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抗旱效益:为流域连续6年丰收提供水保障

2010-06-04

   2009年年初,淮河流域持续百余天无有效降雨,流域四省出现大范围严重干旱,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冬春连旱程度之重历史罕见。面对严峻旱情,淮委和流域各省防汛抗旱部门全力投入抗旱保苗,淮委首次启动抗旱Ⅱ级应急响应,全面加强旱情监测预报,适时掌握流域旱情发展和抗旱动态,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一线指导抗旱工作,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密切配合地方政府实施应急水量调度,为淮河流域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近年来,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全力做好流域抗旱工作,科学实施应急调水,实现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2001年,为缓解淮河旱情,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江苏省防指,成功实施了引沂济淮,跨水系调度沂沭泗洪水8.08亿立方米补济淮河干流下游河道和洪泽湖,大大缓解了洪泽湖地区的旱情,改善了洪泽湖水质;2002年,为拯救南四湖生态,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流域管理机构又会同苏鲁两省防指,紧急实施从长江向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历时86天,向南四湖补水1.2亿立方米,满足了湖内最低生态用水需求,大大改善了水质,有效挽救了湖内各种宝贵的动植物资源;2004年,为缓解淮河污染之急,淮河防总紧急为苏北地区实施了水资源调配,向洪泽湖下游和连云港地区输水2.3亿立方米,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

   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成,实现了沿淮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铸就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巍巍丰碑,标志着新时期治淮事业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6月4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