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治淮工程防洪减灾效益显著

2010-06-07

    淮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修好淮河,造福人民,党和国家历来都把淮河治理作为大事来抓。

  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家确定建设治淮19项骨干工程。工程完成后,由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水库、分洪河道、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流域总体防洪标准将得到提高,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能够基本满足重要城市和保护区的防洪安全要求。 

  大自然的考量 

  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自然似乎是有意要考量一下治淮工程。

  2003年、2007年,淮河都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在这场科学防控淮河洪水的斗争中,新建和加固水库起到了拦洪错峰效果,淮河上中游河段堤防险情显著减少,行蓄洪区群众的防洪保安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洪泽湖洪水出路得到扩大,跨省骨干支流防洪标准提高、排涝条件改善,流域洪涝灾害损失明显减少。2007年的淮河洪水洪量大于治理前的1991年、区域经济总量更是远超1991年,但流域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倒塌房屋、转移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各项灾害指标的绝对值减幅都在50%以上。

  据统计分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多年平均减淹面积3493km2,多年平均减灾效益82亿元;1991、2003、2007年大水中成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呈减小趋势,特别是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2007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54.3%和45.7%。实践表明,治淮19项骨干工程符合流域规划,总体布局和建设方案科学合理,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治淮工程的答卷 

  复建的板桥和石漫滩水库2003年拦蓄洪水1.22亿m3,2007年拦蓄洪水0.94亿m3。在建的燕山水库2007年拦洪0.8亿m3。

  行蓄洪区安全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区内居民的防洪保安和生产生活条件,减少了行蓄洪区运用的阻力,为流域洪水适时调度创造条件。

  通过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拓宽行洪通道,提高了淮河上中游河道的排洪能力,堤防险情显著减少。1991、2003、2007年三年河道高水位持续时间相当,但淮河干流出险处分别为609处、391处和370处,减轻了防汛压力和负担。

  淮河干流扩大行洪通道,减少了行蓄洪区启用机遇。2007年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但是行蓄洪区启用数量明显减少,行蓄洪区转移人口从1991年的100万人,减少为16万人。

  通过怀洪新河、分淮入沂和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扩大了淮河洪水出路,有效减轻淮河中下游的防洪压力。2003年怀洪新河最大分洪流量1670m3/s,共分洪17.18亿m3,降低淮河蚌埠段最高水位0.45m;分淮入沂分洪流量1500 m3/s,分洪17.9亿m3;入海水道初次运用,分洪44亿m3,降低洪泽湖水位0.26m。

  2007年怀洪新河分洪2.3亿m3,降低淮河蚌埠段水位约0.35m、蚌埠以下河段0.15~0.20m,并提前2~4天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分淮入沂分洪5.4亿m3、入海水道分洪34亿m3,降低洪泽湖洪峰水位0.37m。

  跨省骨干支流治理对提高防洪标准,改善排涝条件,减少洪涝灾害损失作用巨大。以奎濉河为例,治理前1996年和治理后2007年相比,两年暴雨和行洪流量相当,但2007年行洪水位明显降低,洪水上滩减少3~8天,受灾面积由1996年300万亩减少到158万亩。

  淮河流域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的建立,使气象水情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条件有所改善,为防汛调度决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科学防控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今,那场流域性洪水早已远去。治淮19项骨干工程犹如铜墙铁壁护卫着沿淮人民的安康,又似颗颗璀灿的珍珠闪耀于广袤的淮域大地,构筑出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6月7日

作者:唐伟
SRC-6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