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广东:民生水利实现新突破

2010-12-23

加固后的东江东莞大堤。

“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投资情况对比

将设中的北江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

佛山市顺德区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所有水利工程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控制。

 

2008年3月26日,广东省流域管理委员会成立。

2008年9月26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图为省水利厅举行新闻发布会。

广东各地充分利用BT融资平台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图为通过BT模式建成的揭阳市城市防洪工程。

通过综合整治,广州市水环境焕然一新,确保了亚运会对水环境的要求。

广州市沙河涌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综合治理,整治后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一五”期间,在水利部的关心指导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全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民生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投资创历史新高,民生水利建设实现新跨越,水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年来,全省共计完成水利投资约839亿元,完成江海堤防加固达标6231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632座,增加有效灌溉面积0.65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约5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人口790.55万人,全省年供水量达到462亿立方米,改建移民住房12万余户。水利在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亮点一
    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
    通过实施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落实省人大关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议案,特别是北江大堤加固达标、乐昌峡水利枢纽、湾头水利枢纽、西江景丰联围和江新联围、韩江梅州沿岸重点堤防等防洪骨干工程的实施,广东主要江河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的防洪能力基本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北江大堤通过堤库联合调度,防洪能力达到300年一遇防洪标准,县级城市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同时,通过加强责任体系、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抢险保障体系等三防指挥系统非工程措施建设,创新会商、督导、沟通协调和信息发布等工作机制,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使广东省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战胜了“06·7”、“08·6”以及今年“9·21”等特大洪涝灾害和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亮点二
    开启流域管理与水利改革新篇章
    “十一五”期间,广东积极探索和推进流域管理与水务管理工作,成立了广东省流域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水利的副省长任流域管理委员会主任,省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任副主任,全面加强流域内涉水事务的协调和管理。成立了东江、西江、北江、韩江四大流域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有序开发和保护工作。省管河道的水行政执法工作也由各流域管理局承担。完成地级以上市及大部分县(市、区)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成了列入国家规划的710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理顺了管理体制,畅通了水利工程管理经费渠道,稳定了职工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