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领导 强化措施
水利普查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陕西省第一次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8月25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省水利普查试点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水利普查试点开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普查办统一安排,我省及咸阳、渭南、榆林3个市和长武、淳化、合阳、富平、澄城、府谷、靖边、横山8个县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试点。试点区总面积1.79万km2,人口244.8万人,耕地面积619.5万亩,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753.8亿元。
我省水利普查试点的重点是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和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全国水利普查试点工作启动后,各试点市、县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精心组织,广泛动员,严格程序,协同作战,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工作开展。4月22日至5月30日,省及各试点市、县全面完成了组织机构建设、人员选拔落实和培训工作,制定完善了试点实施方案。5月30日,国普办下发清查基础名录后,迅速将工作重点转入试点清查阶段,于6月20日全面完成了试点清查,建立了试点台账。6月20日至7月20日完成了市、县普查数据的填报、汇总、审核、平衡等工作。7月20日至8月15日完成了省级普查试点的总结报告和数据的汇总、平衡等工作。
经过各级普查机构四个多月的努力工作,共清查校核河流1160条次,初步确定我省标准以上河流1251条,湖泊5处,区间河流55条,基本明确了河流、湖泊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陕西省河湖普查名录。普查水利工程25.3万个,其中水库111座、水电站3座、水闸37个、泵站162座、堤防工程14.5km、农村供水工程13万处、塘坝129处、窖池12万座。调查城镇和乡村居民用水户800户,灌区用水户1457处,公共供水企业328家,工业企业用水户811个,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户5165个。普查超过100km2以上河流22条,取水口627处、地表水源地4处、入河湖排污口122处。普查各试点县完成水土保持治理措施7399km2,治沟骨干工程307座,调查水蚀、风蚀点40个。普查水利行政、事业、企业和社会团体186个,乡镇水管站79个。普查灌区231万亩,机电井1.2万眼,民用井1.9万眼,矿泉水井2眼,地下水水源地2处。
二、水利普查试点的主要体会和做法
开展水利普查试点既是对普查方案、技术路线和工作软件全过程模拟的检验和演练,也是对普查人员的锻炼和培养。通过近半年的试点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水利普查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水利普查量大面广,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必须要靠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力组织,才能协调各方力量推动普查工作开展。我省各级对水利普查试点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于3月初就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水利普查的通知》,对全省普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9日,省水利厅王峰厅长主持召开水利厅厅务会议,研究落实了普查工作机构和工作责任。全国水利普查试点启动会议后,又立即组织召开了水利普查试点动员会,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动员安排。省普查办主任、省水利厅副厅长田万全两次召开试点工作座谈会,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从省级前期工作经费中安排了600万元的试点工作经费。渭南市把水利普查试点工作列入试点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府谷县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普查试点工作,各试点县都由县政府召开了水利普查试点动员会,明确落实试点工作责任,动员部署试点工作。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保证了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人员培训是基础。水利普查技术性强,程序复杂,数据获取难度大,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普查人员的技术培训。我们在组织省、市、县三级普查机构负责人、业务骨干和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统一培训的基础上,各试点县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即对参加数据汇总、平衡分析计算的业务技术骨干,进行全面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普查的方案、程序和技术要求;对进行数据填写和采集的一线普查员只进行表格填写、现场数据获取等方面培训。府谷、富平、长武等县还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普查全过程的模拟培训,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严格程序是核心。水利普查共分4个阶段、24个环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普查数据的质量。在普查试点工作中,我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严格按照普查试点工作要求,按照规定的阶段和环节开展工作。一是在准备工作阶段,重点开展了动员安排、方案编制、人员落实、技术培训等工作,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在清查工作阶段,按照不重不漏的要求,条、块结合划分清查单元,其中河流基本情况和治理保护普查以河流为单元进行普查,其他普查都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普查,并由省、县两级分别进行了清查阶段抽查验收,为数据填报创造了条件。三是在数据填报阶段,严格按照五级审核制度,重点把好数据采集关、录入审核关、普查成果联审关。合阳县制定了水利普查“五步六关”审核制度以确保数据质量。四是在总结汇总阶段,根据试点工作的特点,把工作重点放在软件检验和工作经验、问题的总结上,为全面开展水利普查提供经验。
