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21时30分,唯一通往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的汉(汉旺)清(清平)公路基本抢通,清平乡的“孤岛”命运重现生机。这距清平“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已经9天10夜。人们由此不难想象这场泥石流的危害和强度,更不难想象抢险救灾一线的艰难险阻。
山洪发难 直面大险 清平乡遭遇特大泥石流
8月13日凌晨,局部特大强降雨过程导致清平乡境内大大小小10余条冲沟群体暴发山洪泥石流,其中位于龙门山脉断裂带和“5·12”地震主震带的文家沟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约有600多万立方米泥石流冲向清平场镇,将绵远河清平段完全堵塞,大量民房被埋,清平场镇几乎夷为平地,交通、电力、通信全部中断,清平乡沦为孤岛。 就规模而言,这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最大纪录。 记者随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工程车沿汉清公路而上。一路所至,几乎每条沟都伤痕累累,两岸山体陡峭松散,巨石悬挂,随时都有塌方的可能。 “这河床抬高了至少有七八米,离路边只有30厘米了。”“这条沟的泥石流把整个河道都堵满了,到处都是堰塞湖!”地质测绘人员介绍,原来的汉清公路早已被泥石流掩埋,脚下的这片土地被泥石流整整垫高了5米。 途经“一把刀”路段,只见泥石流将河道完全堵塞,原本供游客休闲的凉亭只露出一个尖顶。在小岗剑堰塞湖抢险现场,由于18日晚的强降雨导致第二次泥石流,两台正在施工的挖掘机来不及撤离,被埋掉三分之二,只露出车窗以上部位。 清平场镇更是满目疮痍。600多万立方米泥石流直奔灾后重建的清平场镇,大量民房被埋,从山上席卷而下的粗壮树桩四处散落,有的楼房已经淹到了二层楼顶。巨大的冲击力还将上游新修不久的幸福大桥冲垮,向下推移了200多米,堵到清平大桥下。绵远河被山上冲下的树木堵得严严实实,河床拓宽了近千米,平均抬高了6米,最高处抬高了20米,迫使河水改道,将右岸圆包村民房淹了1米多深。
科学有序 快速抢险 水利铁军化解“冲、淤、卡、涝”四大难题
清理600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听起来就像个天文数字。如何用最快的速度科学除险,既能排除目前的险情,又能让清平人民永久受益?这迫切需要一套科学有序的抢险救灾技术方案。 谁来啃这块“硬骨头”?谁来担这个责任?四川省水利厅临危受命,勇挑重任,8月13日上午就派水利专家乘坐直升机进入清平乡,经过2个多小时来回3次的现场踏勘,当晚就提出了应急抢险技术方案。 “清平的抢险救灾主要面临四大形势:冲、淤、卡、涝。”在被泥石流垫高的河床上,省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处长梁军用树枝给记者画了一个简易的抢险处置平面图。 冲,是指绵远河改道后,冲击河道右岸圆包村民房。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实现“束水排沙,水流归槽”。第一步是用沙袋等堵住右岸居民区入水口;第二步是用挖掘机挖出一条溢洪道,使河水初步归槽;第三步是在绵远河两岸建设堤防,大约让出200米左右的河床,多给洪水以出路,让河流回到原有的河道上,并把堤防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淤,是指清平场镇以及清平小学周边的泥石流淤积,要加快清淤进度,确保9月份学校正常开学。 卡,是指幸福大桥冲毁后,平移200米卡在清平大桥桥下,影响泄洪,需要抓紧时间拆桥面板。 涝,是指绵远河下游幸福家园的内涝。要利用街道清淤出的淤泥和石渣,在幸福家园小区外侧修建一条600多米长的应急堤防。 “目前清平乡整个抢险救灾应急工程都由我们四川省水利电力工程局来完成,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在河道清淤现场,四川省水利电力工程局局长邬清富语气坚定。 据了解,当得知汉清公路将于22日抢通,四川省水利电力工程局受省水利厅指派,在当日中午11时紧急调集51台套重型机械设备,其中挖掘机20台、载重汽车25台、装载机4台、发电机2台,组织施工人员150多人在15时和19时,分两批到达汉旺镇排队待命。道路抢通后,第一台挖掘机在23日凌晨5时37分进场,简单检修后就立即清挖河道。截至23日上午,已完成河道清淤3万多立方米。 四川省水利电力工程局党政办主任温庆生介绍:“这两天都在下雨,泥石流地面松软,我们有两台挖掘机一进场就陷了进去,弄了一个下午才拉出来。目前借助冲垮的幸福大桥破损桥面作为作业面,在边沿开挖泄洪槽,目前水位已经下降了2米多。要想再往里面开,必须借助钢板垫底。” 记者试图走近清平小学采访,没走两步,鞋就往下陷。这样艰苦甚至危险的工作环境,四川水利铁军们冒着生命危险,一直顽强地战斗着,坚持着,挺立着…… 采访结束时,我们向施工人员挥手告别。回首间,一幅标语赫然入目:关键时刻关键任务,发挥水利铁军关键作用。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8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