统,设置排水泵站,把雨水、洪水尽快排出城外或排入下游水系,即主要依靠工程措施来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既美化城市又能蓄水防涝、循环利用的方法呢?面对突发的超标准大雨,我们的城市需要怎样的管理系统,才能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

合理提高城市雨水系统设计标准

  杨保军:城市排水系统一方面考虑防洪要求,一方面考虑排涝需要。目前我国大城市的防洪标准一般都是按照一二百年一遇的水平来建设,中小城市也是按照几十年一遇的标准。而雨水、污水排放管道,一般只是根据汇水面积、暴雨强度以及多年的气象条件计算出管径大小。这样不匹配,需要配套。

  林炳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地制定防汛设计标准并进行合理规划。比如,城市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建筑物的重要性,设定不同的防汛建设标准。

  周玉文:要相应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严把施工质量关,管理部门都能各司其职,这样才可以全盘解决现在的问题。

加强雨洪综合利用

  周玉文:把公园、停车场、运动场等地设计得比其他地方低一点,暴雨时把水暂时存在这里,就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通。像挪威,市区修得不是很整齐,他们的做法是多在市区建设绿地,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进行雨水量平衡,实现防灾减灾的作用。一些国家还建设一些暂时储水的调节池,等下完雨再进行二次排水。

  程晓陶:建议实行雨水蓄流,如在可预留绿化地块,保留原有生态功能的地表结构;保留地表沟渠,并需加宽加深,以应对因汇流过快导致的洪峰;依地势顺水流,绿地要比地面低20厘米,并且不要混凝土围墙。

  杨保军:如果能够调蓄,实现自我循环,不但能够改善城市小气候,还可以实现中水回用、生态水循环,可以用来浇灌树木等等。

规划和建设要同步

  袁奇峰(广州市规划院前总规划师):要统筹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是上游改了下游没改,就等于白改,花费巨大且不说,还会在调整过程中令整个城市水的运输功能完全停滞,由此造成的潜在损失更大。

  杨保军: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城市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何构筑科学完备的工程体系,防范暴雨的同时对雨水加以回收使用,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新课题。

城市防洪应立法

  程晓陶:目前,我国法律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几乎为空白,在城市防内涝立法方面,要借鉴国外防城市内涝立法经验。日本的《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对日本城市的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法国巴黎城市的排水法律体系相当完善,专门制定《城市防洪法》,围绕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进行全方位的立法。我们不妨对这些国家的法律,结合国情,加以借鉴,制定出适合中国的法律。

  总之,一方面要尽快立法,另一方面政府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同时,需要将规划公诸社会,同时必须将风险告诉民众,以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建立防灾减灾防护生态体系

  袁奇峰: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一整套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及建设,为城市配备一套防灾减灾的防护体系。现在的异常天气越来越多,城市的应对方案应该更多元化一些。比如在蓄水池的旁边配上一个备用的排水站,没有必要把管子修得很粗,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解决问题,投资比管网改造要少得多。或者是在设计城市景观的时候,加入这些生态基础设施的考虑,增加公园等绿地的滞水蓄水功能。

作者:赵洪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