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湖南湘潭:12小时决战严家港

2010-06-26

出险地点:湖南湘潭市岳塘区建设堤严家港排水涵闸

2000多名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学生、工人及当地干部群众迅速组成了抗洪抢险的主要力量。

水利人现场研究抢险方案

水利专家现场指挥

冲锋舟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排水设备相继运抵现场

垸内被淹,仅剩远处的几座民房。  

  持续的暴雨,让湖南湘江面临着1953年以来第三高水位洪水。

  6月25日,湖南湘潭市岳塘区建设堤严家港排水涵闸闸门受损,湘水穿过排水设施倒灌而入,堤外垸内双马镇四村一社区1200余位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闻讯后,正在湘潭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部署抗洪抢险工作的省水利厅厅长戴军勇,立即带领水利技术专家组及湘潭市和岳塘区水利部门人员赶赴现场指挥,2000多官兵、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抵达现场并组成抢险队伍紧急投入战斗,并迅速转移群众,一场湘江入汛以来最艰难的抗洪抢险战役就此打响。

  险情 刻不容缓

  25日上午9点40,湘潭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接到电话,“岳塘区建设堤严家港排水闸出现重大险情!”正在这里部署防汛抗洪抢险工作的水利厅厅长戴军勇及水利技术专家组随即赶赴现场。

  现场指挥忙成一片。砂卵石、钢管、编织袋正源源不断地运到现场,十几辆自卸翻斗车排着长龙,将装满的石块儿倾倒在水闸附近的河堤边,2台大型推土机正将石块儿顺堤推入河内,2台重型起吊车已在现场待命,堤内千人的抢险队伍和数百名抢险官兵向河边搬运沙袋,几十个用于封堵洪水的铁笼顺着从堤上被运送到河边水闸附近,装满石块和沙袋后投入河内,三条大型运输船装载着约5000顿沙石,集结在河边,四艘冲锋舟正陆续将受困群众运送到安全地带,沿堤上部署了上百名警力维持现场秩序,当地百姓也加入到了抗洪抢险的队伍中。

  据了解,从25日凌晨5点开始,湘潭堤防全线就已进入最为紧张的时期。入汛以来的最大洪峰如期过境,洪峰最高水位接近41米,超过警戒水位近3米。

  “险情大约是9点半发现的。” 岳塘区河东大堤水管所所长言建国告诉记者,9点30分左右,正在岳塘区建设堤严家港排水站值班的站长黄楷从监控屏幕上发现,低排涵出现渗漏,湘水倒灌入堤内,水流不断加大。“他在第一时间就给我打了电话,我立即将险情通报了岳塘区及湘潭市防汛指挥部,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时湘江内水流湍急,排水闸门已被淹没在水下7、8米深处,水面距离上方的排水闸控制室仅有2米多,大量洪水正从湘江滚滚流入身后的堤垸,垸内的庄稼地和民房的已经被彻底淹没,眼前汪洋一片,远处的山坡上还能看见几所民房。

  险情刻不容缓。专家组与当地水利技术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进行勘察,水利厅厅长戴军勇与抢险部队及市相关领导简要商议后,火速成立了抢险指挥部,现场指挥进行抢险,并同水利技专家和技术人员商讨处置方案。经过勘验判断,此次渗漏主要原因是水位过高,水压过大,致使闸门受损,发生倒灌现象。水势异常迅猛,堤外水位迅速上升,垸内双马镇四村一社区的1200多名群众正面临洪水威胁,如果不及时封堵,险情将更加严重。

  现场勘察 紧急部署第一套方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闸门上方水面的旋窝清晰可见,垸内水位仍在迅速上升,并开始向外蔓延。

  省水利厅专家组组长刘卡波排水闸旁仔细观察发现,虽然大量石块推入河内,起到了巩固堤防的作用,但是问题的关键之处还是在水闸的闸门。由于水闸建在堤外,闸门上方四周又围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支柱,大型设备可活动空间非常有限,石块只能从水闸两侧逐渐堆积,无法直接落到闸门口,要想缓解险情并完全封堵闸门,需要很长时间。

  湘潭市水利局副局长许远超也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水闸远离岸边,而现场的长臂吊车在这种情况下,伸出的长臂起吊很容易发生从堤防滚落的情况。

  “必须依靠抢险人员,直接从水闸正下方投入沙袋和石块,直接封堵闸门漏水处。” 专家组与当地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经过认真分析,迅速制定出第一套抢险方案,对物资和设备进行调整。专家组推断封堵时间内水位上涨依然较快,危险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建议加快对受困群众的转移。

