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河南:科学防洪构筑“钢铁长城”

2010-08-05

  雨情罕见,汛情紧急。6月30日至7月24日,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河南省先后经历了5次强降雨过程,南阳、洛阳、驻马店、平顶山、三门峡、济源等6个省辖市遭受洪涝灾害。

  关键时刻,河南省多年来精心构建的科学防洪体系发挥巨大作用,水文监测系统、灾害预警系统、防洪水利工程等防灾减灾系统联合构筑起“钢铁长城”。河南境内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灾损失。

  水文监测:准确预报 及时预警

  丹江荆紫关站24日15时,洪峰水位217.59米,洪峰流量1万立方米每秒;老灌河西峡站24日17时30分,洪峰水位84.31米,洪峰流量7380立方米每秒,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伊河陆浑水库25日13时水库蓄水位320.91米,超历史最高水位2.04米……

  在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所有河南省境内的雨情、水情、汛情等信息都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实时显示。大汛期间,正是根据这一条条实时更新的水文信息,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决胜千里,运筹帷幄。

  水雨情监测系统是防汛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2008年以来,河南省在伏牛山区、大别山区、太行山区15个山洪灾害防御重点县新建228个自动雨量站、61座小型水库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水位站,在南召、鲁山、泌阳、卢氏、西峡等5个山洪灾害频发县建立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为实时监测降雨情况,及时向有关乡镇预警,主动防灾避灾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文信息采集,天气、降雨、洪水预测预报,下游河道淤积测验等,是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没有详实、准确的数据,部署防汛工作时就失去了依据。目前,河南省有108个水文站、200个水位站、1013个雨量站,随时提供监测数据。在每个水文站,工作人员都对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指标进行详细监测。一般来说,水流平稳时,平均2个小时测量一次水位。如果水流变化较大,1个小时、半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就要测量一次。流量监测平均每两天测量一次,在汛期水位变化较大时,一天就需测量七八次。

  此外,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已建成省水情中心、13个市级水情分中心、914个雨水情自动监测站和121个墒情监测站,通过空中飞艇、遥控飞机和卫星移动通信车等,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在15分钟以内就可以收齐全省所有雨水情信息。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测报好标准内的各级洪水,对超标异常洪水要有应急措施。”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局长杨大勇表示,河南水文部门在大汛之际,以临战的姿态严阵以待,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除大涝,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值班制度,加强设备检查和维修养护,确保了各项设备正常运行。

  洪水预报调度、水文自动测报、异地会商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系统,成为实现科学防洪的技术支撑。

  水利工程:拦洪削峰 从容应对

  “在抗御暴雨洪水过程中,已建和在建防洪工程充分发挥了抗御洪水作用,效益十分显著,特别是水库工程,加快建设,完善预案,落实责任,保证了水库安全运行,充分发挥了拦洪削峰作用。”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如是说。

  正在除险加固的南阳市鸭河口水库,是一座大(1)型水库,为了确保防洪安全,南阳市政府于去年9月贷款7000万元,提前开工,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的75%。7月18日至19日,水库最大入库流量达8910立方米每秒,为建库以来第二大入库洪峰;库水位达170.44米,超汛限水位3.44米。由于大坝及溢洪道工程超额完成任务,在抗御这次大洪水过程中削减洪峰100%,避免了南阳市农田、重要城镇、交通等设施遭受洪灾损失。

  洛阳市陆浑水库是一座刚完成除险加固的大(1)型水库,7月23日至24日,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达4350立方米每秒;25日11时,水库水位达到320.91米,超历史最高水位2.04米。在抗御这次大洪水过程中削减洪峰77%,避免了下游伊川县、洛阳市区、龙门石窟等重要城镇和设施洪灾损失。

  过去抗洪千军万马,现在从容有序应对。新中国成立以前,河南境内没有一处水利工程,现在河南境内已有24座大型水库、108座中型水库、24座大型水闸、15座大型橡胶坝,还有一大批在建的防洪工程,大汛之年,正是依靠这些水利工程,河南得以科学调度洪水,削峰错峰有了更大空间,滞蓄洪水效益明显。

  组织有序:多方协作 有备无患

  面对汛情灾情,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指出:“灾情还在继续,汛情还在继续,未来我们还有可能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克服麻痹心理,认真检查工作不到位的环节和部位。要努力做到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干部,受灾的地区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干部,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带来危害。”

  为了提高防汛抗洪应急反应能力,建立有效、快速的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机制,河南省在现有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力量,成立了调度指挥、气象水文、抢险救灾、后勤保障、救灾重建、新闻宣传、督查督导等7个工作组,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防汛工作格局。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针对可能再次出现的洪涝灾害,进一步作出部署,做好准备:一是抓紧抢修应急设施。市、县、乡各级政府高度认识水毁工程修复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迅速筹措资金,抓紧组织抢修损毁的基础设施。对必要的应急救生、预警设施,尽快补充完善。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各部门,首先抢修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下一步防汛安全的道路、电力、通信、供水、堤坝等基础工程,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二是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对居住在河滩及低洼易涝地的群众,加强宣传、教育、说服等工作,该搬迁的要尽早组织搬迁,暂时不具备搬迁条件的要做好应急转移准备,特别是居住在可能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区的群众,加强各项防灾避灾知识的宣传。对于因避洪转移安置的群众,尽最大努力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切实做好安置工作。三是加强值守,认真做好测报预报调度工作。省防办将不定期对值班情况进行抽查,市、县防办也加强明察暗访,发现问题,从严处理。没有抽查到的单位,针对值班情况,进行严格的自查自纠,不滋生任何侥幸麻痹思想。防汛、气象、水文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和雨水情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遇较大汛情时,适时启动汛情会商机制,科学调度防洪工程,充分发挥水库、河道、滞洪区的拦洪错峰作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作者:杨沙平 董一鸣 李乐乐 闫腾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