(四)信息沟通是保障。加强信息沟通及时解决普查工作中的组织和技术问题,是普查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为此,省普查办开办了水利普查网页和简报,宣传普查工作动态、技术方案,交流工作经验。建立了QQ群,公布了技术咨询电话,及时回答解决市、县在普查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两次分赴各试点市、县,研究讨论普查技术工作。各试点县根据县级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大都采用白天调查走访,晚上碰头讨论,及时发现、解决普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了工作进度和质量。渭南市及所属的富平、合阳、澄城3县,公布了市、县级普查指导员名单和联系电话,为普查工作人员答疑解惑,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近半年的普查试点工作,我们认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方案总体是科学的、可行的,但在一些具体工作环节和技术指标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进一步加强对普查工作的指导、协调。鉴于本次水利普查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普查,基层水利部门现有技术力量对准确把握普查技术和方案需要一段过程,且本次水利普查基础资料依托于测绘、气象、国土、农业、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建议国务院普查办一方面加强对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对部门配合水利普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各级普查机构索取相关资料、图件创造条件。一方面,成立专门的技术咨询指导机构,及时解答在普查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从试点集中培训情况来看,培训内容过于原则笼统,不能有效解决普查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培训后,还需要较长时间来了解、掌握普查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增大了普查工作难度,影响了普查工作进度。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后,将实行中、省、县三级培训制度,国家培训的人员基本都是省、县两级培训的老师。建议国家普查办在下一阶段的培训中,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工作程序、数据采集、报表填写的具体方法和有关技术指标界定上,并适当进行各种表格的模拟填报,真正通过培训解决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进一步明确完善普查技术方案。由于我省自然气候特点,小型水利工程众多,按现有指标普查不能有效反映我省水利现状。同时,普查方案对一些指标缺乏明确的界定,容易引起歧义,形成普查数据口径不一。对一些工作方法,缺乏明确规定,如对抽查验收工作,只规定抽查比例,但没有明确具体的抽查方法,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后,按每个县1%普查对象进行抽验,仅我省省级验收一次就最少需要50个人干30多天,工作量浩大。建议国普办一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状况,合理确定普查对象下限指标,以通过普查真实反映各地水利现状,指导水利工作开展。二是对方案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要进行明确界定说明,以便普查人员能够尽快掌握,确保数据统一。三是合理确定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量,注重发挥市级普查机构作用,对每个工作环节尽可能明确具体工作方法,便于各级操作执行。
(四)进一步优化完善普查软件。在普查试点工作中,普查软件问题较多,汇总、查询功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在试点总结时,一些试点市、县不得不放弃普查软件进行手工汇总,增大了工作量,也加大了数据出错几率。建议国家普查办对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完善和升级,并尽可能考虑到基层普查人员的素质和经费情况,简化操作和维护方法,降低对硬件配置要求。普查软件应提供各级扩展普查指标的功能,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汇总、查询、打印功能,方便普查数据的应用。
(五)加大对西部地区普查工作经费补助。本次普查涉及到我省107个县(区)1597 乡(镇)27888个村,涉及到数十万各类用水户,数以百万计的各种水利工程,初步估算全省需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3万多人。同时,本次普查应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对普查设备配置和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也很高。据初步测算,我省省级需经费1.2亿余元,每个县因普查对象数量不同,需200到300万元,全省保守估计需要4亿元。我省属欠发达省份,省级财政十分困难,有78个县为中、省级贫困县,根本无力筹集解决普查所需经费。在试点工作中,个别试点县因经费困难,选聘普查员数量不足,必须的普查设备都难以配备,影响了工作进度和质量。建议国务院普查办尽可能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市、县的补助扶持力度,确保普查工作均衡顺利开展。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来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网站 201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