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见过那么大的水,庄稼、房子被淹了,连家里的坛坛罐罐都冲走了。多亏村干部及时通知让我们撤出来,不然连逃生的地方都没有……”
这是淳安县枫树岭镇官川村村民姜树林在洪水过去后的由衷感叹。今年6月,枫树岭镇遭遇暴雨,附近几个镇多个村在这次强降雨形成的洪水中遭受重创。不过,由于基层防汛体系的及时启动,更多的村民像姜树林一样,家毁了,但人却在洪水到来前及时撤到了安全地带。
据浙江省防指的不完全统计,在今年“6·18”洪水中,通过基层防汛体系工作,有4.2万名群众紧急避险,成功避免31起449人伤亡事件的发生。
以人为本——呼唤科学防汛保护每一个生命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台风、暴雨、大潮灾害多。进入2000年后,局地短历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更是增多。据统计,全省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住着近7000万人(流动人口1800万),并且近60%居住在城镇及附近的乡村,分散居住点往往又都是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点,因此,基层是防汛防台工作的第一现场。如何在防汛工作上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现“不死人、少伤人”的目标?
“没有捷径可走,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网格化防御体系,不留死角,不留盲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保护每一个生命的目标。”浙江省水利厅就此形成共识。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浙江省基层防汛能力除了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工程的减灾作用外,非工程措施建设也刻不容缓。如有的地方防汛工作领导不落实,有的则是信息没畅通,特别在预警预报信息的进村到户上还存在不少盲点。
因此,在非工程体系建设上,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的意见高度一致:要建立基层防汛体系。
基层防汛体系——防御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基层防汛体系应怎样建?浙江省水利厅陈川厅长对此的描述极简单也极形象:就是防御非工程措施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当自然灾害突发时,哪怕只是在一个被灾害封闭的乡、一个村或者只是一个居住点,都有一种组织在行动,能迅速带领群众,以最快的速度实行避险并组织救援,即开展“乡自为战”“村自为战”。
专家们将此归纳为32个字:组织健全,责任落实,预案实用,预警及时,响应迅速,全民参与,救援有效,保障有力。这就是基层防汛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浙江省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把基层防汛体系设计成由组织、责任、预案和预警及响应等四大体系构成,同时设立保障、组织实施和考核验收等措施。
组织体系规定了乡、村组、居民区、单位等防汛防台风工作机构的设置等级要求和工作范围,各级都明确相应的责任人,并在责任体系中分级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相应职责,编制预案的内容和预警及响应程序,并规定:“必要时”上级部门要将灾害预警信息通过短信等系统发至村级防汛防台工作组及各网格责任人,乡级防指要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村级防汛防台工作组及各网格责任人。村级防汛防台工作组及各网格责任人要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户到人,不留死角。同时,明确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由县(市、区)防指全面负责。
保障措施由设施、技术、经费和制度等四大内容组成,详细规定了县、乡、村级各部分既有的设施配备、技术支持和经费的筹集办法并须落实到人头的规定,对各项工作的规范要求和责任追究制度。如对村级设施配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村级可利用办公用房等明确1处防汛防台工作场所和1个以上避灾点,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雨量观测筒、水位尺等简易监测设施,配备警报器、铜锣、喇叭等预警设施和必要的救生设施、器材,并储备必要的防汛抢险物资。在公共场合张贴防汛防台知识宣传画、宣传标语等,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等,并根据实际需要,乡级和村级要为网格责任人配备必要的照明、通信、防雨等设备器材。在技术保障方面提出了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防汛防台任务较重的地方应做到会商系统到乡、视频到村的要求。对于各网格责任人特别是被聘为巡查、监测、预警等岗位的人员,特别强调要通过签订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落实误工报酬和因预警、报汛、报灾等发生的通信费用,为参加抢险救灾人员和从事危险性的监测预警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科学发展观——将“软件”当做“硬任务”抓
浙江省于2008年开始在台州进行建设基层防汛体系的试点。
饱受风暴潮、洪涝及地质灾害侵扰之苦的台州各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基层防汛体系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这个确保百姓平安度汛的网格化防御体系。如地处山区的仙居县,虽然经济相对比较困难,2008年度综合经济实力在浙江的69个县市中排名第58位,但全县20个乡镇同时开展这项工程建设。县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拨出水利建设资金200多万元用于为各乡镇(街道)制作上墙的组织体系网络图,制定应急工作流程及各类责任人职责,进行防汛信息管理专用软件开发,给乡镇配备一定数量的防汛必需物资;在全县易受小流域洪水影响的69个村设立了预警点,安装了简易的雨量筒、水位尺和报警器等设施。更为受人关注的是这个县的各乡镇(街道)防汛办公室,是通过县编委发文统一成立的。
台州建设基层防汛体系的当年,就受益良多:在2008年3次大的台风暴雨灾害中,不仅没死一人,还实现减灾经济效益约8000万元。事实强化了各级干部对基层防汛体系建设的认识:早建早得益。
2009年,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切实把基层防汛体系建设这个“软实力”当成了一个“硬任务”来抓。如温州市将该市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具体内容细化为“十个一”的目标予与强力推进,即“一个机构、一支队伍、一套系统(设备)、一套预警设施、一批重点、一套制度、一套预案、一批物资、一批场所、一定经费”。一年来,全市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上投入经费已超过4300万元。就这样,短短一年,全省1480个乡镇(街道)30598个村(社区)均建立了基层防汛体系,即已实现了基本全覆盖。
2009年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两办发出《关于加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加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重申了该体系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任务,要求建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和建立考核验收制度等三项组织保障措施。今年3月,省防指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发出了《浙江省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考核验收办法》的通知,要求在今年6月15日主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对全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有关基层防汛体系建设的十项内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进一步推动这个体系的建成并发挥有效作用。
网格化防御体系——初见显著成效,尚待进一步完善
浙江从开始建设基层防汛体系至今已是第三个年头。每一年都有因该体系的正常启动而收获成功避险的事例。在台州,在温州,在丽水,在衢州,在杭州,只要你去灾区走走,就能听到基层百姓讲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在今年“6·18”洪水中,开化县大溪边乡的茂新村,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汹涌的洪水开始侵袭该村。中午时分,当镇干部翻山越岭步行15公里绕过塌方的公路来到这里时,只见全村主房冲塌6幢,110多亩水田被冲毁,500多米防洪堤荡然无存……可是,他们没有听到人们凄凉的哭声,反而是看到群众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已开始架设木桥,冲洗被淹房屋,分发救灾物资……基层防汛体系的建设,让这个村的防汛责任人、村支书郑建平从凌晨4时40分就启动了该村的防汛紧急预案,带领村干部组织本村20多户居住在溪边可能受洪水威胁的村民们安全撤离。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葛山乡岭头村山后自然村,6月25日早上巡查预警员发现有2幢民房地基出现裂缝,傍晚又发现裂缝扩大,立即将危险区内4户6人转移至避灾点,26日凌晨这2幢房屋倒塌,无人员伤亡。
据浙江省防办统计,“6·18”洪水袭击该省部分地区时,受其影响的丽水、衢州和杭州等地,在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的同时,基层防汛体系全面启动,一个个成功避险的案例就是对该体系最明确的褒奖。
浙江省水利厅厅长陈川说,基层是防汛防台抗旱第一现场,是整个防汛防台抗旱体系的基础,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防汛防台抗旱的成效,乃至成败。建立起基层防汛体系后,要通过反复演练预案、宣传和教育,切实加强全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实现“不死人、少伤人”的目标。按照工作步骤,现在这个体系已在各地初步建成,下一步就是要对这个体系加大监督考核力度。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