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学防控 有序应对 |
——从防汛抗洪抢险看防灾减灾理念
|
2010-10-29 |
编者按:今年,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突发多发并发重发,降水过程多,强度大,汛情发生早,历时长,各地暴雨、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台风、城市内涝等多种洪涝灾害频繁偏重发生。面对严重的洪涝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国家防总、水利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防汛抗旱指挥部门超前部署,科学调度,广大军民紧急动员,奋力抢险,防御工作及时得力,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防洪安全,减少了洪涝灾害损失。中国水利报组织系列报道,全方位总结今年防汛抗洪抢险工作。
10月下旬,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京城的许多人早早地换上了冬装,而东南沿海一带,却还在严阵以待,抵御今年全球最强台风“鲇鱼”的侵袭。
这注定是我国防汛抗洪史上又一个不同寻常的汛期。2010年汛期,江河洪水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量级大。长江、汉江洪水翻滚,三峡最大洪峰流量超过1998年,松花江、辽河、鸭绿江惊涛拍岸,黄河支流伊洛河、渭河浊浪奔腾,甘肃舟曲、四川震区山洪咆哮……多个流域发生严峻汛情,多条江河洪水并发,多个地方遭遇山洪泥石流袭击,这样凶猛的“阵势”,已多年未遇。一时间,我国从南至北,从东到西,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大背景下,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巨大威力。
面对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各级党政领导强化责任,靠前指挥,军民万众一心,大力协同,全力以赴,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这来自铜墙铁壁般的水利工程,来自及时科学的决策指挥系统,来自越来越先进的科技手段,更来自科学防洪理念的实践与升华。
以人为本 生命至上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科学防洪的指导思想。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洪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在抗洪关键时刻作出重要指示。这个汛期,温家宝总理先后亲临江西、湖北、安徽、吉林、甘肃、四川等地防汛抗洪一线,指导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总总指挥回良玉多次深入一线,要求细化和落实防御措施,千方百计确保人员安全。
暴雨、洪涝、台风、山洪等灾害面前,国家防总、水利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强化各级防汛抗洪责任制的落实,并派出180多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一线,指导和协助当地开展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各级领导以人为本,靠前指挥,第一时间组织转移并妥善安置受灾害威胁群众,有力、有效处置突发险情,尽力避免人员伤亡。
6月21日,一场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袭击了江西抚州。18时30分,抚州市临川区唱凯堤灵山何家段决口,威胁到圩内10万人的生命安危。
生命高于一切!险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全力转移受洪水威胁群众,加强巡查抢险,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
抗洪抢险火速展开。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迅即宣布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率工作组紧急赶赴唱凯堤一线。6月22日1时,国家防总、水利部紧急发出指令,凌晨5时,从中央防汛物资江西南昌等定点仓库调运的冲锋舟、橡皮艇等物资,到达抚州。
“用最快的速度全力救人!”在因决堤而成为孤岛的临川区罗针镇,冲锋舟和橡皮艇在湍急的洪水中穿行不息。几百艘舟艇冲锋破浪,把圩内群众安全转移到抚州体育馆等安置点。6月23日下午,唱凯圩内受困人员全部转移完毕,十万人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无一人伤亡。
“人保住了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温家宝总理6月24在抚州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时,欣慰地说道。
一场场洪水猛烈袭来,一次次人员大转移接连上演。长江、汉江大洪水中,安全转移群众300多万之多;松花江大洪水中,安全转移101万多人;辽河、鸭绿江大洪水中,安全转移92万多人……今年汛期,全国紧急转移群众1700多万人次,解救被洪水围困人数上百万。人员转移,一次次创造了成功避险的奇迹。
