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置点为群众免费治疗

安置点为群众提供免费电话服务

部队抓紧时间搭敞篷提供给下一批转移的群众

抚州市体育中心成为群众临时安置点,在当地防指的提前准备下,保证了饮水、被褥、食物等基本生活物资

深夜讨论方案

水利专家和武警部队齐心协力连夜制订抢修方案
中国水利网站6月24日讯 (记者 欧阳光)随着受困群众的逐渐转移,迅速出炉唱凯堤决口的处置方案成为当务之急。早已超前准备的水利前方专家组也加快了方案的制订步伐。
截至6月23日19点,唱凯堤内受困群众已基本被安全救出。这也意味着,自唱凯堤决口后,10万受灾群众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住所和田地一段时间,等候洪水退去。民谚有句话叫“不栽五一田,不插八一秧”,在南方,7月份既是抢收早稻的时候,又是抢插晚稻的季节,对于务农为生的农村人来说这段日子尤为重要。因此专家组指出,早一日确定抢险方案,早一点堵住决口,排出圩堤内的水,恢复群众生活生产,对减轻转移群众安置的巨大压力至关重要。同时,尽快返回家园,也是10万转移群众的共同心声。这一点,正在一线协助地方抗洪抢险的国家防总工作组在群众转移之初就先行考虑到了。
21日晚,正在上海出差的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杨启贵总工程师接到了唱凯堤决口的消息,国家防总工作组要求其迅速赶到现场,协助地方进行抢险方案的制订。没有丝毫犹豫,经验丰富的他马上想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迅速组织上海、武汉两地专家立即赶往现场。随即杨启贵带着相关专家于21日晚上11点半从上海出发,一刻不停连夜火速赶往唱凯堤。同时从武汉出发的还有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吴德绪和导流专家李勤军。
22日12点半左右,几位专家在抚州市临川区孝桥镇的唱凯堤抢险总指挥部见到了刚刚协助当地战斗了一宿的国家防总工作组。时间不等人,在被要求超前准备,当晚拿出初步抢险方案后,被临时任命为前方专家组组长的杨启贵带着专家组直接颠簸两小时赶到唱凯堤决口处,现场查看险情,以便准确做出初步方案。
杨启贵曾参与过三峡工程建设和四川抗震救灾唐家山堰塞湖除险,吴德绪曾参加过南水北调工程设计施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们,积极协助当地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部门于当晚迅速研究出了初步方案并提交工作组。
23日上午,工作组听取了方案汇报,并结合唱凯堤圩内下游罗针镇长湖村附近堤段被冲开、圩内水流进入东乡河等新情况,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瞬息万变的现场,使得专家组在中午就马不停蹄地进行方案修改。下午又立即会同工作组向江西省省长吴新雄进行方案的汇报。方案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堵口复堤工作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对圩内下游破口的情况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提醒要注意圩内水流流速增大后抢险转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注意抢险船只和房屋安全;另一方面要立即着手堵口复堤准备工作,抓紧开展堵口工作,尽快堵口复堤,为灾民返家、生产备耕、社会稳定等创造条件。吴新雄省长对方案意见表示赞同,并立即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迅速拿出一个较为详细的设计施工方案。
23日晚,前方专家组再次连夜商讨对策,与武警水电部队技术负责人一起,彻夜研究最新设计连带抢险施工的具体方案。当晚,记者来到专家组工作的抚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的会议室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长江委、江西省水利厅、抚州市、武警部队的各方人员正不知疲倦地讨论着施工方案。抓紧时间落实上堵下排、先堵后排的总体方案,堵口料源从哪里来,运输车辆从哪里进,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合理安排施工,如何利用高水位使用船只运送物料从水上填堵……繁杂的问题一个个被专家组提出后,又一条条地写入方案。夜逐渐深沉,当记者走出研究院的大院时,会议室闪烁的灯光成了照亮前方的唯一光线。
度过一个繁忙的夜晚,24日一早,大雨再次降临,新的决口处水流湍急,但为了更好地考虑到新的雨情、水情因素,更加准确地确认合理的施工方案,雨大路滑水急,专家组依然冒雨翻上决口圩堤附近的高速路,利用木梯爬上了唱凯堤圩内下游罗针镇长湖村附近堤段,查看险情。
连续彻夜制订、修改方案,不顾一切考察险情,为的就是让群众早日恢复生产,减少损失,方案制订的好坏,对10万转移群众能否尽快返回家园至关重要,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水利专家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在这一刻却凸显得那么的实质和重要。
截至记者发稿时,24日下午4点,专家组按照规定时间将方案上交前方指挥部。目前,准备工作基本完毕,预计25日凌晨1点至3点,武警部队将组织力量,按照指挥部要求,在6天内完成封堵,在完成排水,清淤以及防疫工作后,受灾群众也将早日返回家园,抓紧时间抢插晚稻。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