  短暂的调整后,新一轮抢险工作展开。四艘冲锋舟再次驶入水面,部队官兵及村干部逐家逐户进行搜救,查看是否还有未被转移的群众。

  同时,按照抢险方案布置,1000名官兵和预备役部队立即分成两组,在船上和岸边同时填装沙袋和铁笼,经过充分准备后,十几个装满沙袋的铁笼从船上投入水中,几百个装满卵石的沙袋随即也被抛入水中。

  水流依然没有减小,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情况突变 第二套方案仍未见效

  时间已经到了下午,抢险未能见效,这是在场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紧张和焦急凝聚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穿堤建筑物出险不同于管涌、滑坡,由于结构复杂,且险情常发生在水下,不好作业,极难处理。”戴军勇告诉记者,眼前面临的可能是最难处理的一次险情。

  紧急勘察分析后,技术人员作出了新的判断。由于闸门长宽近4米,强大的水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闸门从起初的受损泄漏很有可能逐渐被水冲毁,倒灌的流量加大,最大时达到20立方米每秒,流速非常快。而此时洪水流速也很大,投入下去的铁笼和沙袋或被洪水冲走,或被水流卷入闸门冲散。

  为了增强封堵设备的稳固性和整体性,专家通过研究,决定用钢管在水面搭建一个长10米、宽5米的立体铁架,通过吊车将其吊入水中闸门口正前方,固定后直接将沙袋投入到铁笼内进行封堵。

  “这样可以防止沙袋被水流冲走,同时也能准确的找到闸门口,一次性进行封堵。”技术人员一边介绍,一边立即开始组织搬运钢管并在水面实施架设。

  经过2个多小时的抢修,用钢管搭建的巨大铁笼从水面缓缓吊入河下的闸门口,在水流的巨大力量作用下,铁笼始终在水中倾斜,无法完全固定。就在吊车调整铁笼位置时,牢固的铁笼还是被水流冲散了,投入的沙袋也在瞬间被冲走。

  现场一片沉寂,天渐渐开始黑了。争取天黑前成功封堵的计划也因为水下情况的突变而被推迟。

  12小时决战 第三套方案成功封堵

  “还有什么办法?”在场指挥的湘潭市委书记陈三新沙哑的声音在大堤上回荡。高强度工作近8个小时后,整船的沙堆被铲平了,沙袋和石块儿不知投放了几千个,在场的抢险人员已经是精疲力竭,士气有些低落。而另一边,水流依然湍急,水位仍在上涨,周边的百姓也在焦急的等待。

  “虽然水流情况的变化使前几次方案没有成功,但只要把入水位置找准,同时能够使投入的沙袋和石块儿保持稳定,不被水流冲走,就一定能够堵住闸门。”“投入一万个沙袋没有效果,可能第一万零一个就见效了,在这一时刻,绝对不能放弃。”在这一时刻,传出了水利人在逆境中的一声呐喊。

  技术人员再次分析当前的水情,并从专业角度对水闸结构和险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方案再次进行调整。吸取了前几次经验后,专家提出利用三角行稳定性原理,制作适当大小的三角形四面体并装满片石后投入水中,再抛入铁笼和沙袋。“三角形稳定性高,不容易被水冲走,同时,利用三角的不规则结构,多个三角体堆积在一起后能够相互咬合,可以形成稳固的基础。”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套方案的可能性最大,但需要立即赶制三角体。

  抢险指挥部对新的方案较为认可,并立即从湘潭钢铁公司紧急赶制。

  时间指针接近22点,大堤上灯光闪烁,现场抢险官兵和群众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响彻天空。经过近2个小时的紧张装填,装满了片石的三角体、沙袋、铁笼准备完毕,并在指挥人员一声令下后相继投入水中。

  水流逐渐减弱,“成功了!”得知险情解决,现场一片欢呼。兴奋的人们相互拥抱在一起,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此时,距离发现险情已经过去整整12个小时。

  在这次抢险中,近1000名民兵预备役部队及舟桥部队官兵,200多名公安干警,300多名湖南工程学院及200多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员先后赶到现场,与岳塘区的干部群众、湘钢的工人等,共同组成了抢险的主要力量。湖南省水利厅、湘潭市及各县乡水利技术人员始终坚守现场组织协调,并充分发挥水利专业能力,根据水情对实施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湘江入汛以来遇到的最难处理的一次险情,也是调动人力、物力规模最大的一次抗洪抢险行动。” 戴军勇告诉记者,闸门堵住了,但险情并没有彻底清除,下一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记者离开时,抢险进入了下一步。数台大型抽水机被紧急调运现场,开始从垸内抽水。截至发稿时,随着洪水逐渐退去,水位逐步下降,水利人员开始又在水闸外侧抢建围堰,检修闸门,准备迎接下一次洪水的考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6月26日

作者:本站记者 赵洪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