在台风经常“光顾”的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各地,每逢台风来临之前,当地防汛指挥部门和水利部门总会提前要求和组织出海船只回港、渔排人员上岸,安排危房五保户人员转移,把低洼地简易房等危险区域的人们转移到安全地带。这种提前防御的主动之策,大大降低了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
舟曲,这座甘南高原的藏乡泉城,在这个夏天,遭受了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无情摧残。白龙江上形成的堰塞湖水位快速上涨,直接威胁下游10余万百姓的生命安全,也阻挡着灾区群众重建美好家园的脚步。
堰塞湖应急处置及白龙江清淤疏通,是舟曲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工作的关键环节。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派出精兵强将,调遣先进设备,各路人马迅速向舟曲集结,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救灾。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20多个日日夜夜始终坐镇一线现场指挥,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等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与洪水竞速,与时间赛跑,水利人与人民子弟兵一道,秉承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成功处置了难度超过唐家山堰塞湖的白龙江堰塞体,演绎了决战制胜的精彩一役。
遵循“安全、科学、迅速”的指导方针,挖掘,爆破,冲刷,“窄河、深槽、急流”的河势形成。8月30日,舟曲县城白龙江畔,蓄滞了23天的城区积水滚滚而下。当日,县城被淹没的城区全部退水,局部低洼地带的积水也通过水泵排到了江中。至此,舟曲堰塞湖险情及白龙江河道淤堵清淤疏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灾区人民重返家园,重新开始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今年9月,陈雷在国家防办调研时说:“近年来,我们经受了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山洪泥石流的严峻考验,深刻体会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崇高追求,深刻认识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深刻感受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的责任寄托,深刻体验到对党忠诚、恪尽职守的政治品质。”
回望整个汛期,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决策,到国家防总、水利部每一项重大安排部署,再到各地的具体落实和行动,2010年的防汛抗洪,再次生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一个大写的“人”字,在江河洪流中巍然挺立。
超前防御 主动应对 强化监测,提前预报,把脉江河洪流,预判汛情工情,牢牢把握防汛抗洪工作主动权
只有超前防御,方能牢牢把握防汛抗洪的主动权。
防御,关键是要预防,需要精准的预报、科学的预判、完备的预案。
一个个雨水情水文测报站点,犹如一只只“千里眼”,洞察着江河、堤防、湖泊、水库水位的丝毫变化。一天天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一项项精准的预报结果,为防汛调度提供了决策支撑。近年建成的连通各级的异地视频会商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先进科技手段,也为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洪水来临前,各地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防汛指挥决策系统,逐时预报和推算洪峰流量,制定多套调度方案,采取超前泄洪措施,降低水位,腾库削峰,为迎战即将到来的洪水做好准备。
7月18日,持续强降雨袭击了长江上游局部地区。如何迎战长江上游这场超过1998年大洪水洪峰和三峡水库建成以来的最大洪水?国家防总、长江防总连续会商,研究三峡水库运用,综合分析上下游水雨情,拿出多套调度方案,反复比选,最终确定了三峡工程调度方案:当入库流量小于5万立方米每秒时,控泄3.4万立方米每秒;当大于5万立方米每秒时,控泄4万立方米每秒。
简单的几个数字,来自对长江洪水及江湖、库坝、堤防抗洪能力的精准研判。这样一方面可控制干流沙市河段水位不超警;另一方面,即使拦蓄了洪水,也不至于顶托影响上游嘉陵江行洪,尽最大可能减少重庆市受淹的范围。
正是科学预判江河雨情、水情、汛情、工情,超前部署水利工程防洪调度,长江、汉江、松花江、辽河、鸭绿江等一场场大洪水,才有惊无险地通过。
8月,距离汶川“5·12”特大地震仅仅过去2年零3个多月,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突袭四川,那里正是汶川地震灾区。
