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洋 通讯员 刘占波
7月20日,重庆市大足县邮亭镇关福村新胜水库,大坝坚实、防汛公路平整、防洪通信设施更换一新……这个水库曾经因为病险问题给下游6000余人和邮亭镇工业园区、成渝铁路等造成严重威胁。除险加固后的新胜水库,在今年7月5日以来的特大暴雨中,发挥了关键的防洪作用,下游工农业生产未受影响,未发生任何险情。 新胜水库只是重庆市众多除险加固后水库的一个代表。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在今年特大洪水中发挥了显著的防洪效益,全市除险后的水库无一发生险情,防洪效益得以彰显,共拦蓄洪水近1亿立方米,水库及时错峰,有效保护了下游95万群众免受洪水影响,防洪效益达5.3亿元。”重庆市水利局局长朱宪生说。
机制创新成就“重庆速度”
由于“先天不足”及后期运行管理投入少甚至没有等原因,重庆市水库工程病险严重,加之2004—2007年连年遭受特大暴雨洪灾和特大旱灾,导致全市病险水库累计多达2238座。近年,中央加大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力度,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共有418座病险水库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2007年以来,重庆市整治病险水库1500余座,相当于重庆市2006年整治总和的2倍。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2200座病险水库基本实现销号,比中央要求的时间提前1年完成任务,恢复蓄水近6亿立方米,消除了下游近500万人的防洪安全隐患。“重庆速度”得到了国务院、水利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随着国家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的不断加大,地方投资能否配套,成为影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的关键。以重庆市大中型病险水库投资为例,国家共下达重庆市投资计划1224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575万元、地方投资3666万元。地方投资中,重庆市落实市级投资1770万元,区县投资1896万元,地方投资到位率达到100%。朱宪生说:“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取得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近年,重庆市通过创新机制,推动水利建设迈上了新台阶。重庆市水利部门推行“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水库整治工作新机制,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对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实施方案完成备案审查、自筹资金落实、规范进行招投标和开工“公示”的项目,鼓励区县不等不靠,在市里下达资金计划前,按照相关建设管理办法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提前实施,在中央和市级资金落实后,优先保证安排这些项目的资金要求。同时,为确保工程质量,强化项目管理,重庆市还要求水库整治工程在开工前和竣工验收前在当地主要媒体进行公示,并主动接受、积极配合跟踪审计,认真及时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这些措施,都为病险水库除险进度的加快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病初愈”彰显巨大效益
重庆市病险水库总库容近12亿立方米,2009年年底以来通过除险加固水库已恢复蓄水6.5亿立方米,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70万亩,恢复和新增灌溉效益2.56亿元;恢复和新增发电量0.76亿千瓦时,增加供水人口296.99万余人,增加养殖效益1.53亿元。 在去冬今春西南五省市发生的严重春旱中,由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提前完成,在降雨量比近10年最严重的2007年还减少3成的情况下,重庆市水利工程蓄水量较往年同期增加近5亿立方米,旱灾损失减少了3成。 在今年“5·6”大风暴雨灾害中,涪陵水磨滩、卫东,垫江的双河、红旗、迎风,梁平的张星、桥备等一大批“大病初愈”的水库,不仅自身经受住了30年来最大降雨量和超标准洪水的考验,而且有效保障了下游数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同时,还保证了灌区内农作物的满插满栽,保证了库区周边和下游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使全市干旱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在“7·9”洪灾中,截至7月10日14时,已造成彭水、酉阳、黔江、武隆、涪陵、万州、忠县、石柱等17区县170万人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3.4亿元。在此次洪灾中,全市病险水库无一发生险情,并充分发挥作用。其中防洪效益尤为突出,酉阳县龙潭、胜利、龙沙、马槽坝、枣木等5座水库共拦蓄洪水近1500万立方米,水库下游群众未受到洪灾威胁,起到了削峰减灾的作用。黔江小南海水库拦蓄洪水近900万立方米。在水库未进行除险加固前,这些地方在暴雨尚未达到此次强度的情况下都遭受严重洪灾损失。而此次,除险加固后的水库有效拦蓄了洪水,及时错峰,使下游免受洪灾,将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7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