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翻滚的火热六月,送来了红旗飘扬的火红七月。河南省在经历严重冬春旱后,广大农民脸上绽放着小麦丰收的喜悦,迎接着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的来临。
这是又一个丰收之夏,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之后的又一个丰收之夏,这更是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个丰收之夏。
粮食连续增产,见证了新中国水利经受住2007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十多个省严重春旱、2010年春天西南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严峻考验,保障着中国粮食安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40—1943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农业无收,广大灾民背井离乡。1942年河南省因大旱绝收饿死300万人。更有1876—1878年发生在华北等地的“丁戊奇荒”,到处都有“人相食”“以人为粮”的现象,“登高四望,比户萧条,炊烟断缕,鸡犬绝声”,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1000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2000万人。
大旱望云霓,盼水心切。据1991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分析,新中国水利设施年均抗旱浇地面积3050万公顷,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
大旱之年无大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长期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水利基础,保障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
1949年8月5日,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提出“每一个中国政府必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而此时,全国的农田灌溉面积,只有标准很低的2.4亿亩。自隋炀帝开挖运河开始的南粮北运局面,仍在艰难维持。
老天爷并没有给新中国太多休养生息、重整经济的机会,接二连三的洪涝灾害无疑给原本脆弱的粮食供给“雪上加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34年1月,江西瑞金,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新中国成立,党领导人民掀起了一次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中国农田水利史掀起了崭新的一页。
巍巍太行山,亘古千万年。在太行山脚下,晋冀豫交界,有个县叫林县,如今叫林州市。
这里有一条挂在悬崖陡壁上的水渠,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它从山西太行山麓蜿蜒盘旋而来,然后如血管一般深入林州全境,从而彻底改变了这个县级区划噩梦般的缺水历史。美联社当年曾惊呼“它是毛泽东意志的典范”,但在今天看来,这条冠以“红旗”之名的水渠不仅记录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且是一段关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见证。
历史上,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这样一首民谣曾广为流传:“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据林州县志记载:从公元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的514年中,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达30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决定北水南调,引漳入林。
“红旗渠水引天外”。从1960年开始,到1969年竣工,历经10年寒暑。巍巍太行山、绵绵红旗水,于悬崖峭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见证了英雄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
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因为有了水,林州有了林场,有了鱼塘,有了果园。站在林州城外的丘陵举目四望,山岭苍翠,田地一片绿色。一个不了解林州历史的人,常常会误以为这就是自然对林州的赏赐。其实这是兴修水利的重要作用,是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治水的丰功伟绩。
太行山上的红旗渠,黄河两岸的保收田,海河之畔的灌排渠……随着一次次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批批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建成,低水爬上高山,咸水变成甘泉,很多盐碱地、易旱易涝地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
农田水利建设,不仅仅是造就了一个个中国的大粮仓,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举改变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南粮北运的局面。1987年,中国华北地区首次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始终为世界关注。
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写了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能否保证粮食供给安全,成为热点话题。确保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投入巨资,开展了更大规模的灌区建设和改造。
1996年,中央投资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进行试点建设,1998年利用国债加大投资,正式启动。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水利部先后组织实施《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对全国434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改造任务的目标。
截至2010年年底,已累计下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49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78.6亿元。项目实施10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部分灌区的严重病险和“卡脖子”工程基本得到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7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提高到0.45,年新增节水能力150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1亿公斤。
湖北省漳河灌区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区内亩均粮食产量由1998年450公斤增至2009年的672公斤,增加18.2%;项目区1998年农业总产值29.3亿元,2008年农业总产值102.1亿元,增加72.8亿元;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34提高到目前的0.45。项目受益区亩次平均用水量由改造前的626立方米,减少到2010年的415立方米。
漳河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实施以来,用水保证率和用水效率大大提高,基本灌足了灌区用水需求,没有出现因旱涝而减产的现象。漳河水库下泄水量和水质均有明显提高,极大地改善了灌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同时,通过节水,在下游开发了河道漂流等旅游项目。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同步实施灌区信息化建设,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在稳步提高。
灌区灌溉方式、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大水漫灌、土渠灌溉等粗放的灌溉模式得到有效遏制,新型、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渠道硬化防渗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应运而生,“参与式管理”让灌区水工程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供水设施越来越多,水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灌区成为支撑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支柱。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设计灌溉面积超过30万亩的大型灌区447个,1万~30万亩的中型灌区5967个。现有塘坝、小型泵站、机井、水池、水窖等独立运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大中型灌区末级渠道、小型灌区固定渠道近300万公里,固定灌溉管道约180万公里,相应的配套建筑物近700万座,难以计数的田间工程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田灌溉面积。
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8.77亿亩,占世界总量的1/5,居世界首位。占全国耕地面积48%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实现了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以占全球6%的径流量、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1%人口的温饱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农田水利设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旱涝频发多发、自然条件十分特殊的国度,没有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持之以恒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就没有当今中国人民吃饱吃好的幸福生活。
山东桓台,以“江北第一个吨粮县”而著称。如今的桓台,又多了一个名字: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
今年年初,山东大旱,春耕时节,连续无雨少雨。然而桓台县的村庄里,却是绿油油的麦田地,忙碌的农民,和“咕噜噜”的灌溉声。
这要归功于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桓台县作为小农水重点县,农田推行管道输水灌溉,经济作物推广微灌,塑料管道、井口枢纽等设施埋入了地下。节了水,增了效,粮食增了产,农民增了收。农田水利,让桓台在这个大旱之年再次尝到丰收的喜悦。
和桓台一样的小农水重点县,全国有850个。以小农水重点县为代表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回答着中国粮食安全的难题。
汩汩碧水,源源不断,流入沃野,浇灌出一幅幅国泰民安、富足秀美的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