然而,面对这样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害,四川省通过完善的预案和预警系统,实现了提前预报,科学预警,及时转移,在第一时间安全转移安置群众近60万人,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
在汶川映秀、绵竹清平、都江堰龙池、绵阳安县等地震重灾区,以及山洪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各级水利和防汛指挥部门陆续建立了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通过24小时实时监测水位、水量、雨情等,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警平台,遇到紧急情况时,通过电话、手机短信、高音喇叭、人工报警器、铜锣鼓号等,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做好人员转移。因转移及时,绵竹市清平乡5000多名群众免遭灭顶之灾。
健全的灾害防御系统,高效的应急避险平台,使震后的四川有了“保护伞”。
多年的防汛抗洪经验告诉我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在有时几乎不可抗拒的洪涝灾害面前,提前防范、合理避险才是良策。正是因为在灾害来临之前做足了种种“功课”,才让我们在灾害来临之后,少了些许紧张,多了几分从容。
科学防控 精细调度 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协调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科学调度,拦洪错峰
防汛抗洪是个系统工程,要做到科学防控,必须统筹兼顾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准确掌握雨情、水情和工情。
7月20日8时,长江上游洪水咆哮着直奔三峡水库。其时,三峡入库流量达到7万立方米每秒,为1987年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三峡建成前的1998年洪水。然而,经三峡拦截,出库流量减为4.14万立方米每秒,削峰率达40%。狂野的洪水从水库中有序放出,平稳进入长江中下游河道。
此刻,武汉汉口江滩公园里的老人们正在悠闲地打着太极拳,游客漫步江滩公园,俯瞰脚下的滚滚江水。与1998年大水时的千军万马齐上阵相比,今年的长江防汛抗洪,紧张中更显从容有序。
这份从容来自三峡水库建成、长江干堤加固等形成的坚实防汛抗洪体系的支撑,也来自水利等部门科学调度的力量。
水库是防御洪水的重要拦蓄工程。洪水来临之际,各地科学调控上下游水库等水利工程,实现联合调度和综合运用,减少下泄流量,有序拦洪削峰错峰,有效实施洪水管理,有力减轻灾害损失。
水库防洪减灾作用的更好发挥,离不开科学、精细的调度。
今年汛期,长江上游三峡水库及汉江丹江口水库分别出现了5次较大的洪水过程,其中三峡水库的后4次洪水过程与丹江口水库的5次洪水过程基本同步发生。如果没有控制性工程拦蓄,长江上游、汉江两大洪峰将几乎同步到达武汉,在长江中游汉口龙王庙段形成“两江夹击”之势。如果汉江和几条河流一起来水,再加上长江持续高水位,汉口水位将肯定超过警戒水位,千军万马上江堤的情况将难免再现。
如何让汉江、长江成功错峰,成为防汛格局中的重点环节。
丹江口水库早就为此做好了准备:从4月下旬及时腾出防洪库容。
7月19日20时,丹江口水库迎来2.75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水库下泄流量只有19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达94%。入库洪水量56亿立方米。
7月20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达到7万立方米每秒,超过三峡建成前的1998年洪水,出库流量减为4.14万立方米每秒,削峰率达40%。入库洪水量70亿立方米。
长江上游和汉江两个几乎同时推进的大洪峰,通过调度两座大型水库拦洪削峰、错峰,合理避免在中游湖北汉口龙王庙段汇合叠加,合力使肆虐的洪水平稳有序下泄,确保了长江安澜。
实践再次证明,通过科学调度洪水,利用水库控泄,拦洪错峰,是确保防洪安全,减少洪灾损失的重要手段。
在江西抚河大洪水中,通过科学调度抚河干流廖坊、洪门等大型水库,为抚河唱凯堤决口避险转移、抗洪抢险创造了有利条件。洪门水库上游洪水流量2700立方米每秒,下泄流量620立方米每秒,拦蓄洪水1.6亿立方米。
在福建闽江大洪水中,通过联合调度运用水口、棉花滩、安砂、池潭等大型水库,超前泄洪,腾库削峰,拦洪错峰,减少下泄流量,水库下游闽江干流洪水被削减为20年一遇,极大缓解了上游南平市和下游福州市的防洪压力。
在吉林松花江大洪水中,防汛指挥部门共10多次联合调度丰满、白山水库,通过拦洪错峰,削峰率达到85.7%,大大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为当时打捞被冲入江中的化工原料桶赢得了时间,也为下游堤防安全提供了保证。
在辽宁辽河、浑河、鸭绿江大洪水中,大伙房、观音阁、桓仁等大型水库通过提前预泄,留足38亿立方米的库容,各大水库先后削峰达25次,削峰率40%以上。
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遵循洪水发展的规律,按照科学的手段防控。2010年的防汛抗洪实践,是新时期防汛抗洪理念的又一次真实写照。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0月29日
|
|
作者:李坤 贾君洋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