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济效益:推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0-06-04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治淮工程的建设为淮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多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积极有效的调动下和治淮对淮河流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农业效益尤为显著,全流域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国的1/4,是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重点区域,承担着1/5以上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任务,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棉花和油料总产量也大幅度增长。

    迄今,淮河流域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建成水库塘坝、河湖灌区及机电井灌区三大灌溉系统,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提高,下游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江、淮、沂沭泗水资源跨流域调度体系,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等一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逐步形成,初步改变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状况,确保了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用水需求,有效保障了农业灌溉用水,全面提升了水利对粮食的保障能力。尤其是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成,构建了淮河流域防洪体系框架,进一步提高了重要防洪保护区及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改善了平原易涝地区的排水条件,使粮食生产基本做到了旱涝保收,为实现粮食丰产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解决淮河行蓄洪区问题,先后废除淮河上的童元、建湾等4个小行洪区,迁出区内群众。随后,又实施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初步改善了行蓄洪区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特别是2003年和2007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及时安排了灾后重建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排淮河流域灾后重建投资5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0亿元。采取“退人不退耕”的方式,完成了淮河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40多万人口的居民迁建,使他们彻底摆脱洪水威胁,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淮委主任钱敏说:“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几十年的治淮,不仅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能源开发利用、确保重要交通安全、推进工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充分显示了它的基础地位,发挥了水利的‘命脉’作用。”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6月4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