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束永恒的光辉——追记吉林省伊通县水文站职工张春江
本报记者 边境 通讯员 王文英

2010-08-31

  连日来,松花江支流,伊通河边,一群群的人眼含泪水但脚步匆匆,反复地沿河搜索那个被洪水冲走的水文人——张春江。

  不幸落河失踪

  时间回到8月6日,今年松花江上游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还没有过去,吉林各地水文机构正夜以继日在洪水第一线采集水文数据。

  8月6日清晨,吉林省四平水文分局伊通满族自治县水文站职工张春江,在完成洪水施测工作后,即将返回河岸边,此时水流湍急,测流船难以靠岸,于是他下水推船,谁知河底地势复杂,一股急流把船急速地拉向河心,已经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的张春江,体力吃紧,一脚踩空,重重地摔进了足有4米多深的急流,转瞬间就消失在肆虐的洪水中。同事们拼命地呼喊,爬上岸在没膝深的淤泥里跟着洪水追赶,这一刻他们多么希望老天能开恩啊!多么希望再能看见张春江诚实稳重的笑容!然而,张春江却再也没有回答。伊通县也组织救援人员一直努力搜救,但至今没有找到被洪水冲走的张春江。

  河水在呜咽,人们在叹息……一位大妈含着眼泪说:“孩子,你是为我们才被洪水冲走的呀!”

  张春江,一位普通的水文工作者,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的生平是那样的平凡。但是,他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工作,20多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战斗在风口浪尖上,他以自己无声的行动实现了入党时的誓言。

  苦练业务成骨干

  张春江,喝伊通河水长大的孩子,1964年出生,198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从部队复员被安排在伊通水文站。他爱家乡,更爱伊通河,这条母亲河。

  水文测流工作异常艰苦:冬天,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环境下破冰测验;夏天,经常在雷雨的深夜,乘着小船,实测洪水流速,采集沙样,整理、编发、转发各类水情电报等……危险时刻伴随在工作之中。

  张春江是一个韧劲十足的学习者。

  面对需要较高业务素质、环境艰苦的水文工作,张春江没有退缩,他知难而上,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站内每年整理资料,张春江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在市局的年度资料审查工作中起早贪黑,为保证资料的准确无误,经常工作到半夜。

  很快,张春江就成为站里的业务骨干。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张春江多次被省局和市局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

  平凡的好人

  张春江是一个平凡的好人。

  张春江家经济条件很一般,他每月的工资2000元多一点,爱人一直没工作,上有年迈多病的老父母,下有上大学的女儿。平常他生活很简朴,然而当汶川、玉树地震的消息传来时,张春江流泪了,走街串户去宣传做动员,并带头捐款。

  平常日子里,张春江每天提前半小时来到单位,扫地,擦桌子,除掉院内的杂草。同事上班后看见的是清洁舒适的环境,大家很不好意思,他就说,没事没事,平时闲不住,顺手就做了。

  张春江到四平市送水样,同事们都说,你胃不好就打个车吧。他就笑笑,回来后到财务报账,从来都只有公交车票。

  舍小我顾大家

  为了工作玩命,张春江这个特点是大家共知的。

  2006年8月3日,在即将迎测洪峰流量时,测验用的滑轮出槽,距离地面足有10米高的吊箱,在五六级的大风中左右摇晃。为了能拿到实测数据,张春江在同事们担心的目光中,顶着大风爬上吊箱顶部,用尽全身力气,将吊箱滑轮落到主索上,确保了洪峰流量的准确测量。当他回到岸上时,同事们长松了一口气。

  洪水一来,水文工作是不能停歇的。当工作和家庭有冲突时,张春江经常只能歉疚地把关心埋在心底,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2007年7月中旬,张春江的母亲因病住院,他内心十分焦急。然而,当时正是汛期,为了不影响水文测报工作,张春江没有请一天假,始终工作在大洪水测报工作岗位上。

  洪水中坚守岗位

  今年7月20日以来,伊通河上游先后两次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雨量大,降水多,历史罕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张春江和同事们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洪水测报工作中:每半小时或一小时观测一次水位。

  为了让同事们多休息,夜间的水位观测任务张春江一个人担了下来,测具出现损坏他不声不响地修好。他坚守的信念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7月20日至8月6日,在汛情最为紧张的17天里,张春江一直奋战在测洪工作第一线。他们连续实测了5个洪水过程,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睡上一个安稳觉,没有吃上一顿安生饭。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吃上几口面包,困了伏在桌上打个盹。

  张春江是一个尽责的水文人。

  为决策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在站里,张春江是测流尖兵。

  7月20日下午,伊通水文站出现历史第二高水位。

  21日,根据伊通河雨情和水情的发展,张春江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多年的经验,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数据,他与站长贾纯平会商后,及时作出了预报:7月22日10时将出现8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最高水位不超过242﹒75米。预报准确率达90%。

  伊通县政府接到情报后,加大了寿山水库的放流,确保了水库大坝的安全,同时减少了上游粮田的损失。

  和爱人最后一面

  7月20日以来,由于日夜穿梭于没膝深的水中观测水位,张春江手和胳膊被污水腐蚀发了炎。超负荷的工作和体力上的透支,使他多年的胃病也开始发作。站里本来人手少,他忍住病痛,瞒着同事服了几片药,又坚持工作在测报工作岗位上。

  作为一名老同志,他清楚地知道汛期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职责所在,是党和人民考验的关键时刻,是两岸父老乡亲的生命和财产能否安全的大事情。

  张春江爱人深知丈夫的身体状况,在7月31日早上为他送来了换洗衣服和常用药。由于紧张的测验工作,张春江和爱人只说上两句话,就让她离开了水文站。谁承想,那竟然是最后一面。

  张春江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

  张春江,伊通河畔一名优秀的水文工作者,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生命已融入20多年艰苦的水文工作,他的热血,洒在了这片生养之地。在他消失的最后时刻,他发出的不仅仅是为科学抗洪提供支撑的洪水水位,也是源自人性、忠诚于水文工作的一束光辉。

  这一束光辉,照亮的是“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照亮的是张春江平凡而又杰出的水文人生。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8月31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