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异常偏少是干旱的主要成因
水利工程在抗旱中做出突出贡献
——2011年长江中下游干旱水文气象初步分析
今年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江南大部降水量偏少2~5成,其中部分省区的平均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同期偏少一半以上,为近61年来同期最少。主要江河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同期偏少2~8成。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部分地区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到5月底,5省耕地受旱面积达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329万人、9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50.6%和24%。
根据降水、水库工程蓄水变化、历史干旱等三个方面的数据对比和分析,初步得出了2011年长江中下游干旱水文气象分析结论:今年1-5月该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少,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少57%,除汉江流域外,其他地区降水量均创61年同期降水量最小值是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大型水利工程为中下游五省的抗旱提供了大量水源(三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达208亿m3),做出了突出贡献。
1. 长江中下游降水分析
利用水利部水文局的业务系统分别计算了长江中下游各典型地区2011年1-5月的降水量。
2011年1月1日至5月31日,汉江流域、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整个中下游地区以及安徽和江苏两省1-5月的降水量分别为164.6mm、342.3mm、440.1mm、231.7mm、216.6mm和147.7mm,比多年平均(1950-2010年)同期降水量减少32%~57%,除汉江流域外(汉江流域同期最小降水量为2000年的155mm,2011年同期降水量排倒数第三)均为61年同期降水量的最小值,这些流域(区域)排倒数的第二同期降水量分别为159mm、452mm、468mm、360mm、308mm、187mm。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1-5月的降水量是比多年平均同期降水量少57%,比同期降水量倒数第二的360mm(1997年)还少36%。
从2011年1-5月降水量的分析表1可知,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少,是最近61年来少见的。
表1 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1-5月降水量分析表
流域(区域)
|
降水量(mm)
|
与多年平均(1950-2010)同期降水量相比减少百分数
|
倒数排位
|
倒数第二同期降水量(mm)
|
汉江流域
|
164.6
|
-32
|
3
|
159
|
洞庭湖流域
|
342.3
|
-45
|
1
|
452
|
鄱阳湖流域
|
440.1
|
-48
|
1
|
468
|
中下游地区
|
231.7
|
-57
|
1
|
360
|
安徽省
|
216.6
|
-54
|
1
|
308
|
江苏省
|
147.7
|
-53
|
1
|
187
|
2. 长江中下游水库蓄水量分析
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统计上报135座大型水库2011年初的蓄水量来看,除江苏外(减少10亿m3),其他四省比2010年初蓄水量增加10-60亿m3,总蓄水量大于1000亿m3。
利用水利部水文局的业务系统,对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116座大型水库2011年1月1日和6月1日的蓄水量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详见表2。表中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中下游地区大型水库蓄水量是偏多的,比多年平均同期蓄水量多19-69%,与去年同期(2010年年初)相比,除江苏外,其他省的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多6-27%。但至今年6月1日,中下游地区大型水库蓄水量比去年同期蓄水量少14-49%,与多年平均同期蓄水量相比,除江西外,其他省的蓄水量比同期少6-22%。
以上数据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1月初大型水库的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而6月初大型水库的蓄水量明显偏少。这缘自水利工程为该地区的抗旱提供了大量水源。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三峡水库已累计向下游补水208亿m3,其中5月初以来就补水56亿m3。
表2 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型水库蓄水量变化分析表
统计时间
|
所在省(市,区)
|
统计座数
|
与去年同期比较(%)
|
与多年同期比较(%)
|
2011年
1月1日
|
湖北
|
55
|
6
|
22
|
湖南
|
20
|
20
|
32
|
江西
|
23
|
27
|
69
|
安徽
|
10
|
22
|
66
|
江苏
|
8
|
-17
|
19
|
2011年
6月1日
|
湖北
|
55
|
-26
|
-16
|
湖南
|
20
|
-30
|
-22
|
江西
|
23
|
-14
|
11
|
安徽
|
10
|
-28
|
-6
|
江苏
|
8
|
-49
|
-17
|
3. 长江中下游历史干旱情况
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均发生过类似的较为严重的旱情,下面简要介绍1978年和2000年该地区的旱情情况。
图1、2为1978年4-6月和7-8月降水距平地区分布图,可见长江中下游地区1978年4-8月降水比常年同期少50%的区域很大,出现罕见特大干旱,此次干旱持续长达250多天。该年长江流域受旱面积941.7万公顷,受旱率为25.6%,成灾率15.7%,在1949-2000年排序中分别为第2和第1位。安徽省受旱率34.7%,河南省受旱率24.1%,湖北省受旱率26.9%,江苏省受旱率56.6%。该年是长江流域1949-2000年期间旱情灾情最严重的一年。
图3为2000年4-6月降水距平地区分布图,可见长江中下游沿江两岸地区2000年4-6月降水比常年同期少20-50%,出现大面积严重的春旱,该年华东地区受旱面积893.1万公顷,受旱率为21.1%,成灾率14.6%,在1949-2000年排序中分别为第5和第1位。

图1 1978年4-6月降水距平地区分布图

图2 1978年7-8月降水距平地区分布图

图3 2000年4-6月降水距平地区分布图
4. 长江中下游干旱的初步认识
(1)今年1-5月该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少是发生长江中下游五省大面积干旱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副高偏弱,位置偏东,西南气流偏弱,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明显偏少,比多年平均同期降水量少57%,比同期降水量倒数第二的降水量还少36%,除汉江流域外均为61年同期降水量的最小值。
(2)大型水利工程为中下游五省的抗旱提供了大量水源(三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达208亿m3),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下游地区大型水利工程2011年1月初的蓄水量比多年平均同期蓄水量多,6月初的蓄水量比多年平均同期蓄水量少。
(3)此次长江中下游五省遭遇的是最近61年较为严重的大面积干旱,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可以减缓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程度和规模,但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或根治自然灾害。主动和积极抗旱、加强抗旱能力建设才是科学抗旱、减少旱情成灾的关键。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6月24日